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企业成就优秀员工/ 反:优秀员工成就企业一、辩题总体分析:从本质上来说,这个辩题是讨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从学理上来说,这其实是在讨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从事实的层面来说,要想打造一流的企业,就必须拥有一流的员工;拥有一流的员工,就必须构建一种让员工满意的、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者是相互制约的。
因此,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如果从这个方面立论的话,在立论空间上基本是等同的,获胜的机会上也是均等的,没有太大的优劣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立足于概念,挖掘新角度,争取到更利于自己立论的空间,就成为胜败的关键之处。
企业——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辞海》: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如工厂、矿山、铁路、贸易公司等。
员工:指企业中的工作与管理人员。
员工既可以指企业的人员集体,也可以指一个单独的员工。
优秀:出色,非常好。
超越于常人、常态。
优秀包括工作、技能、品质等诸多诸很多方面。
现代社会下的优秀应该是全方位的发展。
分析:优秀是在与一般做比较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具有比较性。
在这一点上,有做文章的空间。
(在这点上,一定要听清楚对方关于优秀的界定,寻找其立论上的漏洞优秀员工:一般而言,优秀员工是指具有正确而坚定的信念与目标、共同的荣誉、负责任的心态、充满激情、乐于奉献、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有过硬的业务技术能力的员工,企业员工中的佼佼者。
(这是企业员工团队之间的比较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针对个别员工而言的。
针对整个员工队伍而言,优秀员工也可以指整个员工队伍的优秀,即优秀的员工团队。
如果这样一拓展,那么就把辩题中原来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调整了,变成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也就是说某企业比其他企业做的成功,有更好的发展,根本原因是其内部有一支较其他企业更为优秀的员工团队,有更为优秀的员工。
这是对反方比较有利的。
(这是企业之间员工团队之间的比较与之相应,企业的发展从不同的层面来说,归因也有不同。
就企业自身纵向来考察的话,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内部员工团队,尤其是团队中的优秀员工密切相关。
就企业之间的竞争来说,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壮大,需要整个员工团队比其他被淘汰的企业团队要做得更优秀。
按,相近概念的拓展:优秀员工、优秀的个别员工、优秀的员工团队、员工的优秀、员工团队的优秀成就:在本辩题中,成就是一个动词,指造就、成全的意思。
成功的要素有很多。
成就,意味着是取得成功最为关键的(不是全部,理解为全部就绝对化了要素,而不是一般的要素。
企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人才,这点在上一场辩论中已经辨明。
这就意味着,在内外因关系上,人才是成就企业的关键要素,所以说优秀员工成就企业在学理上是充分的。
而企业只是给员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这是外因,从哲学内外因的角度而言,它不是员工走向优秀的最关键的要素。
从这一点而言,正反在学理上是处于劣势的。
因此,如果正反双方只在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上纠缠,机会是均等的,完全靠辩手自己再场上硬碰硬的发挥,而如果能将这一关系引到内外因的关系上,这反方有较大的理论优势,取胜的把握也就大为增加了。
二、反方辩题的分析与立论逻辑上:在内外因的关系上,内因其决定作用,外因只是条件作用。
企业:只是给了员工一个发展的平台,从逻辑上说,这只是必要条件。
但有了平台,就一定优秀吗?很显然企业不是员工走向“优秀”的充分条件。
例如:一个石头那怕有再好的环境,也不可能孵出小鸡。
一个企业哪怕为员工提供再好的环境,即不能保证某位员工一定会成为优秀员工,也不能保证每一位员工都是优秀员工。
内因不行,那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环境的影响力并不是最关键的。
员工: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与员工的表现息息相关。
我们不否认企业存在分工,企业里不同的员工发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但优秀员工在企业中是中流砥柱,是解决困难的主要力量,是员工队伍的核心,是凝聚整个企业力量的中坚,类似于人的心脏与大脑。
从这个角度而言,是优秀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与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充分条件。
所以所优秀员工成就了企业是合情合理的。
三、关系辨析梳理★优秀员工应该具备的素质根据《500强企业优秀员工的核心标准》,优秀员工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具有过硬的业务技术能力,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具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工作高效率、能提出好的建言。
更为重要的是,优秀员工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具有正确而坚定的信念与目标,具有忠诚品质与敬业精神;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维护共同的荣誉,维护企业的形象。
总之:优秀员工必须具备与企业共命运的荣誉感与奋进精神。
这一个标准说明:只要是优秀员工,肯定深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因此,优秀员工为企业奉献的更为彻底,对企业的贡献更为巨大。
就此层面而言,优秀员工是企业发展与取得成功的关键,优秀员工是成就企业的关键。
那种一心只想着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员工,并不属于优秀员工。
(重点:把优秀员工的概念界定在利于我方的范围之内,凡是有害于企业的,都不是优秀员工,撇清关系★企业创建、发展过程中员工的不同作用?不可否认,在企业创建与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企业团队都在共同努力,一同奉献,为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创下汗马功劳。
一个团队集体的优异与否,直接影响着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是否能脱颖而出。
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团队之间的员工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帕雷图(20/80法则(二八法则指出一个企业20%的员工创造出80%的效益。
由此可见,优秀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中流砥柱。
但是,把企业的成就完全归功于一两个优秀的员工,这是唯英雄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历史不是由个人创作的。
对企业而言不能只关注那20%的优秀人才,而是应该关注所有员工的利益。
如果一个企业只对那些他们认为的绩效好的或最有效率的员工呵护有加,而不关心其他员工的话,那80%的员工就不能专注于工作,企业就注定要失去动力和活力,使生产效率下降。
此外,企业也放弃了将80%的员工中有潜力的提升到20%中去的机会。
注意与分析:当反方强调优秀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时候,正方可能会给反方扣帽子,说反方过于强调个别优秀员工的作用,是唯英雄论的唯心史观。
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强调与反驳两点:一、我们强调的只是优秀员工在企业取得成功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作用,而不是全部作用。
正是因为对方将主要作用误等同于全部作用,所以才没有正确而充分的看待优秀人才在企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二、所谓的成就,是成全,是关键之意,不是全部之意。
正方这个帽子,也正是没有正确理解“成全”这个概念,导致结论错误。
★企业与员工关系史从建国到现在,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大约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1、员工是企业的主人阶段(将企业办成了社会,企业有了太多不应该承担的要素,这样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这种情况出现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国营企业(随着民族工业改造的完成,国营企业成了中国当时唯一的所有制形式。
大家都知道,那时中国处在一个物质生活及其匮乏的时期,但是,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充实,精神世界单纯而平静。
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来比对的话,建国初期的社会简直可以算是乌托邦了。
如果现在用一种局外人的角度来观察,那时的人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归宿感”,由于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所有生活保障,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义务,尽管不是很丰富的完成,但却是很平均的完成。
这种社会归宿感造成的安全感,是所有社会成员幸福的最根本来源。
这一点年龄大一点员工都有深刻的体会。
2、员工是企业的工具阶段(没有重视员工的价值,没有以人为本。
这个时期发生在中国经济转型阶段,特别是国营大企业,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开始的初衷是改变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的经营管理模式,把企业从繁杂的社会功能中解放出来,从事单纯的生产经营活动。
这个改革理念是先进的,但是问题是我们让企业把原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办社会还给了社会以后,社会却并没有把这一块责任承担起来,社会不但通过它的政府功能一而再地推卸自己的责任,同时通过它的权利体系变成了各个职能部门通过改革进行敛财的手段。
在一个全民进行异常变态的经济经营的状态下,员工就进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界:被企业推向了社会,而又没有被社会所接纳。
这是员工的不幸,虽然这不是员工造成的,但是员工却成为了不幸的承受者。
而更为不幸的是,改革使得企业的社会的功能(最终为员工谋福利的功能完全丧失,成了单纯的追求利益的工具,由于企业价值观的堕落,导致了员工地位的堕落——员工成了企业追求利益的工具。
这是我们目前社会不安定的主要起因。
在这个阶段里,员工与企业之间是纯粹的金钱雇用关系,人的价值都可以等价成金钱。
3、员工是企业的主体阶段。
企业在单纯利益的驱动下,走过了一段虚假发展和繁荣的阶段,随着外来管理理念的冲击,国内的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开始思考自己的员工价值观,并最终确立了“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地位。
这是“后工业时期”企业的认识觉醒。
注意与分析:企业与员工之间,不仅仅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建国后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发展史来看,现阶段认可的员工是企业的主体的认识是最为透彻也最为深刻的,从这个层面而言,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也是主客体与内外因的关系。
四、攻辩与自由辩论常用论据:(一对方可能会常用的论据1.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无水小河干。
分析:对方用这个例子,无非是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对策:可以进行理论上的辩驳也可以用例证进行辩驳理论辩驳: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这说明个人才是集体和社会的源头活水。
当然,集体、社会也在不断地反哺着个人,这点是不能否认的。
但集体、社会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集体、社会并不是创造最根本的动因。
创造一切、推动一切、生发一切、改变一切的,永远只是那无数活生生的个人。
在个人与集体、社会的互动关系中,个人归根到底是主动和创造的方面,没有个人的首创、创新、创造、开创活动,整个社会就会停止前进,整个历史就会停止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因此优秀的个人才是企业真正的源头活水。
(这点可以用于理论阐述的时候例证辩驳:可以不与之纠缠用例证法反击:黄河断流的时候,黄河许多的支流一样有水。
(按,黄河断流不是说黄河全部干涸,而是指局部断流黄河有水的时候,也不是每条支流都有水。
(这里用的是推至极限的辩论方法(这点可以用于攻辩或自由辩论的时候2.李素丽事件(或其他类似事件分析:李素丽的例子并不能说明是公交企业成就了她。
像李素丽这样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具有优秀员工品质的人,不管是在那个行业,不管是在那个企业,都会脱颖而出的。
反击:难道将李素丽调离她的企业,她就变了吗,她会从一个优秀员工变成一个混混吗?3.难道你想一辈子都卖汽水,不想有机会改变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