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教材《饮酒(其五)》ppt优秀课件1

部编版教材《饮酒(其五)》ppt优秀课件1


走进创作室(写出我之感)
• 以“从……的中,我读出了……”为句式,写 一段话。
• 例:从“结庐在人境”中,我读出了陶氏感情的奔 放 与洒脱。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 之情,以纯朴自然的 艺术风格,表现了作 者厌倦官场腐败,决 心归隐自洁、超脱世 俗的人生追求。
• 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 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
——











陶渊明
名潜,字元亮,人称靖节先生, 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 柴桑人。
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 曾任太守一类官职。陶渊明八岁丧 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
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 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 从此躬耕田园。 他是我国田园诗的 鼻祖,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 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作业:
小练笔
《我心中的陶渊明》300字左右

1.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 独特之 处,如 虚心、 有节、 清拔凌 云、不 畏霜雪 、随遇 而安等 等。这 些特点 ,很自 然地与 历史上 某些审 美趣味 、伦理 道德意 识发生 契合, 进而被 引入社 会伦理 美学范 畴,成 为君子 贤人等 理想人 格的化 身,并 对中国 传统文 化的发 展产生 深刻的 影响。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尚知归巢, 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 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作者以飞鸟自喻,以 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用 “飞鸟相与还”的现象进行类比,暗示人应当“归 真返朴”。
研习第三层(9-10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
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的 真意是什么呢?
.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做一回研究员(说出你的感悟)
从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 什么?想到了什么?
研习第一层 (1--4句)
一个“见”字生动描绘出作者在东篱下采 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 意所“见”,很好的表现出诗人悠然恬静 的心态。
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 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采菊东篱下”,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 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陶渊明爱菊,常以菊自比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 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 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16、墙角数枝( ),凌寒独自开。
•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 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 在悠闲自得之中。
•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 总结,说出能。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作者 想说出来却不能说。
复习巩固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谓不 繁盛。 隋唐时 期,许 多波斯 商人以 贩卖香 药为职 业,收 售由西 域经海 上运来 的香药 ;同时 ,许多 朝鲜留 学生来 到中国 ,将中 国的香 文化传 入朝鲜 ,再由 朝鲜传 入日本 。

5.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 物的精 美、程 序的考 究,直 至精神 境界的 提升; 西方自 从香水 出现以 后,人 们慢慢 习惯使 用香水 掩盖体 味,彰 显个性 和品味 ,直至 成为身 份地位 的象征 。
抢答题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悠闲地采菊花, 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 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篱笆、菊、山、鸟、日,由近及远,构成 了一幅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
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悠采 然菊 见东 南篱 山下
这是千年以来 脍炙人口的名句, 名句名在哪里?

6.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 的不同 。西方 人注重 直观性 ,喜欢 某种气 味就直 接喷洒 ,芬芳 满身, 让别人 直观地 感受到 ;

7.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 化传承 使他们 更注重 意会性 ,儒释 道三家 无不言 开悟, 最高深 的思想 是“意在 言外”, 最美好 的意境 是“言 有尽而 意无穷” ,表现 在用香 上,就 会在享 受美好 的芬芳 之外, 更注重 思想的 体验和 提升。
主要作品
文:《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诗:《归园田居》 《饮酒》 《读山海经》
(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
关于本诗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 的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多为酒后即兴 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 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 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著名的 一首。诗人写自己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 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 亲相融的境界。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 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 洁的人生追求。
•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 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 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网上评论:
*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 而活着的文人;
* 他是真正为人间立下荣辱标准的人,千 秋万代,令人永远难忘;
* 他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 然而然的活着,他不急不缓、不左顾右盼, 只是专心地拉好自己的生命之车,并不留意 于是否落在他人之后,正是由于不争先恐后, 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联系背景,知晓风格 品味语言,理解感情 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总 结 诗 歌 鉴 赏 的
相关连接(考一考)
•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
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
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二、选择题
1、对诗本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 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 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 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 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 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 灵去感受。

8.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一个很重要 因素, 也是许 多其他 文化差 异的内 在因素 之一, 就是各 自传统 信仰的 不同。 西方多 信仰基 督教, 其次是 伊斯兰 教,二 者与香 的传播 关系并 不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2.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 来互相 吹捧或 以竹自 诩,那 些落泊 荒野的 书生和 隐居“ 南山” 、待价 而沽的 名士, 也普遍 寓情于 竹、引 竹自况 。

3.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 子的诗 词歌赋 层出不 穷,画 竹成为 中国绘 画艺术 中的一 个重要 门类, 封建士 大夫在 私园、 庭院中 种竹养 竹以助 风雅, 亦成为 普遍风 气。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妙在何处。(2分)(201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 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 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 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 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 两端” 。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 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 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当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 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 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 心。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 陶渊明独爱菊”。
2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3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属于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
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 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因果关系。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 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 缠了。(由果及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