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3 囚绿记陆蠡教案 A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介绍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2沉思,文字清新纯朴。
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
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陆蠡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三、背景简介《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四、文本解析1. 掌握字音涸.辙( hé ) 揠.苗助长( yà ) 淅沥..( xī lì ) 陆蠡.( l ǐ ) 婆娑..( pó su ō ) 猗.郁( yī ) 瞥.见( piē ) 2. 整体感知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3. 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结构明确:“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4. 第2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
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明确: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
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连他的伙计都感到惊奇,作者这样写目的就是衬托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5. 浏览5~7自然段,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还有作者自身的处境因素。
比如“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6. 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明确:行为:“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
心态:怀念、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留恋、爱等。
7. 阅读8~12段,回答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明确: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地把绿枝条囚禁了起来。
(如果我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所说:“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
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
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
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
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3)如何理解这种魔念?明确: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
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七、作者最后为什么又把绿放了?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五、课文小结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六、布置作业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
如:(1)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2)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3)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4)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3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案 B教学目标1.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
2.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3.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见过雨后的彩虹吗?你知道它是有哪几种颜色组成的吗?(投影七色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你最喜欢其中的哪种颜色?老师也喜欢绿色,(投影绿色相关的画面),看了画面你想说些什么?(绿色往往让人联想到安静、和平、希冀;萌生的愿望、无尽的生机。
)因为绿色是希望之色,绿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的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1. 作者简介(学生根据课前预习介绍作者,教师补充)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主要著作有散文诗集《海星》、散文集《竹刀》、《囚绿记》,他的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质。
2. 写作背景陆蠡生活的时代,民族衰微,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他不满于人吃人的丑恶现实,一生追求进步,他的不少作品,像《竹刀》等都反映了这种思想倾向;而奋斗的历程又充满艰辛和坎坷,他不免感觉疲惫和痛苦。
这可爱的“绿”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我”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
绿象征了4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作者心中的自由、光明、幸福、希望和理想,这一切对他都弥足珍贵。
《囚绿记》的写作年代,作者正在“孤岛”上海,抗战正酣,他怀念北平的常春藤,怀念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实际上不尽之意自在言外。
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的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意义。
“真诚祝福”,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蹂躏,重获光明自由。
由爱而囚,由囚而放、而怀念,一波三折,其间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令人动容,令人叹惋!3.生字涸辙(hézhé)婆娑(pósuō)淅沥(xī lì)瞥(piē)见移徙(xǐ)纤(xiān)细猗(yī)郁蕈(xùn)菌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 解题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囚绿”?明确:“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1)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2)离开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思念)(3)文章哪些地方特别能打动你,请你把它划出来,并说说打动你的理由。
3.结构归纳(板书)文中的“绿”指的是作者寓所窗口的常春藤。
(1)寻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
(2)观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3)囚绿(8~12段)。
文章主体,与文章标题相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5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