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考试背诵内容
名词解释:
普通程序:第一审普通程序又称普通程序,是指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通常所适用的最基本的程序。
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简单民事案件所适用的一种简单便易得诉讼程序。
简易程序是一种便民的诉讼程序。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被告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全部的或者部分的请求权而提起诉讼,参加到业已开始的诉讼中来,而成为诉讼当当事人的人。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被告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是、案件的处理结果可能与其有律上的利害关系,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参加到原告、被告已经开始的诉讼请求中进行诉讼的人。
移送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发现该案不属于本院管辖,而依法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
管辖恒定:是指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不因确定该案管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管辖权。
延期审理:是指在特定情形下,使人民法院已经确定的开庭期日或者正在进行的开庭审理,无法继续进行,而顺延至另一个期日进行审理的制度。
缺席判决:是指相对于对席判决而言的,是指某一方当事人无故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情况下,法院依法审理后所作出的判决。
反诉:是指在已经提起的诉讼中,被告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向法院提出与本诉有直接联系的独立的诉讼请求,以达到抵消、动摇或者吞并本诉的目的。
上诉:是指是指当事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未生效裁判,在法定期间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审理请求,要求撤销或变更一审裁判的一种诉讼行为。
确认之诉:是指原告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其与被告之间是否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
变更之诉:是指原告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变更或消灭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
举证时限:是指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或者法院指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在举证时限内未提交的证据,视为放弃举证权。
法庭辩论:是指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就法庭调查查明的事实、证据,阐明自己的意见,反驳对方的主张,相互进行辩论的诉讼活动。
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就如何履行义务,在自愿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以结束执行程序的一种制度。
执行回转:是指在执行中或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执行根据被依法撤销或变更,执行机关依当事人的请求或依职权责令一方当事人返还已取得的一部分或全部财产,使其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的状况。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程序开始前或者诉讼过程中,因具备法定事由,为了保证将来的生效判决得以顺利进行,保护利害关系人或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案件有关财产采取的强制措施。
先予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具有给付内容案件的过程中,在作出判决前,为了解决权利人的生活或者生产经营急需裁定义务人履行一定的义务的诉讼制度。
4.无民事诉讼行为能力当事人的法定诉讼代理人,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也适用缺席判决。
论述题
1论再审和二审的区别?
1.诉讼程序性质不同。
二审:一般程序,通常程序;
再审:非通常程序,事后补救程序,不具有审级性质
2.提起诉讼程序的主体不同。
二审:一审程序的当事人;
再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
3.提起诉讼程序的理由不同。
二审: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当事人认为原判决有错误
的);再审:符合再审理由+法官意志(原审判决确有错误)
4.提起诉讼程序的期限不同。
二审:一审判决、裁定的期限(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
日内);再审: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不受时限
2.当事人:判决、裁定、调解书生效之日起2年
内
5.审理的法院和适用的程序不同。
二审:原审上一级法院,适用二审程序
再审:原审法院、上级法院,适用一审、二审视情况而定
2论我国证明责任制度?
1.主张责任,是当事人为了有利于自己的裁判,在诉讼中必须提出有利于自己的事实
和责任
2.提供证据责任,是在诉讼进行的各个阶段,当事人为避免败诉危险而承担的向法院
提出证据的行为责任
3.证明责任是指引起法律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构成要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
当事人因法院不适用以该事实存在为构成要件的法律而产生的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
果的负担。
(证明责任是提供证据责任存在的原因,负担证明责任一方当事人总是负
担着提供证据的责任)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
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
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呢、除在特殊情况下,只有
主张责任,而无须承担提供证据责任
3.论辩论原则
1.辩论原则是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当事人双方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问题各自陈述自
己的主张和意见,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具体内容:1.民事诉讼中的辩论,是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的,参加者是
双方当事人及其依法享有辩论权的诉讼代理人
2.双方当事人辩论的内容,主要应是案件的实质性问题(案件的事实、证据、
是非责任、法律的适用等)
3.辩论的形式,主要是言词辩论,即口头形式,也可以通过书面形式进行
4.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双方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为当事人行使辩论权提
供方便
5.人民法院应当重视辩论的作用
3.适用:1.审判人员应当保障各方当事人平等地、充分地行使辩论权
2.审判人员在辩论活动中要善于发挥主持、指挥和引导作用
3.在辩论过程中,审判人员应当保持“中立”地位
4.审判人员要正确处理辩论与裁判的关系
4.论处分原则
1.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当事人对其享有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有权依法自由支配、决定是否行使或放弃)
2.内容:享有处分权的主体是当事人
当事人处分的内容,是自己享有民事实体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
处分原则适用民事诉讼的全过程
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对当事人行使处分权进行监督
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方式,表现在积极处分和消极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