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间的脚步》(弋增涛)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间的脚步》(弋增涛)

第二单元时间的脚步课题:精确时间的步伐课时:1课时设计者:郑州市中原区伊河路小学弋增涛【目标确定的依据】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要求是:(一)探究能力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解释。

(二)科学概念1.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自然界中一些事件规律性地出现。

2.在一年中,每天太阳光照射形成的物体阴影的位置和形状在有规律地改变。

3.测量物体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的物体和现象进行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想知道,爱提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教材分析《精确时间的步伐》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是全单元的总领部分。

本课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对钟表资料的广泛搜集、查找以及对各种钟表问题的探讨,丰富学生的钟表知识,加深对钟表的认识,为之后的三课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和准备。

在本课的学习中,应指导学生通过考察、查阅书刊、上网等途径获得丰富的钟表知识,对钟表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对钟表的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本课教学需要前期将调查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搜集、整理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在课堂集体论证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质疑的好习惯。

除此之外,教材中安排的“整理汇报”、“分类”等活动更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针对性锻炼和提升。

从概念体系来看,本课所需要建立的科学概念有: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 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3.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三、学情分析钟表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但学生只是从实际体验中获得一些零碎的感性认识。

对钟表知识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认识仅停留在表象。

经调查,大部分学生对挂钟、电子表、机械手表熟知,但并不深知。

学生不能够相对充分地解释出这些钟表工作的原理,并且对于一些古老的计时方法非常陌生。

对于部分物体的规律性运动变化,学生们的原有经验并不匮乏。

如“滴水、摆动、影长的位置变化等”。

【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小组成员每人至少能够说出两种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

2.小组成员能够通过合作共同在“计时工具分类表”中将搜集到的各种计时工具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填写出来。

3.60%的学生能够说出接近于“人类能够利用自然界中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帮助计时。

”的观点。

4.65%的学生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某一种计时工具有针对性地写出研究计划并展开研究。

【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根据资料在班级内进行集体交流。

2.小组内有效合作,为各种计时工具整理分类。

难点:1. 启发学生根据各种钟表的本质特点,总结出“规律运动的事物可以帮助计时”。

2. 学生根据个人研究兴趣有计划地进行选择性研究。

【教学准备】1.教师自备:《原子钟寻亲记》课件或挂图,挂钟,手表,《计时工具分类表》(至少备足每组一份)2.学生准备:资料搜集单(小组一份,课前已经填写完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计时工具分类表】课题:钟摆的秘密课时:1课时设计者:郑州市中原区伊河路小学弋增涛【目标确定的依据】三、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要求是:(一)探究能力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3.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4.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二)科学概念1. 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自然界中一些事件规律性地出现。

2. 测量物体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的物体和现象进行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尊重证据。

2. 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材分析《钟摆的秘密》是本单元的第二课,通过第一课的学习研究,学生已经对“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自然界中一些事件规律性地出现”的概念有了一定层次的认知和肯定。

研究钟摆即是对第一课概念的具体细化,也是研究钟表概念相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方向。

摆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但相对于水钟、沙漏、日晷等计时工具却更贴近学生一些,同时,较石英表、电子表而言,摆钟的研究难度较小。

更重要的是,对于建构“测量时间”的主要概念方面,钟摆的等时性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以,从内容角度分析,本课是单元研究的关键环节和支撑点。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比实验、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等一系列锻炼学生探究技能的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根据本节课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对原有的实验模型进行改进,以验证、评价学生的概念理解和运用。

从概念体系来看,本课所需要建立的科学概念有:1.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摆是摆钟的控制核心。

2.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臂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臂越长摆动越慢,摆臂越短摆动越快。

3. 摆动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幅大小无关。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摆钟的印象是比较陌生的,见过摆钟的学生几乎没有,只有少数个别家庭会存有古老的摆钟。

学生对于摆钟的工作原理没有较为准确的了解,见过摆钟的同学也会直观地认为摆一定与摆钟的计时原理有关联,但具体有何关联,学生也说不清楚。

对于单摆的等时性,学生的观念存在于猜测阶段,没有较为充分的事实依据。

详细来讲,学生对于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描述不够准确且宽泛,对于“摆臂长度、摆锤重量、摆幅大小”三个因素,均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认为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都对摆动快慢有影响,要帮助学生修正概念必须要收集真实、充分的数据作为证据支撑。

【学习目标】1.通过对摆钟内部结构图的观察,75%的学生能够说出类同于:“摆是摆钟的控制核心”的观点。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90%的学生能够得出“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的结论。

3.85%学生针对各自的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在摆锤重量一定的情况下,摆线越长,摆动越慢;而摆锤的重量不影响摆动的快慢”的结论。

4.85%的学生能够以小组合作形式制定出研究摆幅大小和摆动快慢关系的实验计划。

5.85%的学生能够设计出60秒内摆动60次的摆。

【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进行“单摆等时性“的实验,并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2.指导学生进行“摆动快慢与摆臂长短、摆锤轻重之间关系”的对比试验,并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难点:1. 学生观察摆钟内部结构图时,能够说出摆是摆钟的控制核心。

2. 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出60秒内摆动60次的摆。

【教学准备】1.教师自备:课件含(《摆钟内部结构图》及其动态画面),50克勾码(每组至少3个,当作摆锤),摆的研究(1)(2)(3)记录单每组一套,支架(每组一架)。

2.学生准备:秒表(每组一个),棉线(足够长度),记号笔(标记棉线长度),直尺。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小水钟课时:1课时设计者:郑州市中原区伊河路小学弋增涛【目标确定的依据】五、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要求是:(一)探究能力1.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3.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4.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5.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二)科学概念1. 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自然界中一些事件规律性地出现。

2. 测量物体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的物体和现象进行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尊重证据。

2. 愿意合作与交流。

3.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六、教材分析《小水钟》一课的要点是引导学生认识计时方法的多样性,会根据有些物体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它的变化规律就可以用来做计时器的原理,设计、改进小水钟。

并把此知识引入现实生活,估测水龙头的滴漏现象,测量怎样减少浪费,节约用水。

实验是本课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学用具的选择上,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前提,以利于学生主动研究知识、促进能力和兴趣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因此,最好选择生活中常用的纸杯、铁钉等实验材料,这些物品的使用能克服学生的实验畏惧心理,启发学生用日常生活用品自行设计小实验,研究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另外,有关“古代的刻漏和沙漏”知识,最好通过多媒体放映,实现教学最优化。

从概念体系来看,本课所需要建立的科学概念有:1. 在一定的装置里,滴漏能保持水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2. 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经过《钟摆的秘密》一课学习后,对于部分物体的规律运动现象能够帮助计时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此时学习《小水钟》,一方面检测了学生是否真正深化认识了“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自然界中一些事件规律性地出现”的主要概念。

同时,也将本课的主要研究对象聚焦到重点研究“水的滴漏现象”上来,为研究明确了更细致的方向。

经调查,学生对水钟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主要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外阅读使得他们认同“水的滴漏现象”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能够和时间计算结合起来。

但是,学生并没有针对该问题进行过真实地、细致的研究。

对水钟计时的偏差没有研究经验和论据,这一点是课堂实践中必须注重的。

【学习目标】1.60%的学生能够解释出人们利用水的滴漏现象来制作水钟计时的依据。

2. 学生能够制作出简单的小水钟,并且通过做实验检验小水钟的计时特点,细致观察、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3. 85%的学生针对各自的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说出小水钟计时的弊端。

4.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小水钟的弊端,对小水钟进行改良,并操作验证。

5. 85%的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合作测算出“水龙头一小时滴水流失的水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1. 指导学生制作小水钟,并完成小水钟计时实验、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2.指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出小水钟计时的缺陷,并进行改良操作。

难点:1. 启发学生利用高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学生的实验数据。

2. 学生自主、合作测算水龙头一小时滴水的流失水量。

【教学准备】1.教师自备:课件(含古代水钟结构图、以及刻漏和漏壶动画等),记录表(每组一套)。

2.学生准备:秒表(每组一个),一次性纸杯(每组不少于3个),铁钉(每组一个),水(每组足量)。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小小钟表设计师课时:1课时设计者:郑州市中原区伊河路小学弋增涛【目标确定的依据】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要求是:(一)探究能力1.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