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分析解析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分析解析


(10)‚两超多强‛说
和上世纪相比,美国的霸权显然日渐式微。但 至少从中短期来看,无法想象中国可能取代美国行 使压倒性霸权。美中一方面反对对立,反复合作, 另一方面不得不把与七国集团和金砖国家合作协商 的‚两超多强‛这种‚大国治理下的和平‛格局作 为国际政治的主调。
——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泷田贤治
(11)‚一超多强‛格局说(‚一超多极‛)


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也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 展的重要因素。 建立多极化格局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
新加坡《海峡时报》2009年10月7日。
三、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及特点 (2)单极—多极格局说:
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 : 在这一格局中,主要国际问题的解决不仅有惟 一超级大国采取行动,还需要有一些重要强国参与。
(3)复合格局说
小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如今的力量分配正像一盘三维棋盘。在最高 的一层,军事是单极的,美国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 中间一层,经济部门是多极的,美国、欧洲和日本 占了世界总产值的三分之二。而最低的一层则代表 了跨越边界且各国政府无法控制的跨国关系,其力 量结构更为分散。‛
(5)过渡时期说
冯特君、宋新宁、陈启懋、俞正梁等: 之所以会出现一个过渡时期,是由于这次转换 具有和以往不同的显著特点。以往历次世界格局的 转换都是在一次大战或一系列战争的基础上发生的, 新的世界格局的一般都是通过战胜国根据战争结果 划分势力范围而迅速确定下来。而当前这次世界格 局的转换却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
具有强大的实力——硬实力、软实力。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对世界全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制衡作
用。
世界政治格局模式 单极格局——不列颠统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 、美利坚统治下的和平(Pax Am格局、维也纳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制、五大力量中心 两极多元格局——7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特点,表 现为美苏两极与中国、日本、西欧、第三世界等 多元并存。
(8)雅尔塔格局仍未结束说 俄从表面上看,美苏两极争夺世界势力范围是 雅尔塔体制的主要特征,但实质上,雅尔塔体制应 该是美国倡导的、谋求美国在和平条件下实现对世 界霸权的一种国际关系格局。 准确地说,九十年代初结束的是苏联向美国世 界霸权进行挑战的这样一种局面,美国少了一个阻 碍它通向世界霸主的一个巨大绊脚石。今天的国际 关系格局仍然属于战后初期形成的雅尔塔体制框架, 其实质是维护美国霸权下的世界安全秩序和国际经 济秩序。 ——陆钢
(2)世界政治格局的模式
维也纳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其规律 • 变化 威斯特伐利亚格局 维也纳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
2.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其规律 • 规律 几乎每一次新的格局的确立都是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 的。 世界格局变化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变化以及力量对比 变化的结果。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源于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 虑。 国家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最终导致世界政治 格局的演变。
(9)‚集极时代‛说
日本人春原刚撰文认为,如今世界进入了一个 历史上很少见的时期。作为一个大‚极‛,美国失 去了曾经拥有的力量。而另一方面,俄罗斯、中国 以及印度等新型大国却成为潜在的‚极‛,其间还 有欧洲、日本等旧有大国。这一体制既非单极支配, 亦非多极结构或无极状态,而是以美国为中心、汇 聚各中小‚极‛力量的‚集极时代‛。
2.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曲折性与长期性 美国妄图凭借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它 领导的单极世界以谋求21世纪的世界霸权是多极化 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 推动多极化发展的各种力量对比在不断发展变化之 中。 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 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因而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和两大阵营的对峙 (2)两大阵营的对峙(冷战)


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电文。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富尔敦演说(铁幕演说)。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提出。 1947年6月,美国提出对欧洲实行经济援助的‚马歇 尔计划‛ (The Marshall Plan)。
(3)两极格局的特点

美苏争夺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美苏争夺的目标是世界霸权,争夺的展开却在各个 具体的地区,因之,常表现为剧烈的地区争夺。
美苏冷战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2.两极格局的演变和终结 (1)国际力量的分化和改组


美苏力量相对衰落 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崛起 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帝国主义阵营四分五裂
西班牙《国家报》2012年9月2日文章:

‚21世纪不会是美国作为单极世界唯一 强国的无可争议的美国世纪。这样的格局也 只有不到12年的寿命,21世纪已经是多极化 的世界。在美国开始接受其局限性,欧盟溃 不成军之时,资本主义的、民主的、大西洋 的西方日渐丧失权威,而地球的重心移到了 亚洲,在拉美、中东,甚至非洲都不断产生 一些惊喜。‛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
北约
华约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和两大阵营的对峙 (3)两极格局的特点


两超级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是以两种不同社会 制度的尖锐对立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表现出来的, 而本质上是两个超级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 美苏主宰世界的两极体制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尖 锐对立,推动了规模空前的军备竞赛。
中曾根康弘
(7)两极格局说
俄罗斯战略评估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 科诺瓦洛 夫撰文认为,当今世界正在形成新的两极:一极包 括美国、欧盟和中国等,它们遵循商定的惯例和准 则等,承认某些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另一极既有跨国恐怖组织和犯罪组织网,它们信奉 激进的意识形态,不承认权利准则和道德限制,并 试图把这种意识形态扩展到全球。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 中美两国已形成事实上的的G2格局。
2.两极格局的演变和终结 (2)两极格局的终结



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 1985年11月美苏首脑日内瓦会晤,美苏关系从紧张 转向缓和。 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形势剧变,政权更迭。 1990年10月,两德统一。
‚新思维的核心是 承认全人类的价值 高于一切,更确切 地说,是承认人类 的生存高于一切‛。 ——戈尔巴乔夫
自苏东剧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 大国,它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作用显著上升。美国 的综合国力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与之匹敌。‚多强‛ 是指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
2. “一超多强”格局的特点 单极性 对抗性 继承性 不均衡性 过渡性 复杂性 多极趋向性
四、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必然性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速发展 趋势已成为世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基础。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必然也会推动世界政治多极 化进程。 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多极化进程的重要社会基 础。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开始
这幅冷战时期的欧洲地图上标注了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的 国家。红色圆柱代表了各国各自接受的援助相对数量。
欧洲众多宣传马歇尔计划的海报中的一幅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和两大阵营的对峙 (2)两大阵营的对峙(冷战)



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1947年9月,苏联与东欧国家建立了九国共产党和工 人党情报局。 1949年1月,苏联东欧6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5年,苏联东欧国家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美国对手的垮台使美 国处于一种独一无二的 地位。它成为第一个也 是惟一的真正的全球性 大国。‛
——《大棋局》
布热津斯基

美国学者马斯坦杜诺: ‚在今天的主要大国中,只有美国拥有 大国权力的全部特征:军事的、经济的,以 及约瑟夫· 奈和其他人所说的意识形态或文化 权力的‘软’权力特征。‛
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教授布鲁· 泰尔特雷:
(4)多极格局说
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rd Rosecrance) :未来世 界将是迅速发展的多极——四个或五个主要因素在 这个体系中居支配地位。 郗润昌:两极格局终结至今,以美、欧、日、中、俄五 大力量为主体的世界多极格局的框架结构已基本形 成。

墨西哥报刊认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 打碎了凯南所预见的多极秩序(苏、英、德、 日、美),催生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多极和多 维世界,新生的六极世界看来已经出现:美、 欧盟、巴西、俄、印、中。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和两大阵营的对峙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制定者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苏联 领导人斯大林,它是美苏两个大国安排世界,划分 势力范围的结果。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和两大阵营的对峙 (2)两大阵营的对峙(冷战)


杜鲁门上台以后,逐步采取了一系列恶化美苏关系 的步骤,苏联则针锋相对,采取了反击措施,战时 同盟破裂。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选民大会上发 表演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 。
(6)无极格局说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认为,当今世 界是一个无极世界,认为海湾战争 已否定了单极模式。 日本人明石和康认为,由于美国地位 的下降,无力维持单极秩序,而同 时又缺乏其他出色的领导国,世界 将进入不稳定的‚无极化‛时代。
中曾根康弘
无极格局说
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学者尼古拉· 兹洛 宾认为,世界正走向无极化,能主 宰全球问题的力量中心将不复存在。 《今日美国报》2011年2月16日文章: ‚我们最好为迎接‘零国集团’ (G0)的世界做好准备‛。
2.两极格局的演变和终结 (2)两极格局的终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