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四节气对联大全

二十四节气对联大全

二十四节气对联大全篇一:二十四节气对联集锦二十四节气对联集锦【立春】 1. 北陆辞寒暑;东皇告协风。

2.柳条漏泄传春早;梅萼芳菲得气先。

3.太昊司权,寒收北陆;勾芒布令,春迓东郊。

4.月动游尘,风消积雪;寒收北陆,气转东郊。

【春分】1. 三春过半;百刻平分。

2.采云母石;奉延寿斋。

【立夏】 1.衔杯倾绿蚁;煮豆爱青蚕。

2.晨钟报晓春方去;佳节称人夏始临。

3.厨备笋樱倾蚁酿;陇收豆麦类蚕花。

4.樱笋厨开,春光饯别;酴醿香送,花事阑珊。

【夏至】 1.日已长至;夏正当中。

2.菊灰止蠹;荔熟设厨。

3.禁举大火;令献雷车。

4.城真开不夜;月自号长赢。

5.数符阳至九;候待伏交三。

6.夏田密列青锋剑;至日闲抛金匾书。

7.钱浮莲沼形犹小;日映花砖影最长。

8.长日如年,无烦量线;寸阴应惜,好记移砖。

【立秋】 1.气盛时逢酉;风凉伏当庚。

2.去影催归燕;残声送暮蝉。

3.律从夷则应;神以蓐收名。

4.问时已流七月火;得信先通一叶桐。

5.溽暑已阑蝉尚噪;清商才到雁同来。

6.风动桂林,气澄兰沼;声惊桐院,露冷莲房。

7.桐叶飞时,桂花香候;蝉声疏处,雁影来初。

【白露】 1.白云片片朝霞彩;露水涟涟夜雾辉。

【秋分】 1.月端正;秋平分。

2.秋判日;老人星。

【立冬】 1.塞北寒方至;江南气尚和。

2.篱菊已残孟冬月;岭梅初放小春天。

3.报道秋归,朗风未劲;休言春小,阳气先回。

【冬至】 1.亚岁;融风。

2.一阳复始;六律初调。

3.才添弱线;竞着新衣。

4.履长纳庆;合璧呈祥。

5.一阳启葭琯;七政会玑衡。

6.一阳初动日;六律始调时。

7.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

8.寒图消九九;春信缓三三。

9.登台仁寿宇;吹律太平年。

10.日丽凤毛延世泽;春回龙绾复天心。

11.且喜一阳今始复;方知大造本无私。

12.阳历残年逢圣诞;礼仪薄物送亲朋。

13.岸容待腊将舒柳;驿使探春为赠梅。

14.缇室葭灰微动候;唐宫绣线始添时。

15.飞动葭灰,围炉饮酒;数残莲漏,击钵催。

16.终始循环,四时有祖;乾坤交泰,八方皆春。

17.春逗南枝,梅花破腊;日行北陆,葭琯飞灰。

18.葭琯飘灰,土圭测日;书云备物,候雪占年。

篇二:趣味对联-节气联趣味对联-节气联节气联我国农历一年之中有农历二十四个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与对联巧妙嫁接时,便产生节气联,严格说来,很多节气联是属于镶嵌联的一种。

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不多,但由于节气联通常都很精彩绝妙,所以人们也经常将节气联单独列出。

如: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此联描绘了“大寒”和“端午”时节的自然景象,上联镶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农事节气,下联镶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农时节日,别有一番情趣。

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

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

一时成为绝对。

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一样三个节气,对得十分工整。

另一副对联则更有文学性和科学性: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上联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讲得清清楚楚,即二八月是昼夜相平。

下联则换了另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也是无容置疑的。

原明朝大臣,后降清的洪承畴,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时对了一副对联,云: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上联是洪承畴所出,下联为同弈者所对。

意在讽刺洪失义辱节,一语双关,深藏讽意。

此外如: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节气联大都是造语自然,精巧别致。

明代江南有一位进士出身的知府,颇有文才,善对联。

一日,他出外郊游,有一位农民手扶犁杖,在道旁出一上联求对:“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

”知府沉思片刻,对出下联:“双手捧住炉中火,明朝大寒。

” 清代文人闵鄂之自幼喜欢作对,常常是出口成章,闭口成对。

有一年元宵节,他随父乘船到毛尚书家作客。

毛尚书命家人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又请作陪的幕僚出联属对,以助雅兴。

席间,你出一联,我答一联,好不热闹。

这时,毛尚书提议以元宵夜为题属对。

时逢那夜乌云遮月,一幕僚望着辉煌的灯火说道:“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河山生色。

”闵鄂之听到鼓声阵阵心中一动,于是上前高声对道:“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

”满座宾客齐声叫妙。

节气联不但妙,而且也很科学,如下联: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这一副节气联的上联不仅指明了春分与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月份(农历),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昼夜相平讲得清清楚楚;下联则换了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也是不容置疑的。

另一副对联做得则更为奇妙:霜降如小雪;春分不大寒。

这一联总共只有10个字,却包容四个节气,上联中的两个节气名称用一个“如”字相连接,即变成了“联中有景”,让人们欣赏到了一幅秋冬时节的“霜晨图”;下联中间的“不”字用得十分巧妙,与后面的大寒相连,把春分时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征准确而又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节气联,联语中虽然没有嵌进节气名称,但一笔一划都与节气有关联,这就是“消寒迎春联”。

比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

屋后流泉幽咽洽香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

这几副对联每个字都是九划,上下联语各有81画,其书写的方法是从每年冬至(“一九”第一天)开始,每日上下联各写一笔,写完九九八十一日,正好到了春分,此时整幅联语写成了,也寒消了,春来了,故而叫做”消寒迎春联”。

篇三:二十四节气表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

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跟二十四节气相似,古代的黄道十二宫亦是以春分点为起点而把黄道分为12等份,因此占星学中十二星座的开始及结束日期或其前后一天必定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