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PP项目投融资风险管理探讨

PPP项目投融资风险管理探讨

PPP项目投融资风险管理探讨
龙阳
近几年,我公司中标的PPP项目数量快速增加,目前PPP项目已经成为了投融资项目的主要类型。

PPP项目普遍具有合同金额大,建设运营周期长,风险多等特点。

我公司涉足PPP项目的时间较短,相关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总结还比较少。

因此本文从PPP项目的投融资风险管理这方面,同大家探讨,如有不当,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按照财政部推广应用 PPP 模式的政策导向,投融资风险主要由社会资本方承担,因此投融资风险的控制是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方风险管理的重点。

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主要投融资风险点不同。

具体分为项目前期资本金不能到位的风险,建设期银行贷款不能到位或融资成本大幅增加的风险,运营维护期不能按时还款的违约风险。

一、前期资本金不能到位的风险
PPP项目一般由施工企业牵头,和财务投资人(一般为产业基金)共同作为社会资本方,与政府出资代表一起注册成立SPV公司。

SPV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和移交。

在PPP项目框架合同中,一般都会约定SPV公司资本金和注册资本金金额,及各方持股比例。

通常情况下,财务投资人持股比例最高,政府出资代表持股比例最低。

在前期投融资风险中,以财务投资人资本金不能及时到位的可能性最大,风险最高。

作为项目的财务投资人,追求的是赚取稳定或固定的投资收益,因此对项目存在的风险比较敏感,对项目合法合规条件的要求比牵头的施工企业及政府出资代表更为严格。

因此在财务投资人出资前,必须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

项目应主要采取以下两个措施,应对该风险:1、持续推进项目纳入财政部PPP项目管理库;2、完成股东协议签订,成立项目公司。

持续推进项目纳入财政部PPP项目管理库。

虽然PPP项目框架合同一般都约定,项目入库责任归政府方,但是因为入库工作进度滞后而使得资金不能到位造成项目进度停滞而产生的损失,社会资本方想要索赔的难度较大,一般都由自己承担。

因此,对于中标后还未纳入财政部PPP项目管理库的项目,一定要把推进
项目入库工作排在第一优先级,最好由项目主要领导亲自主抓,再确定专人持续跟进入库工作。

项目中标后,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还未出具的合法合规性资料,例如:物有所值评价报告、财政承受能力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方签约主体授权文件、实施方案、环评报告、选址、规划、土地许可等报告及批复。

相关人员要对其进行挨个梳理,查漏补缺,按照合同约定积极协助和督促建设局,财政局,国土规划局等部门出具缺少的资料,推进入库工作。

完成项目股东协议签订,成立项目公司。

中标以后,项目要积极协调项目财务投资人和政府出资代表完成股东协议签订,以便于固定SPV公司股东的出资责任,保障资本金及时投入。

同时在签订股东协议时,一定要在股东协议中明确各股东首次出资的金额和时间以及后续出资原则。

例如,后续资本金投入根据工程资金需要,按工程进度分批投入。

在签订股东协议时,明确后续出资原则,既保证了后续资本金能够按需投入,又能够减少资金的闲置,降低融资费用。

根据股东协议的出资安排,在约定的出资时间之前,要完成项目公司的注册和银行账户的开立,为股东出资提供合法的收款渠道。

二、建设期银行贷款不能到位的风险
PPP项目的SPV公司是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而设立,项目公司并没有多少资产,具有特殊性,所以办理银行贷款的周期都比较漫长。

在项目公司成立后,就必须开始与银行对接,开始办理银行贷款事项,防止项目资本金使用完毕以后,银行贷款还未落地造成项目因资金问题而停滞的情况发生。

项目应主要采取以下两个措施,应对该风险:1、继续完善合法合规性资料;
2、多管齐下,属地银行优先。

继续完善合法合规性资料。

项目要继续梳理,查漏补缺合法合规性资料。

未完成入库的,要持续推进项目纳入财政部PPP项目管理库的工作。

因为项目入库是银行贷款能够审批通过的基本条件。

在推进入库工作和办理银行贷款时,要和地方财政部门紧密配合,建立良好的沟通,便于索取地方政府的财政数据,利于银行对地方政府负债率和支付能力的评估。

同时也要和项目公司股东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特别是财务投资人,需要财务投资人提供很多的财务资料,比如财务报表,资金来源证明等资料,便于银行对资本金来源的穿透审查和投资人出资能力的评估。

在签订最终贷款合同前,银行为了控制风险,一般都要求SPV将收
取政府可用性付费的权利质押给银行,同时还会要求牵头施工企业为SPV公司做增信措施,比如担保等。

多管齐下,属地银行优先。

在办理银行贷款的过程中,最好同时对接2-3家不同的银行,主要是为了防止因个别银行在后续审查中,因项目部分条件不满足而导致贷款不能通过审批,造成没有备用银行继续办理贷款的情况发生。

同时也是为了让银行之间形成竞争关系,保证项目能够以优惠的贷款利率及较快的速度完成银行贷款的落地。

在贷款银行的属地选择上,至少要选择一家在项目所在地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银行,因为在贷款办理过程中及后续项目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需要同地方各政府部门沟通,请求协助提供资料的情况,借助属地银行在当地的影响力,可以帮忙协调解决很多问题。

三、建设期融资成本大幅增加的风险
造成建设期融资成本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受国家PPP项目政策收紧的影响,导致贷款利率水平较高;2、因各种原因导致工期延误,增加资金占用时间。

项目应主要采取以下两个措施,应对该风险:1、争取风险共担,制定利率调整机制;2、优化施工方案,强抓征拆,保障工期。

争取风险共担,制定利率调整机制。

虽然按照财政部推广应用 PPP 模式的政策导向,投融资风险主要由社会资本承担,但是国家政策调整属于系统风险,应该由社会资本方和政府方共同承担该风险。

项目可以争取在合同签订阶段就对该风险发生时的风险分配机制进行协商并且在合同明确。

如果合同已经签订,但是合同中未有该项风险的分配机制,可以争取同政府签订补充协议,协商风险分配机制。

优化施工方案,强抓征拆,保障工期。

PPP项目减少融资成本关键在于缩短工期,减少资金占用时间。

通过方案比选和优化,选择工期与施工成本综合最优的方案,比如斜拉索桥梁施工可以采用“塔梁同步施工”方法。

征拆方面,领导挂帅,确定专人,跟踪政府征拆资金的拨付情况和征拆的进度。

征拆人员主动对接村,社区和拆迁办公室等相关部门,积极协助配合工作,同时将需要征拆的建筑物上图,做到定人员职责定时间定任务。

四、运营维护期不能按时还款的违约风险
PPP项目银行贷款年限一般最长为项目建设加运营期的总年限。

银行贷款开始时间一般从第一笔贷款投放以后,开始起算。

因为银行贷款还款计划固定后,就必须按时按量还款,不然就会造成违约。

不能按时还款,造成违约风险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政府可用性付费未按时或者足额支付;2、PPP项目为多个子项目的,可用性付费按照子项目单独计算,因各子项目进入运营期的时间不同,导致先进入运营期的子项目收到的可用性付费不足以支付应偿还银行贷款;3、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工期延误,按照还款计划已经到首次还款日,但项目还未进入运营期,未收到可用性付费。

如果SPV公司不按时足额还款,造成违约,会影响SPV公司及其牵头施工企业在银行的整体信用情况。

同时银行发放贷款前,一般都要求牵头施工企业提供了增信措施,比如担保,如果发生SPV公司债务违约,银行会要求牵头施工企业承担保证责任。

项目应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应对该风险:1、根据还款计划,倒逼工期;
2、提前规划,将下年政府关于本项目的付费责任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3、与银行协商,调整还款计划。

根据还款计划,倒逼工期。

当银行贷款还款计划确定以后,项目要根据合同约定政府可用性付费周期,再预留合理的时间,倒逼确定各项目的完工时间。

如果根据还款计划倒算的工期迟于计划工期的完工时间,那么项目就管控进度,保证按计划完工;如果根据还款计划倒算的工期早于计划工期的完工时间,那么项目需要重新调整方案和工期,保证符合倒算的工期,才能满足按时还款的要求。

提前规划,将下年政府关于本项目的付费责任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如果PPP 项目政府承担了部分或者全部付费责任,那么就必须要提前规划,及时向建设主管部门和财政局书面报告,按照PPP项目合同约定关于政府支付责任的要求,申请将下一年度本项目预计政府可用性付费的金额纳入下年度财政预算。

与银行协商,调整还款计划。

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不能按时或者全额还款,要提前与银行协调,争取调整还款计划,或者采用其他方式,避免债务违约造成的信用损失。

前文从项目前期,建设期,运营维护期分别介绍了PPP项目投融资风险管理的四个方面,投融资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完善合法合规性资料,优化方案缩短工期,
保持同政府部门及银行的有效沟通,提前规划按时还款。

本文以笔者的工作经历对PPP项目投融资风险管理进行探讨,因为个人经历和水平的局限,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