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电影人弗朗索瓦·特吕弗

法国电影人弗朗索瓦·特吕弗


• 这个系列延续了20年,安托万的演员仍是让——皮 埃尔·雷奥。那是以“爱”为线索串连起一个人的 成长过程,关注和探索一个个体在社会约定了的体 制内成长的境遇,他的困惑、迷惘、反叛与失败。 《四百下》中的安托万没有爱。家庭与社会对他来 说是压抑的。人们常常津津乐道影片中安托万奔向 大海的那个长长的镜头,那当然是雷诺阿式的,在 技术上并不是他的首创,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青 春期的渴望,他具有时代意义。到了《二十岁之 恋》,他开始懂得调情;《偷吻》中,他已经从部 队复员,四处打工,初尝人生的艰辛,但“爱”依 然是最难找的;《夫妻之间》则是他的结婚与离婚 的故事;《飞逝的爱》青春已经过去,家已破碎, “爱”仍无处可寻。
“新浪潮”
“新浪潮”电影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1、二战后,战争留下的创伤以及世界局势的动荡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 破灭。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与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撞击。 2、巴赞是的《电影理论》是“新浪潮”的先声。他1955年创办的《电影 手册》几乎集合了全部后来成为“新浪潮”主将的年轻影评者,他们 发表了大量的电影理论和评论文章。猛烈抨击“优质电影”以及制片 体制,强调电影创作的个人色彩,并且对美国电影的艺术价值重新做 了评价。 3、二战后,遭受严重破坏的法国电影无力与好莱坞竞争,陷于经济困境, 各制片厂开始有意资助年轻人拍电影1958年巴赞去世后,他的追随者 们纷纷获得机会从理论进入实践,大量风格新颖的影片问世,并终成 “浪潮”之势。
“新浪潮”的历史进程
1958年:诞生 特吕弗《淘气鬼》、夏布洛尔《漂亮的塞 尔其》、让·鲁什《我这个黑人》 1959年:特吕弗《四百下》、戈达尔《筋疲力竭》 1960年:创作高峰43部影片问世 1961年:下坡 1962年:平息
“新浪潮”电影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1、倡导“导演中心制”和“作者电影”,强调导演对影片 的绝对控制,选择包含浓郁自传色彩的题材、个人生活级 个人对生活的认识成为绝对的表达中心。 2、叙事模式与情节结构的非典型性,不使用以戏剧事件的 链接进行叙事的方式,转而通过日常琐事的积累来反映主 体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影片的主角 3、棚外摄影的发展、新器材的运用和剪辑方式的创新。

作品集
• 演员作品
• • 绿屋Chambreverte,La(1978) 第三类接触 CloseEncountersoftheThirdKind(1977) • 日以作夜LaNuitaméricaine(1973) • 野孩子Enfantsauvage,L'(1970)
代表作赏析
“安托万系列”《四百下》、《二岁的恋 爱》、《偷吻》、《床地风云》、《飞逝 的爱情》 这是特吕弗带有明显自传性质的影片,里面 包含着他对于自我的救赎和剖析。可以说 是他的“自传体”作品。
法国文化艺术与时尚
——浅析法国导演特吕弗
基本信息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 国籍:法国 出生地:巴黎 职业:电影导演(编剧、演员) 代表作:“安托万系列”、《枪击钢琴师》、 《朱尔与吉姆》、《最后一班地铁》
特吕弗是法国著名的电影导演,是“新浪潮” 电影的领军人物,也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导演之 一。1932年2月6日生于巴黎,1984年10月21日卒 于讷伊。从小酷爱文学与电影,15岁即在巴黎发 起组织电影俱乐部,并在工作中认识了安德 烈·巴赞,成为了他走向电影事业的领路人。 1953年进入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工作,后在《电影 手册》和《艺术》杂志任编辑和撰稿人,成为影 评家。
电影风格
• 回眸20世纪的世界影坛,大致有三位以“T”字开 头的大师级人物,让人们谈影论像之际无法绕开, 他们是:法国的弗朗索瓦·特吕弗,俄罗斯的安 德烈·塔尔可夫斯基丹麦的拉斯·冯·特里尔。 特吕弗是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导 演,是电影“作者论”的主要倡导者;塔尔可夫 斯基以“俄罗斯银幕诗人”闻名于世,提出雕刻 时光这一心象先在于影像的创作理念;拉斯·冯 ·特里尔则因挑起世纪末最后一场电影运动---“ 道格玛95宣言”而引起世瞩目。
获得奖项
• 在25年的导演生涯中,他执导了25部影片, 拍摄速度几乎一年一部。其中13部获得重 大国际性电影奖,如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 导演奖、法国恺撒奖、奥斯卡最佳外语奖 等。
特吕弗的文学作品
文学著作 • 《希区柯克》 • 《我生命中的电影》(影评自选集) 代表性文章 • 《论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1954)被视为 新浪潮运动的纲领与宣言;《法国电影在 虚假中死去》(1957)预告了“第一人称” 影片的到来。
特吕弗提出“作者电影”的观念,即是导演又是编 剧,提出导演具有的最起码的电影技能,在影片 中表现导演的个性是其一以贯之的风格特征。他 的作品,多表现现在时态的青年生活,具有就有 极强的自传性质和灵活生动的感性化表达。
电影观
• 特吕弗赞同雷诺阿的《游戏规则》,认为这是 一部“完全消除了好人和坏人的观念的心理影 片。”这大概也是他自己所要追求的境界,他 着力于刻画人的心理。因此他将“严谨”还给 了现实主义。面对着他的人物的这种多元性或 多重性,他选择了宽容。这是他的影片所流露 出的历史观。他曾经对他的演员凯瑟琳·德纳 芙说:“生活不是电影,电影也不是生活。电 影只有一个半小时,只能表现重要而有意思的 事,因而要比生活强烈的多,迅速的多„„如 果想拍写实主义的影片,那到大街上找人就是。 ”这就是他的电影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