抗战研究性学习报告篇一:关于抗日战争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参考选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参考选题(张红老师提供)1、从抗日战争看中华民族精神2、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3、论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4、论中国国民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5、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6、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奴化教育7、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8、论桂林(或某地如重庆、昆明、上海??)的抗战文化运动9、论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和帮助(可专门研究某人或某团体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和帮助情况)10、论东北(或其他地区)人民的抗日战争11、论青年学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12、论妇女在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13、观看电影《南京南京》(或其他有关抗战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有感14、参观抗战遗址(如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有感注:本选题仅提供参考,同学们可选择其中之一进行研究,也可自行拟定选题,但选题必须扣紧“抗日战争”这一主题。
要求第六周交开题报告。
(关于开题报告格式,见另一通知)。
篇二:20140310江桥抗战研究性学习报告江桥抗战研究性学习报告(江桥抗战的经过及意义)江桥蒙古族镇中心学校2014年3月江桥抗战的经过及意义内容摘要1、问题的提出2、研究的背景和目的3、研究的方法4、研究的过程5、研究的结论一、问题的提出: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进行武装占领,迈出了独霸中国、争夺亚洲、称霸世界的第一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九一八”事变,既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起点,也是中国人民进行曲折的抗日战争的序幕。
勇敢的中华儿女,面对异族的入侵,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怀。
江桥抗战即是中国人民有组织、成规模的抗战开始。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桥抗战也必定会因其打响的“抗战第一枪”而载入史册。
二、研究的背景和目的:背景:中日关系钓鱼岛领土争端进入紧张,钓鱼岛问题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此时,更应重温当年爱国将士的英雄壮举,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目的: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客观的了解日本侵华历史,认清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本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及领土的决心。
三、课题研究方法:阅读有关书籍、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向老师请教。
小组成员之间根据所查阅到的资料进行讨论、总结。
四、课题研究过程:1、分组阅读《马占山传》、《谢珂将军》、《江桥抗战》、《江桥抗战论文集》等书籍。
2、网上浏览,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3、参观江桥抗战纪念馆、走访请教我镇相关研究人员。
我们通过阅读有关书籍、在网上浏览查阅后将爱国将领马占山将军简介、江桥抗战过程及意义做出如下总结:马占山将军简介马占山,字秀芳,祖籍河北丰润,1885年11月30日生于吉林省怀德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岁时被诬陷偷马,被送到毛家城子镇警察分局关押。
其父马纯四处求人,并把自种的麦青全部买掉,才将其赎回。
马占山回家后发誓要报仇雪恨,因而在家人不备时,直奔怀德县黑虎山落草为寇,由于他为人豪爽,讲义气,所以不久便被推为头目。
当土匪并非马占山的心愿,马占山青少年时代,虽然没有读过书,不曾识字,但喜欢听屯中老人讲述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
曾深有感触地说:“男儿当立功如斑定远,方不负此身。
”日俄战争结束后,沙俄侵略军撤出怀德一带,清政府为恢复地方的秩序,着手收编各地民团,以及愿意归顺的“绿林好汉”。
马占山听到后和手下人员商量,大家决定“金盆洗手”,便推马占山下山联系。
很快被清政府收编,马占山被任命为哨官(清咸丰年间规定:“陆军每百人或八十人为哨,哨有哨官”)从此以后马占山开始了新的行伍生活。
民国后,马占山在东北军中担任过骑兵连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和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
“九·一八”事变前,马占山任黑龙江省黑河镇守使兼黑河警备司令。
1931年10月10日,马占山接到张学良委任其代理黑龙江省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电令,第二天急率参谋长石兰斌等人离开黑河南下,转道哈尔滨,不分昼夜赶赴省城齐齐哈尔。
19日深夜抵达齐齐哈尔,20日正式宣誓就职。
1931年11月4日,江桥抗战打响,马占山指挥了这场血肉横飞的惨烈之战。
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爱国官兵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装备,迎头痛击了拥有飞机、大炮、坦克的日本关东军,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日本侵略军的威风。
马占山因此而被称为“民族之表率”、“将吏之楷模”,江桥抗战是其一生中的辉煌一页。
1936年12月,马占山奉蒋介石命令前往西安,受到张学良、杨虎诚的热情接待。
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希望得到马占山的支持。
马占山对张、杨逼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表示理解,从大局出发建议勿杀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与中共的主张不谋而合。
在张、杨的《对时局通电》上,马占山第一个在张、杨后面签安,对救国八项政治主张表示赞成。
1948年底,北平(今北京)陷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已成为一座孤城,中共北平地下党积极开展对傅作义外围的统战工作。
中共地下党员刘子明与马占山建立密切联系,阐述中共意见,希望马占山能做傅作义之工作。
马占山接受了中共的建议,并很快付诸行动。
1950年6月,马占山以当年东北挺进军总司令的名义,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告台湾军政人员公开信,表达了他的殷切期望和对孤岛上军政人员的规劝。
公开信发表后引起人们关注,随即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多次,起到了很好宣传作用。
同年的6月,抗美援朝开始,马占山要求去朝鲜第一线参战,并委托他人写了一份申请书上交政务院(现国务院前身),表明决心,因年事已高并患有重病未被批准。
1950年11月29日,马占山因肺癌在北京病逝,终年65岁。
12月5日,《人民日报》对马占山病逝发了消息,并刊登了他的遗嘱。
在遗嘱中他说:“我生平理想中之新型国家,已建设起来。
我虽与世长辞,但可安慰于九泉之下。
”马占山将军,热爱祖国,追求进步。
特别是在外族入侵之时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敌,敢于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与弘扬!“九·一八”事变前的中国东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在屈辱史中,最为耻辱的是败在临近小国日本的手下。
日本国自明治维新以来制定了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进而争霸亚洲大陆乃至世界的政策,这就是所谓的“大陆政策”。
在“大陆政策”的指引下,1894年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甲午战争。
当年8月,中日双方正式宣战,很快清军大败。
1895年4月,清政府不得不接受《马关条约》。
1927年6月,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做出了《对华政策纲领》的决策。
主要内容是控制中国东北地区,使其与中国分割。
同年8月,在大连召开第二次“东方会议”,主题是实施《对华政策纲领》,这样日本对中国东北侵略上步步加剧。
1928年6月4日,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东北王”张作霖被炸死。
日本本想借此事件引起东北混乱,再以“维持满洲的治安”为名,出动关东军,占领满洲。
而张学良及时接任东北保安总司令,稳定了东北政局,挫败了日本的阴谋,并抵住日本的利诱,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归附国民政府。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受到沉重打击,日本政府为转嫁国内矛盾,加快对中国东北侵略步伐。
1931年夏季,日本寻找借口一再挑起事端,此时,蒋介石正集中力量对江西红军进行第三次“围剿”,对东北局势和与日本发生的冲突,没有做任何准备,使后来日本人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
“九·一八”事变及辽、吉两省的沦陷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岛本大队中岛中队中尉河本末守,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湖方向走去在离中国驻军北大营约80米处,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晚22时20分,随着“轰”的一声爆炸,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部的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自行炸毁不足1米的路轨,时称“柳条湖事件”。
事件发生后,日军贼喊捉贼,诬称中国军队破坏了南满铁路,袭击了篇三:抗日战争研究性学习体会研究性学习体会这是我们第二次进行研究性学习,相对于第一次,我们更加熟练了,能合理的分配每个人的工作,并且能快速的投入到研究中,每个人也都有了新的收获。
这次我们研究的是历史和政治有关的一个事件“抗日战争”,虽然这个课题的研究范围较广,但我们认为通过研究“抗日战争”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这段历史,也能从政治方面更透彻的理解中日关系,这对我们文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这次研究中,我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国共两党的相互合作是密不可分的。
1937年9月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才开始渐渐扭转落后的局面,经过八年的努力最终胜利。
之前我们之所以总是失败,是因为中华民族并没有真正团结起来,众志成城、一致对外,但是当我们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同一个敌人时,我们就是坚不可摧的,因为“团结就是力量,比铁还硬,比刚还强”从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都体会到了团队精神合作至上是很重要的,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
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
另外,通过研究性学习,还加强了我们的综合素质,增长了知识。
在研究性学习中,有查资料的、做调查问卷的、做课件的、撰稿的……大家在这些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身能力,学到了一技之长。
还有,原本我们对抗日战争都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些皮毛,经过自己调查研究后,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自己的看法。
现在,随便问我们组的任何一个组员,都可以用自己的话详详细细的说出自己了解到的抗日战争。
总之,通过研究性学习,我受益良多,在不少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研究性学习中,大家都置身于求知的领域,获得着属于自己的知识!高二(6)* *研究性学习体会高二(6)潘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