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三十四章说:“道,迅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逐句翻译全文,并说说这一章与我们所学的老子其他各章的关系翻译:道,就像流水宏大而婉转啊,它可以通向左方,可以通向右方。
成就了功业而不留名。
万物归附它而它却不主宰万物。
所以永远的没有欲望,可以认为它是渺小的。
万物归附它而它却不主宰万物,又可以认为它是弘大的。
因此,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人,是因为他并不表现自己的伟大,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人。
本章的内容分为三段。
三段的内容在前几十章中都已表达过,此间完全是重复,其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无欲无为方能成其大”。
第一段的内容,第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第二章、第九章都已论述过。
第二段的内容,第十章、第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二十二章都已论述过。
第三段的内容是本章重点,但第七章、第十三章也都论述过。
是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的继续。
第十八章和第五十三章的大道,都指国家治理之道,而第三十四章,指的是自然规律的大道本章老子用水性进一步说明“道”的作用,“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任自然。
这些观点,老子在前面某些章节中已经做过论述。
这一章是继续阐发三十二章的道理,讲“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实际是在期望领导者(管理者)们应该像“道”那样起“朴”的作用。
此章可以说是对大道的礼赞。
全章通过对大道「小」、「大」辩证统一关系的阐述,对大道歌其功、颂其德、赞其大。
“道,迅兮,其可左右也”简短的八个字把大道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表露净尽。
接下来老子阐述了大道对万物的生、成、养之功之德。
在对大道的无限之功和至高至伟之德的强烈对比中突显出了大道的「大」。
最后老子明确揭示了大道的「小」、「大」辩证统一关系和其只所以为大的原因。
说大道小是由于大道无形无欲,说大道大是由于它为万物所归,并终不自为大。
常无欲虽不显其意志,但这正是万物所归的原因。
因为常无欲就能包容万物,而如果常有欲,那么它就有了利己之心,一生利己之心,则万物自危,难归大道。
本章阐明了大道的普遍存在,和大道的功绩,在全书中弘扬并讴歌了“道”,确立的“大道”的伟大。
大道迅兮,大道就像大水决堤那么厉害,厉害表现它可以左右着一切、影响着一切,具体的影响表现在万物恃之以生就是万物是在大道的作用下而生生不息,老子怎么在这里说这些?在第一章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就是大道,大道生了天地,天地生了万物,有名就是天地啦。
确实是“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从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以前讲过,这个无名是指大道,天地之始是说天地是从大道而产生的,万物是天地而产生的,所以继续推,将中间的天地省略掉,万物其实也是大道产生出来的,大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嘛,从这点追寻到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就知道它有这种力量影响天地万物,就像太上老君的清净道论里面说,大道无名,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常养万物,就看的出了,它对万事万物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但这个影响力又是怎么样呢?它们是融为一体的,万物和大道不二,大道存于万事万物之中,所以这里的左右还是应该理解为影响、控制,控制的程度是怎么样啊?是不是强制性的占有啊?不是,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它跟它们那么融洽,没有特别的横加干涉,而是浑然一体,它的影响力就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柔和。
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恒无欲,第一章中“常无欲以观其妙”,无欲就是无私、无欲,就是无所求也无所占有,也就是和一切彻底地融洽。
于小,小就是非常微小,不容易被人发现,也就是相当于第二十五章的“寂兮廖兮”,大道是无私无欲,大道是跟万物浑然不二,“小”为“朴”,但老子并不是简单地说小,而是指“道”。
而是第三十二章的“万物将自宾”的臣服。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万物归焉,即万物都归于大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就是道,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连起来也相当于万物是道生出来的,万物都是属于大道的范畴,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它没有去控制它啊,大道存在万事万物之中,和万事万物浑然一体,是那么的寂兮廖兮,那么的不令人所觉察,那么的微细,那么的微妙,大道和万物是一体的,一切的事物都离不开道,严格来说道是万物之主,但是道和万物是那么的融洽,那么的不二,没有一丝占有、管制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赞叹。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大道没有去占有、控制,是那么的圆融。
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这一章说大道“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而第七章说“天长地久。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个说的是天地、圣人,而这一章说的是道,这两章其实说的就是第二十五章中说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穿起来,圣贤是人,道,还有天地。
圣人为人处事的准则与大道是不二的,天地运化的规则与大道也是不二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严格来说二十五章的有物混成确实是属于宇宙能量场的范畴,我们练功到大开顶之后,有很多人就感受到空中有能量的存在,严格来说这已经初步与有物混成融通了,从传统道教金丹大道的四层功夫来划分,就是修炼的第三大层次,炼神还虚,就初步能够感受到老子所讲的有物混成的存在啦,所以,这个是说得通的。
2、结合《老子》原文,说说该书中“有”和“无”之间的关系老子本体论哲学的起点是万物如何成为万物本身这个基本的哲学问题。
由于超越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合理地解释这个问题。
老子在古代十分有限的知识积累下,运用其理性直观的思维模式,对"有"、"无"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形成了中国式本体论哲学的基本特色。
老子中除了"道"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学概念之外,还有"有"与"无"这一对哲学范畴。
从一定程度上说,"有"与"无"这一对哲学范畴正是"道"演绎其基本逻辑的"剧场"。
弄不清老子哲学中"有"与"无"的含义,也就意味着不能把握老子哲学的实质。
以道为无的观点实际上是把道在循环运动中的起点和终点看作道的全体。
的确,从老子对有,无的态度来看,他是重视无更甚于重视有的,他强调“有生于无”,而且还要复归于无。
但是,“无”毕竟不能包括整个道的内容, “有”也毕竟是道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因此,针对“道是无”的说法,出现了“道是有”的主张。
当然,根据我们对道和有、无关系的看法, “以道为有”的主张同“以道为无”一样,也是把道的一个部分看成了道的全体。
从表面上来看,“道统有无”的观点与我们的认识有一致之处,但是,二者的实质是完全不同的。
结合老子原文,有和无的关系为三种:第一种:“有无相生”:从规律上看,有和无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共生、相互依赖。
《老子》第一章将"道"与"有"、"无"这一组概念铺陈开来,足见人们对于"道"与"有"、"无"之间"非同寻常"关系的认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可以理解为:"道"是可以说得出的,但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道;可以称呼它,但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能理解的名字。
"无",称为万物的开端;"有",称为万物的根本。
所以,应该从万物永恒的原始状态去体察它的奥妙;应该从万物不变的根本去体察它的存在界限。
"有"与"无"这两个方面同出于一个东西,而名称不同,同样都是深远莫测的。
探索它们的深远莫测,是认识万物存在奥妙的路径。
"有"与"无"在实体与空间上的变化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老子》第二章有"有无相生"的说法,意即万物通过"有"与"无"的对立统一而产生变化。
《老子》第二十五章描述了"道"处于运动中的状态。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无声无形,独立存在而永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它可以作为万物的本原。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取名为"大"。
它广大无边,就运动不息;运动不息就广阔辽远;广阔辽远就回归本原。
从《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道"的运动状态,以及实体在空间运动中的不同状态。
只有将"有"与"无"统一于"道"之中,才能正确地理解老子的本体论哲学思想。
我们认为,老子的本体论哲学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中国哲学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
在老子哲学中,"有"可以看作是从物质形态中抽象出来的哲学概念;而"无"可以看作是从非物质形态的虚无中抽象出来的哲学概念。
"有"与"无"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它们都统一于"道"之中。
老子本体论哲学的起点是万物如何成为万物本身这个基本的哲学问题。
由于超越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合理地解释这个问题。
老子在古代十分有限的知识积累下,运用其理性直观的思维模式,对"有"、"无"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形成了中国式本体论哲学的基本特色。
老子是如何感知"有"与"无"的呢?对于非物质形态的"无",要体察到它奇妙的地方--完全虚空状态的"无"究竟是什么?对于有形物质的"有",要体察到它存在的"边界"。
"有"与"无"是一对矛盾,人们从"无"的体察中感知到"有";从对"有"的体察中感知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