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第三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第六章 第三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缺乏自制力)
.
理解、尊重、宽容、友爱
(2)师生关系:教师
幼儿
充分信任、乐意听从
班级气氛:
民主、热忱、欢迎。
3、社会
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如汽车尾气、网络、智能 手机、噪音等。
社会竞争力增强,社会期望高,使幼儿负担过 重,造成心理压力。
.
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
.
“留守儿童”
•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 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57.2%的留守儿 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 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 定或无人监护。
•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 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 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少离多,沟通少, 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
• 2.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
• 城市儿童生活都市化,现代家庭小型化;家长过分看重 “第二课堂”等。致使学龄儿童的活动空间不断缩小, 这种封闭的生活自然会使孩子接受外界感觉信息刺激的 机会减少,产生感觉统合的失调也就在所难免。
• 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
接受的信息不全面;幼儿从小缺少运动,孩 子缺少父母的爱抚。
觉器官、味觉器官、触觉器官以及方位、平衡 觉器官前庭等处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以致影响大脑对上述信息的认知和判断。
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
.
表现:
• 1: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 • 2:调皮任性,兴奋好动,容易违反课堂纪律。 • 3:语言发育迟缓,能长时间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
独立性,遇事紧张焦虑,任性霸道、缺乏自制力。
→ ② 专制型:体罚责骂,剥夺合理需要,绝对服从
自卑、胆怯、畏缩、固执对抗心理。
→ ③ 放任型:放任、不关心 自信心差,成就感低、
冷漠。
④ 民主型:公平、合作、民主、引导、鼓励、
→ ⑤ 支持 自信、独立、成就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强。
.
2.幼儿园
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地步入集体生活 环境。 (1)幼儿从小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会有很多不适 应,如: ① 生活:吃、睡、穿、脱衣鞋(自理能力差) ② 情绪:不熟悉老师、同伴、环境(不安全感) ③ 人际关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拿玩具,所以 会出现争吵哭闹的现象。(不协调) ④ 集体规则:纪律的约束,行为的约束等。
.
(一)生理因素
3、后天的脑损伤
(1)出生时的状况 婴儿出生时缺氧、损伤脑组织和早产、出生低体 重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意外伤害和疾病 如脑震荡、乙脑、流脑等均可影响幼儿的智力,诱 发一系列的行为问题。
.
(一)生理因素
4、感觉统合失调
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称为学习能力障碍。 是指儿童无法把从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
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给这些可怜
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即“身心 并重”,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 的基础,心理适应是幼儿身心健全 的关键。
.
第三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恩格尔
却无法流利地阅读。 • 4:害怕陌生的环境,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
虑或过分紧张。 • 5:方向感差,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
6:手眼协调差,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手脚 笨拙,手工能力差。 7:胆小敏感,做事缩手缩脚,缺乏好奇心。
.
原因:
• 1.生理原因(先天性的)
• 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 • 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一)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许多遗传病存在智力缺陷。 遗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儿童期 发育障碍和精神疾患,包括婴儿孤独症、儿童精 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综合症等的 发生和发展均与遗传有关。
.
(一)生理因素
• 2、先天性非遗传因素(孕期状况)
• 孕妇的健康状况及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 的心理健康,包括孕妇患病、用药、营养、情 绪、烟酒、放射线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可引起 胎儿畸形、智力低下,胎儿身体、大脑发育迟 缓,使幼儿期出现行为问题。
.
矫正:
• 关键是让幼儿“动”起来,
尽可能参加体育活动。
.
(二)心理因素
1、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无好坏之分。要 采取更灵活的方法进行培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幼 儿的潜能。
2、动机:是在自需要卑的、基自础傲上产、生自的满。生理需要是最基本、
最低层次的需要,更要注重幼儿的高层次的需要---心理需要。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良情绪。
.
(二)开展心理咨询,加强保健措施。 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健康监测,做到早发 现,早治疗;建立心理档案;普及科学喂养知识, 实施计划免疫。 (三)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有序) 2、帮助幼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满足合理的
.
二、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
3~6岁幼儿正处于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 期,可塑性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 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一)创设适宜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① 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营造宽松的精神环境。 ② 家长、教师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保持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 ③ 心态。
3、情绪:幼自儿信情、绪正自常爱,、就自会“尊身、在自福中主要、知福”,反 之,就会自有心立理、障自碍觉。不、良自情律绪是、幼自儿制与他人交往和
参与各种活动的障碍。
4、自我意识:是个性组成的一部分,正确地认识自我,
是幼儿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的基本条件之一。
自我评价不能过低或过高。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龄,
仍自我评价过高,就会阻碍个性的健全发展。
.
(三)社会因素
1、家庭:家庭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家庭 是儿童生活的摇篮。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 庭人际环境,家长的本身的素质修养及对子女的 养育态度等,对维护幼儿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 有着极其重要。
.
●养育态度一般可分为:
→ ① 溺爱型:包办代替,百依百顺 依赖、懦弱、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