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朱梦龙:浅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兼谈经方医学辨证思路
朱梦龙:浅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兼谈经方医学辨证思路
2.病性:阴、阳
阴指阴性证,阳指阳性证。人如患了病,未有 不影响机体的机能改变的,尤其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 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
阳
• 如其太过,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亢进的、发 扬的、兴奋的等等这类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 之为阳证。
阴
• 如其不及,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衰退的、 消沉的、抑制的等等这类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即 称之为阴证。
烦惊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桂枝甘草龙牡汤:太阳阳明合病 • 柴胡加龙牡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去甘草)+茯苓大黄铅丹——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 病
精神差
•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 麻黄汤。 •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外邪里饮之乏力无精神
读原文 临床实践
临床实践
去桂or去芍药?读原文Fra bibliotek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 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 枝去桂(《医宗金鉴》:去芍药)加茯苓白术 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脉促,胸满——“去芍药”证 279、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腹满时痛——芍药证
故疾病虽极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阴,便为阳。
㈠、辨六经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痒、鼻塞、气上冲…)
阳明病:胃家实;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干喜饮、红肿热痛、尿黄灼 热、口渴便秘)
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饮、四逆、畏寒、久便秘…)
• 分析:口苦,胸闷、头晕,欲呕,脉弦,为少阳;
• • • 喜冷饮,妄想不休,语无伦次,脉数有力,舌苔黄腻,为阳明; 头痛、身痒、苔腻,为外邪里饮。 辨六经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兼饮;辨方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二、类证鉴别
1.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 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柴胡、黄芩、清半夏、大黄、桂枝 、茯苓、生姜、大枣、枳实、白芍、桃仁、丹皮;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黄芩、清半夏、大黄、桂枝、 茯苓、生姜、大枣、党参、炙甘草、生龙牡、铅丹; • 同:辨六经均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均有柴胡、黄芩 清解半表半里之热,大黄通腑、化瘀,桂枝茯苓降逆化饮 止悸。 • 异: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证另用白芍、桃仁、丹皮,用诸 血分药,以活血养血化瘀;后者含有人参健胃治疗心下痞 ,生龙牡收敛强壮,铅丹重镇降逆。
解表止呕
利尿逐水
苓桂术甘汤——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 苓桂枣甘汤——小腹挛急、悸动而气上冲较甚者。
降冲气 悸烦
5.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或有人要问:经方虽验,但为数太少,又何足以应万变之病 ?诚然,病证多变,若为每证各设一方,即多至千万数,恐 亦难足于用。须知,经方虽少,但类既全而法亦备。类者, 即为证的类别;法者,即适证的治方,若医者于此心中有数 ,随证候之出入变化,或加减、或合方,自可取用不尽。 ——胡希恕
推断
“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VS
方证辨证
“症状→六经→方药”
八纲
归纳
一、经方医学辨证思路
先辨六经 继辨方证 求得方证对应
㈠、辨六经:“六经来自八纲”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太阴、少阴 、厥阴的三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 是证,而且是来自于八纲。 ——胡希恕
经方辨证主要是六经八纲,经方施治,亦 主要是在六经八纲基础上制定治疗的准则,所 以对于经方辨证施治的研究,则六经和八纲是 首应探讨的核心问题。 ——胡希恕
•
• •
• •
提纲
一、经方医学辨证思路
• ㈠、辨六经 • ㈡、辨方证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㈠、方证分析 • ㈡、临床应用举例
思路 围绕主诉,通过四诊 搜集的临床症状,推断 病因,推求病机,辨明 病位——病在何脏何腑 ,结合八纲辨明病性的 寒热虚实,从而辨出证 型,进而选方用药、加 减变通。
---脏腑辨证
读《伤寒论》,莫囿于条文,关键是条文所描述的症状背后的机理(即病机 ——六经八纲),进而推广到同一病机下的更多症状。即“具体~抽象~具体”的 过程。
辨证过程:先辨六经,继辨方证
辨六经:大方向。
• 病位——在表、里或半表半里 • 病性——阴或阳。
辨方证:尖端。
• 中医辨证有无疗效,关键在于方证是否正确
人参、干姜——温中+补虚
当归、川芎——强壮补血活血,
麻黄加石膏汤证而气血虚 兼瘀血者,中风虚极而有 表证者,可适证用之。
4.重在类证之间的对比、鉴别
里虚之心下痞
附子汤:附、苓、术、芍+党参——里虚寒饮、骨节疼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者。 真武汤:附、苓、术、芍+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有表证而呕者。
医案回顾
胡老医案
• 关某,男性,28岁,某部队干部,1965年10月18日初诊。 原有肝大、肝功不正常。近半年来,性情急躁,不能入睡 ,自言妄想不休,语无伦次,口苦欲饮冷,头痛头晕欲呕 ,胸闷身痒,大便成形日二行,舌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 证属少阳阳明合病而致心烦神不安,治以和二阳,佐以安 神定志,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 柴胡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黄芩10克,半夏10 克,党参6克,桂枝6克,生姜6克,茯苓10克,大黄3克, 大枣3枚,生铁落15克。 • 结果:服三剂,已能入睡,精神好转,已不欲呕,但心下 堵闷,继服九剂,精神基本好转。 • 血分不明显,“烦惊”;心下痞之人参证;
【胡老方解】此于小柴胡汤去甘草,而加治
气冲的桂枝、利水的茯苓、通便的大黄、和镇 静逐痰以止惊悸的龙骨、牡蛎、铅丹,故治小 柴胡汤证二便不利、谵语烦惊、身重不可转侧 者。
㈠、方证分析
• 【推荐处方】柴胡12克,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克,黄芩10克,生姜15克,人 参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半夏15 克,大黄6克,大枣4枚。
浅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兼谈经方医学辨证思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朱梦龙 2015-09-18
冯老医案:重度抑郁症、失眠案
• 卫某,女,56岁,2013年10月10日初诊: • 主诉:失眠1月余。西医诊断为“重度抑郁 症”,一直服用“三辰(佐匹克隆)”等安 眠药,每晚仅能睡2小时左右,夜间惊醒十余 次,烘热汗出。其人心情抑郁,精神紧张, 恶风寒,左侧偏头痛,牙痛,心烦,口干口 苦,心慌,耳鸣,乏力,两小腿发凉,纳差, 3年来体重下降30余斤,二便调,舌淡红苔白 根腻,脉弦。
提纲
一、经方医学辨证思路
• ㈠、辨六经 • ㈡、辨方证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㈠、方证分析 • ㈡、临床应用举例
㈠、方证分析
•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 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 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 【组成】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 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 夏(洗)二合半, 大黄二两,牡蛎(熬)一两 半,大枣(擘)六枚。
上十一味,先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 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 【冯老解读】胡老指出:本方证为柴胡证未 罢,又见热结于里,湿郁于外,可知为太阳 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证。 •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便 不利、烦惊不安者。
㈠、方证分析
•
胡老医案
关某,男性,28岁,某部队干部,1965年10月18日初诊。原 有肝大、肝功不正常。近半年来,性情急躁,不能入睡,自言 妄想不休,语无伦次,口苦欲饮冷,头痛头晕欲呕,胸闷身痒, 大便成形日二行,舌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 柴胡12克 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 黄芩10克 半夏10克 党参6克 桂枝6克 生姜6克 茯苓10克 大黄3克 大枣3枚 生铁落15克 • 结果:服三剂,已能入睡,精神好转,已不欲呕,但心下堵闷, 继服九剂,精神基本好转。
六经的实质
八纲 病位 表 表 里 里 半表半里 半表半里 病性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六经 太阳病 少阴病 阳明病 太阴病 少阳病 厥阴病
㈠、辨六经
表 1.病位 辨六经 2.病性 里 半表半里 阴 阳
1.病位:表、里、半表半里
• 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 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 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表证。 • 指机体的极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 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 此体部,即称之为里证。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表阴证,表证+机能沉衰)
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上热下寒,半表半里)
㈡辨方证:我对方证学习的体会
1.始终理会,结合临床,反复读原文 2.六经统摄,将方证放到六经中去学习
3.拆分组合,灵活掌握
4.重在类证之间的对比、鉴别 5.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1.始终理会,结合临床,反复读原文
表
里
• 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为诸多 脏器所在之地,则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 半表半里 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所谓病位,是指病邪所反应的病位,不是指病变所在的病位。 虽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地反映于表位,中医称之为表证。 反之,虽病变在表,但病邪集中反映于里位,中医即称之为里证。
3.拆分组合,灵活掌握
拆分法:基本方证+药证
柴 胡 加 龙 骨 牡 蛎 汤
小柴胡汤去甘草
小柴胡汤证二便不利、谵语 烦惊、身重不可转侧者。
桂枝、茯苓——降逆利水 芎归胶艾汤 大黄——通便
龙牡、铅丹——镇静逐痰止惊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