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秸秆综合利用创业计划书

秸秆综合利用创业计划书

创业计划书1.企业名称:秸秆综合利用有限责任公司(生物颗粒能源、玉米秸秆穣颗粒饲料)2.背景2.1 公司确定产品的缘由2.1.1.产品主力军—生物能源(颗粒燃料)生物质能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4位。

据专家预测,生物质能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下世纪中叶,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各种生物质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燃料消耗的40%以上。

由于生物质替代燃料具有无染污、可再生等显著特点,因此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短缺问题显得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生物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世界重大热门课题之一,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关注。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开发研究计划:如日本的阳光计划、印度的绿色能源工程、美国的能源农场等,其中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国外很多生物能源技术和装置已经达到商业化应用程度,同其他生物质能源技术相比较,生物质颗粒燃料技术更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和使用。

使用生物能源颗粒的方便程度可与燃气、燃油等能源媲美。

以美国、瑞典和奥地利等国为例,生物能源的应用规模,分别占该国一次性能源消耗量的4%、16%和10%;在美国,生物能源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已超过1万MW,单机容量达10~25MW;在欧美,针对一般居民家用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及配套的高效清洁燃烧取暖炉灶已非常普及。

我国也十分重视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将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了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生物质能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

但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中型畜禽场沼气工程技术、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和垃圾填埋发电技术等项目,对于生物质能颗粒燃料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直接燃烧利用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生物质颗粒成型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生物质能源颗粒产品在我国推广应用还很少。

秸秆固化成型法与其它方法生产生物质能相比较,具有生产工艺、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生产设备对各种原料的适应性强及固化成型的燃料便于贮运(可长时间存贮和长途运输)和易于实现产业化生产和大规模使用等特点。

另外,对现有燃烧设备,包括锅炉、炉灶等,经简单改造即可使用。

成型燃料使用起来方便,在广大农村有传统的使用习惯,成型燃料也易于被老百姓所接受。

目前,我国采用的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的形状主要有棒状、块状和颗粒状。

这几种形状燃料的加工方法均为传统生产方法,普遍存在着设备能耗过高、磨损严重和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本项目所应用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工艺及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节能高效的特点,该产品的生产发展将为企业和成都周边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2.1.2.辅助产品—玉米秸秆穰颗粒饲料玉米秸秆穰中的粗纤维含量远远低于玉米秸秆皮中的含量,而粗蛋白、淀粉及维生物的含量远远高于玉米秸秆皮中的含量,充分利用玉米秸秆资源,将玉米秸秆穰从玉米秸秆中分离,依据饲养对象的不同添加相应的添加剂,经过制粒而成的颗粒饲料便是玉米秸秆穰颗粒饲料。

玉米秸秆穰颗粒饲料有降低饲养成本,营养成分高,消化率高,采食量高,制作季节长,保存期长,无毒无害等优点。

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同时玉米秸秆焚烧问题严重。

玉米秸秆穰颗粒投资少,见效快,产品市场大,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鉴于其先进性,该饲料必将为广大饲养户所接受并广泛应用。

其加工成套设备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必将为推动成都周边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积蓄力量。

2.2 公司产品生产的必要性2.2.1.改善农村环境污染,推动新农村建设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年产量达6亿多t,其中3.5亿t用作燃料或就地荒烧,约占总量的58%,经过技术处理的仅占2.6%。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可再生的物质能源,但它作为能源的利用基本上还处于直接燃烧的原始阶段,有的农民甚至收获完后直接就地燃烧,年约有2亿多t的作物秸秆的露天焚烧,由此产生的CO2排放量高达5亿多t,给村容村貌的整洁、农村环境的改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我国的重要任务,其中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变废为宝就是积极贯彻中央精神、落实中央文件的重要举措。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加工就是将农林工业废弃物加工成清洁能源,既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一举三得。

通过本公司这一产品的生产发展,可有效利用成都周边重要地区的农作物秸秆以及树枝、木屑等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解决由于秸秆及木屑的闲置、废弃造成的村容不整以及秸秆的直接燃烧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

2.2.2.响应和执行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国家安全。

2003年我国全年原煤消费量已达15亿t,2004年开采了19.57亿t,仍然满足不了需求,而且据权威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新增煤炭需求总量在1亿t左右。

石油方面,1994年以后我国就成了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进口低纯度石油不少于1.5亿t。

进口依存度达36%,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要翻一番,需增加15亿t,进口依存度也将达到55%以上。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认为,我国能源资源现状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变,人均常规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只有2.6t,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000m3左右,人均煤炭剩余可采储量90t。

2006年1月1日我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和积极的导向作用。

通过生物质新型燃料的推广,可有效缓解目前由于煤价上涨造成的供需紧张问题。

2013年成都市政府出台了《2013年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成都市全域划定为秸秆禁烧区,全面禁止焚烧秸秆现象。

确保不见火光,不见黑斑现象。

引导农户围绕秸秆“化肥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五化利用。

2.2.3.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以秸秆为主的生物质资源,是一种能源库,建设这个产业,就会形成一种经济,即“秸秆经济”或“农林生物质经济”,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农林生物质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将目前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从而为农民开辟了一条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同时,生物质产业发展还会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涉及秸秆的收集、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因此它必将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本公司发展该类产品也顺应了秸秆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潮流。

2.3 创办公司的有利条件2.3.1.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以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农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其主要任务之一即是围绕村容整治和环境美化、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成立了新农村领导小组,出台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文件和若干配套政策。

2.3.2.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2005年2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案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提供财政支持”。

该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法案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财政扶持。

2007年8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的发展目标。

积极落实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扶持和配套政策,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和市场及服务体系,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同时,2007年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发改办能源[2007]2807号文件关于请组织申报2007年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的通知。

该通知指出,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决定实施农林废弃物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确定把生物质新型燃料作物近期农林废弃物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的重点领域之一。

以农作物秸秆、林木枝桠材、农林产品加工剩余物等生物质为原料,生产颗粒状、棒状和块状等致密成型燃料,主要用于为农村和小城镇居民提供炊事、取暖等生活燃料,多余产品可向市场出售。

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完善生物质成型技术,建立生物质新型燃料的商业化经营模式。

国家财政按投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

2007年7月2日农业部发布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提出未来几年我国发展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的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结合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和改变农村用能方式,全国建成400个左右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应用示范点,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左右;到2015年,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左右。

根据国家未来几年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的发展目标,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农业生物能产业的发展要求。

成都市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2015,市财政预算安排2320万元,对开展秸秆还田作业的,给予农机作业30%油料补贴;对规模化利用秸秆1000吨以上的企业给予每吨40元补贴;对新建秸秆转运中心的,按二圈层20万元/个,三圈层40万元/个给予补贴;对相关项目给予资金、贷款担保、用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在此基础上,有的区(市)县也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

2.3.3.公司周边原料资源丰富,可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据统计,目前成都市全域内各种作物的秸秆资源每年总量约为250万t,充分保障公司生产的原料供应。

由于该生产原料的运输成本高,所以仅适合就地取材,可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3.可行性分析3.1 建设地点新都区新繁镇成都市区18公里卫星城圈层上,距成都市外环路9.5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35公里,成彭、新郫等高速公路分别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交汇于此,新繁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面积81.7平方公里,包括四个居委会,九个涉农社区,29个村。

总人口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万人,占全镇人口的7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