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阳楼记练习题选择题狂刷答案卷(2020年)

岳阳楼记练习题选择题狂刷答案卷(2020年)

《岳阳楼记》选择题狂刷答案1.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 百废具兴具:全、皆B. 薄暮冥冥薄:迫近C. 去国怀乡国:国家D. 锦鳞游泳鳞:鱼2.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 春和景明四时之景B.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可久居C. 属予作文以记之神情与苏黄不属D. 把酒临风执策而临之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C)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B.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有时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耀在湖面上,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C.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虽然如此,那么(洞庭湖)向北通往巫峡,向南远通潇水、湘水,被贬谪的诗人大多会聚在这里,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有所不同?D.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啊!要是没有这种人,我能和谁归依呢?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 《岳阳楼记》将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暮四时的变化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纵议政治理想,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济世情怀。

B. 《岳阳楼记》一文之关键在于“异”字。

“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不同的景物引发“迁客骚人”的悲喜感触;“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的影响。

C. “衔远山,吞长江”一句妙极,动词“衔”、“吞”连用,使静景富于动态;而“衔”、“吞”的对象是连绵远山、浩荡长江,则更显动作发出者——洞庭湖的气势磅礴。

D. “浮光跃金”写出洞庭清风月夜,满湖金光跃动的胜状,具有动态美;“静影沉璧”是静景,可见洞庭湖能容千里皓月的襟怀和气势。

5.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与“亭”结缘,不但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还留下联语佳句。

在学习《岳阳楼记》时,小华记下了其中的一些对联,发现有很多都源自《岳阳楼记》的文意,于是他想把与课文无关的对联筛选出去。

应被筛除的一副对联是(B)A.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B.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C.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D. 岳阳楼高巴蜀秀;潇湘水满洞庭春。

6.古诗文中有情怀下列诗句与《岳阳楼记》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最相近的一句是(C)A.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底天下寒士俱欢颜。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岳阳楼记》表达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A.不同,作者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B.不同,表现作者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C.相同,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D.不同,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7.对下面加下划线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③属予作文以记之④不以物喜A. 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 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C. 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D. 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文本题为“岳阳楼记”,但文中并没有对岳阳楼进行直接描写。

B. 作者先总写“岳阳楼之大观”,后分写了“迁客骚人”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登楼时不同的“览物之情”。

C. 3、4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晴一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景交融。

D. 文本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之心”的向往与敬慕。

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 南极潇湘此乐何极B. 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C. 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 醒能述以文者不以物喜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 第②段先描写“岳阳楼之大观”,再过渡到开始讨论“览物之情”。

B. 文章以“览物之情”贯穿全文,写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不同的“情”。

C. 第③④两段传达出景与情互相交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D. 第⑤段侧面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 居庙堂之高投诸渤海之尾B. 屠惧,投以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 乃记之而去乃重修岳阳楼D.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解答】A 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的;B 用/因为;C 于是,就/于是,就;D 对于/在。

故选C。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A. 岳阳楼是滕子京在贬谪的情况下重修的,这构成了这篇文章写作的一个重要的背景。

B. 作者没有花大量笔墨描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因为前人记述详尽。

C. 文章描写了“迁客骚人”登临此楼时,面对或雨或晴下的湖景,感受到的悲喜之情。

D. 文章的重心是探求古仁人的情怀,表达了自己“先忧后乐,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答案】D【解答】D.“表达了自己‘先忧后乐,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错,应该是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故D错误。

13.下列对课文《岳阳楼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 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 “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 本文以“记”为名,先写景后叙事,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出议论。

D. 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

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解析】C.有误,应为先叙事后写景。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 选文第二段开头是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

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B. 文中,淫雨、阴风、浊浪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苦之情,沙鸥、锦鳞、芷兰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

C.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所引发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的心境D. 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解答】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所引发的一般"迁客骚人”的悲喜心请的变化。

故C错误。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C)A. 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 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

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 文中大量使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解析】C“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错误,本文借题发挥,抒发作者要像古仁人一样具有豁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同时勉励好友滕子京。

故C错误。

故选C。

16.(甲)(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节选自《醉翁亭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表达方式来看,选文【甲】先叙后议,以议论为主;选文【乙】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

B. 从句式来看,选文【甲】骈句与散句结合,自由交错,朗朗上口;选文【乙】大量使用“也”字,一气呵成,如珍珠串联。

C.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与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均被贬官在外,但是两人都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他们是古仁人的代表。

D.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都具有民本思想,但《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亭记》则是直抒胸臆。

【解析】D应为:《醉翁亭记》含蓄深沉,《岳阳楼记》直抒胸臆,故D项说法不正确。

1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 登斯楼也微斯人B. 此乐何极南极潇湘C. 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 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答案】A【解析】B“此乐何极”中“极”的意思是穷尽、尽头的意思;“南极潇湘”中“极”是尽的意思;意义不同。

C“予观夫巴陵胜状”中“观”是动词,是观赏、眺望的意思;“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观”是名词,是景象的意思;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而或长烟一空”中“或”是有时、有时候的意思;“或异二者之为”中“或”是或许、也许的意思;意义不同。

故答案为A。

18.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其著称于世。

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B)去老范一千年,后__先__,几辈能担天下事;揽__________,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 悲喜八百里大湖B. 乐忧大湖八百里C. 喜悲大湖八百里D. 忧乐八百里大湖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 “政通人和,百体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 “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 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 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解析】C.有误,这两段是写迁客骚人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不是作者的感情变化。

故选C。

20.(甲)(选自《醉翁亭记》)(乙)(选自《岳阳楼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 从表达方式来看,选文【甲】以议论为主;选文【乙】先叙后议,叙议结合。

B. 从句式来看,选文【甲】骈句与散句结合,自由交错,朗朗上口;选文【乙】大量使用“也”字,一气呵成,如珍珠串联。

C.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与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均被贬官在外,但是两人都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他们是古仁人的代表。

D.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都具有民本思想,但是“先忧后乐”没有“与民同乐”那样博大的心襟与强烈的责任感。

【解析】D.应为:“与民同乐”没有“先忧后乐”那样博大的心襟与强烈的责任感。

故D项说法不正确。

2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C )A.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B. 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这样进朝做官也担忧,隐居江湖也担忧。

C.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