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复习高二()班姓名座号(一)指出下文的通假字1.庄公寤生。
寤,通“”,。
2.佗邑唯命。
佗,通“”,指示代词,。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
9.无庸,将自及。
庸,通“”。
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
1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这里是“”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
阙,通“”,。
13.永锡尔类。
锡,通“”。
(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
惊,用法,。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用法,。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词,。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词,。
5.无生民心。
生,用法,。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词,。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词,。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句2.制,岩邑也。
句3.郑武公娶于申。
句4.亟请于武公。
句5.有献于公。
句6.姜氏何厌之有?句意为:?7.敢问何谓也?句意思是:?(四)重点翻译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为: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为: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为: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为: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译为:7.段不弟,故不言弟。
译为:(五)多义词1.于(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
(2)亟请于武公。
介词,。
(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
(4)段入于鄢。
介词,(作用)。
2.焉(1)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
(2)姜氏欲之,焉辟害。
疑问代词,。
(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
3.克(1)郑伯克段于鄢。
动词,。
(2)克勤克俭。
动词,。
4.为(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介词,。
(2)不如早为之所。
动词,。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
(六)古今异义词1.都城过百雉。
古义:,两个词。
今义::。
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古义:。
今义:。
2、《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复习高二()班姓名座号一、通假字1.使人属孟尝君 2.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3. 而性㤖愚 4. 券徧合5. 以何市而反6. 不拊爱子其民7. 孟尝君不说 8. 后朞年9. 寡人不祥 10. 无纤介之祸者二、古今异义1.左右以君贱之也/左右以告/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左右曰/左右古:今:2.于是乘其车/于是冯谖不复歌/于是梁王虚上位于是古:今:三、特殊句式(一)倒装句1. 贫乏不能自存译:2. 客何好?译:3. 客何能?译:4. 以何市而反?译: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译:2. 诸侯先迎之者译:1. 食以草具译:2.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译:3.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㤖愚译:4. 孟尝君就国于薛译:5. 立宗庙于薛译:(二)判断句1. 左右曰:“乃歌曰‘长铗归来’者也。
”译:2.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译:3.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译:4.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译:(三)被动句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㤖愚译:四、词类活用1. 冯谖客孟尝君2. 衣冠而见之3. 因而贾利之 5、西游于梁6、左右以君贱之也 7.愦于忧8.民扶老携幼 9.孟尝君客我10.孟尝君怪之 11.先生不羞12.孟尝君怪其疾也 13.不拊爱子其民14于是梁王虚上位五、虚词“以”的用法1.食以草具 2.左右以告3.无以为家 4.以为贪而不知足5.以何市而反 6.矫命以责赐诸民7.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8.窃以为君市义9.以责赐诸民 10.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11.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12.以故相为上将军“乃”的用法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3.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4.乃今日见之“其”的用法1.倚柱弹其剑/复弹其铗/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复弹其剑铗/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2.仅得免其死耳3.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4.齐其闻之矣5.因烧其券 6.孟尝君怪其疾也7.不拊爱子其民 8.仅得免其死耳9.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10.齐其闻之矣“而”用法1.孟尝君笑而受之 2.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3.请而见之 4.而性㤖愚5.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6.以何市而反7.驱而之薛 8.晨而求见9.衣冠而见之 10.因而贾利之11.未得高枕而卧也 12.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六、翻译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㤖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译:2、责毕收,以何市而反?译:3、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译:4、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译:5、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译:6、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译:3、《触龙说赵太后》知识点复习高二()班姓名座号一、重点词语解释1、赵太后新用事(新:)2、老妇必唾其面(唾:)3、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谢:)4、老妇恃辇而行(恃:)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殊:)6、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约:)二、通假字1、必勿使反(反:)2、少益耆食(耆:)三、多义词1、质:文质彬彬质疑问难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及: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徐公何能及君也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也3、甚:若长安君主甚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目似瞑,意暇甚好读书不求甚解4、异: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后笑曰:"妇人异甚"渔人甚异之曰:"姑俟异日观"云尔5、少:少时,一狼径去太后之色少解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6、为: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四、词类活用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2、日食饮得无衰乎(日:)3、没死以闻(闻:)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五、古今异义词1、至于:至于赵之为赵古义:今义:六、文言句式1、赵氏求救于齐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七、重点翻译句1、日食饮得无衰乎?译: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译:3、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译:4、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译:5、微独赵,诸侯有在者平?译:6、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译: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译:4、《石钟山记》知识点复习高二()班姓名座号一、词语(1) 通假字至莫夜月明南声函胡,北音清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2)古今异义词1、空中....而多窍 2、自以为得其实3、而渔工水师..入焉..虽知而不能言 4、微波5、与风水.....相吞吐 6、有大石当中流(3)一词多义自.以为得之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硿硿焉.微波入焉.水石相搏.森然欲搏.人至莫.夜月明故莫.能知得.双石于潭上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噌吰如钟鼓不绝.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始.舍于其址是.说也,人常疑之所在皆是.也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使人遗.赵王书余方心动欲.还森然欲.搏人与风水相.吞吐与向之噌吰者相.应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渔工水师虽.之而不能言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笑谓迈曰余.方心动欲还余.韵徐歇如乐作焉.心不在焉.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于是余又叹焉.而言.之不详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然.是说也石之铿然.有声音/ 森然.欲搏人扣而.聆之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而.此独以钟名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而.况石乎徐而.察之石之.铿然有声者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汝识之.乎而言之.不详(4)重点实词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始访.其遗踪..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寺僧使小童持.斧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而山上栖.鹘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大恐...欲还舟人则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为.此也与向.之噌吰者相应.汝识.之乎《水经》云.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今.以钟磬置水中扣而聆.之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而臆断..其有无殆.与予同此世所以...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不传也而陋者乃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二、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微风鼓.浪如钟鼓.不绝而此独以钟名.2、名词作状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大石侧.立千尺3、使动用法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三、特殊句式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4、此世所以不传也。
5、此鹳鹤也1、得双石于潭上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3、而大声发于水上4、古之人不余欺也5、余是以记之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4、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5、磔磔云霄间。
6、徐而察之。
7、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答案(一)通假字1.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省略句2.制,岩邑也。
判断句3.郑武公娶于申。
状语后置句4.亟请于武公。
状语后置句5.有献于公。
状语后置句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7.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四)成语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灭亡。
您姑且等着吧。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