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A选项正确。
2.【答案】C【解析】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伴随军事侵略而来的是经济掠夺、文化和宗教渗透。
C选项正确。
3.【答案】A【解析】《南京条约》规定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对岸九龙《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驻守。
A选项正确。
半岛南端和昂船洲;4.【答案】D【解析】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通过《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D选项正确。
5.【答案】B【解析】《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驻守。
B选项正确。
6.【答案】C【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抢劫和焚烧了清朝皇帝的离宫圆明园。
C选项正确。
7.【答案】C【解析】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更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没有涉及这一内容。
C选项正确。
8.【答案】C【解析】《天津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并开放五口通商;《黄埔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的权利;《北京条约》规定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C选项正确。
9.【答案】C【解析】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A、B、D时间较晚,C选项正确。
10.'【答案】A【解析】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有两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A选项正确。
11.【答案】B【解析】本题要抓住“最根本原因”这一关键词。
ABC三个选项均是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但“最根本原因”是选项B。
D显然是干扰项。
12.【答案】A【解析】林则徐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选项正确。
13.【答案】C【解析】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14.【答案】C .【解析】孙中山1894年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C选项正确。
15.【答案】D【解析】四个选项都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是,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近代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社会制度的腐败则是根本的原因。
D选项正确。
16.【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以后,英国等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和关税主权等,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A选项正确。
17.【答案】C【解析】本题要抓住“最基本”这个关键词。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ABD均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一部分。
C选项正确。
18.【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但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C选项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1.【答案】ABCD【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在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ABCD选项正确。
2.【答案】ABCD【解析】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途径有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和政治控制四个方面。
ABCD选项正确。
3.【答案】ABCD【解析】《南京条约》最早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正式把协定关税写入条约;《天津条约》规定了进出口货物的子口税。
ABCD选项正确。
4.【答案】BD【解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由于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BD正确。
5.【答案J ABCD【解析】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通过《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ABCD选项正确。
6.【答案】ACD【解析】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其对中国的政治控制主要表现在: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等。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是西方列强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途径,不是政治控制的内容。
ACD选项正确。
7.【答案】ABCD【解析】中国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的。
ABCD选项正确。
8.【答案】BC【解析】中国资产阶级的构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他们是劳动者。
BC 选项正确。
9.【答案】CD【解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不是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
CD选项正确。
10.【答案】BD【解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BD选项正确。
11.【答案】CD【解析】近代以来,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CD选项正确。
12.【答案】CD【解析】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动。
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它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也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而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的来源不同,构成复杂。
中国资产阶级的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CD 选项正确。
13.【答案】BCD【解析】近代中国新兴的工人阶级的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BCD选项正确。
14.【答案】BC【解析】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BC 选项正确。
三、分析题1.【答案要点】(1)①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外国列强还在中国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③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勒索巨额赔款。
④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公开抢劫中国财富。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3)帝国主义列强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2.【答案要点】(1)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
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
一部分地主将土地剥削获得的货币投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
有的附股外资企业,有的入股洋务企业,有的直接创办或参股民营企业,转化为资本家。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
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不同,构成比较复杂。
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一些。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
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
70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又一次得以扩充。
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这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这两大历史任务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着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联系在于,前者为后者扫除障碍、创造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