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5年来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的影响分析
——以城市主干道分析为例
(从武汉城市的主要交通要道对总体城市形态及对要道周边环境(建筑高度和人口集聚等)的影响入手)
一、80年代初。
城市形态变化更多的是以轴状发展为主导。
武汉以旧城为核心沿城市主干道向外轴状延伸
①在解放大道沿线向两侧填充扩张和向两端轴向延伸,总体上形成从解放大道到长江、汉水之间狭长的沿江轴状空间形态;
②沿汉江的十里铺西延,利用水运发展工业和居住,因此主要以旧城、七里庙工业区为基础,沿鹦鹉大道向南、汉阳大道向西,呈现出“L”形的沿江轴状形态。
③武昌地区由于受众多湖泊的挤迫,向东沿武珞路-珞瑜路大幅度推进发展、向南沿武咸、武金公路发展、向北沿和平大道形成余家头工业区,总体上形成“E”型轴状发展态势。
二、80年代中后期。
武汉空间形态变化整体上呈现轴向变粗、轴间填充的趋势。
①汉口地区建设大道、发展大道、青年大道相继建成,使城市得以大规模沿路向纵深腹地发展。
站北、常青、古田等地区建设起来,汉口沿江两轴之间的空旷地带被逐步填充饱满。
案例分析:随着解放大道的兴起,1989年,位于汉口解放大道球场路口,武汉供电调度大楼落成,高137米,成为全市第一幢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
(武汉供电调度大楼)(晴川饭店)
②汉阳地区用地依然沿汉江拓展,向墨水湖以北、琴断口、升官渡地区发展,形成了大规模的江汉二桥居住组团,钟家村、墨水湖以北等地区建设密度变大,汉阳沿江两轴变粗;
案例分析:汉阳地区,其中晴川桥与晴川街的繁荣,促使1984年三镇第一幢超高层建筑晴川饭店的建成,一度占据全市最高楼的桂冠,初次改变了武汉空间结构范畴里立体的高度,具有标志性意义。
三、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空间处于圈层布局和多方向蔓延拓展阶段。
一是主城继续填充发展并向外蔓延。
汉口地区,沿发展大道两侧发展,并跨越张公堤形成规模巨大的常青组团;汉阳地区,以汉阳大道和318国道为轴继续向西、向南发展。
二是依托交通干道推动了城镇建设。
主城周边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吴家山金银湖地区、汤逊湖周边地区、黄家湖、谌家矶等临近主城的地区。
案例分析:由于解放大道与发展大道的进一步发展,两大道附近进一步繁荣以及人口的进一步集聚,为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进一步改变奠定了基础。
1997年1月,位于汉口解放大道与武胜路交汇处的东南侧,高226米的武汉世贸大厦落成,成为“武汉第一楼”,周边配套综合商场武汉广场、世贸广场、新世界百货、武汉展览馆等,再度改变了武汉的城市高度与集聚度。
可仅过6个月,位于汉口的中山大道,江汉路步行
街附近高226.4米的佳丽广场建成,一举将“武汉第一楼”的桂冠夺走。
(武汉世贸大厦)(佳丽广场)
个人小结:以汉口地区为例,这一时期汉口地区以发展大道、建设大道、解放大道与黄浦大街的兴起发展为契机,四条交通要道的贯通,从而形成汉口中央区的内环线。
围绕这一环线,武汉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呈现井喷式发展,从区域的贯通度和高度诠释了城区的空间结构的演变,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立体展示了城区高速演变着的历史形态。
(如图所示)
四、轴向拓展、组团推进的空间发展模式,构筑形成若干条以复合公共交通走廊为依托的“TOD”发展轴。
(TOD 模式是以快速交通为导向,促使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向郊区转移的城市发展模式。
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主要通过交通系统与城市中心区的快速连接来缩短交通时间,吸引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转移到郊区,达到分散城市中心区居住功能的目的。
)
武汉交通联网发展,至此武汉中心城区总体空间结构形态将形成以三个环线为主的空间结构形态。
环线道路(逆时针)
一环线:长江二桥——解放大道——鹦鹉洲通道——友谊大道;
二环线:二七大桥——发展大道——汉西路——江汉二桥——龙阳大道——过江隧道——珞狮北路——东湖路
三环线:天兴洲大桥——白沙洲大桥
总结
经分析总结,在上世纪80年代,武汉三镇总体空间结构形态发展在武汉改革开放35年来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主要以沿江轴状发展,主要发生在一环线附近;90年代以来,武汉三镇空间结构形态变化迅猛,从一环线向二环线扩展。
其中形态变化尤以城市高度变化最为明显,“武汉第一高楼”桂冠不断易手。
汉阳的汉阳大道、武昌的武珞路与珞瑜路和汉口的环状要道迅速扩展,要道的贯通,增强了相关区域的通达度,同时,要道附近由于土地价值的提升促使了高楼的林立与人口的集聚,立体的改变了武汉城市的空间形态;当今,由于武汉环线的建设,TOD模式的运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进一步明确变化。
小范围看,三镇各有其中心区。
大范围看,三镇又连成圈层,三足鼎立,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