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措施王田涛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E-mail:wangtian19862003@摘要: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地为主要载体的家畜生产体系,是草原牧区的传统产业和主体产业。
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对促进草原牧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天然草地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草地承载能力下降与牲畜头数迅速膨胀的矛盾,还有各种矛盾,如何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急需研究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草原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当然,在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方向发展的今天,人们却开始追求"绿色"食品,草原畜牧业独具的"绿色"性和原始性,在人们需求中更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家畜存栏量的越来越大,草原面积越来越小,植被也越来越差。
现在,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而是"风吹荒野沙满天飞"。
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要实现我国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所要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措施1引言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地为主要载体的家畜生产体系,是草原牧区的传统产业和主体产业。
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对促进草原牧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天然草地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草地承载能力下降与牲畜头数迅速膨胀的矛盾,还有各种矛盾,如何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急需研究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草原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当然,在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方向发展的今天,人们却开始追求"绿色"食品,草原畜牧业独具的"绿色"性和原始性,在人们需求中更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家畜存栏量的越来越大,草原面积越来越小,植被也越来越差。
现在,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而是"风吹荒野沙满天飞"。
面对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众多问题,显然要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和个人都要面对和解决好所面临的问题。
2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中国的草原面积40000万公顷(400万平方公里),其中可供利用的草原面积31333万公顷(313.3万平方公里)。
2002年牲畜存栏数量为:羊31655.2万只,其中山羊17275.9万只,绵羊14379.3万只;牛13084.8万头,马808.8万匹,驴849.9万头,骡419.4万头。
[1]我国草原畜牧业的状况不仅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兴衰,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产能力不协调,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原生态退化(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迅速扩大,草原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控制,严重影响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牧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1草原利用现状放牧强度影响草的密度和植被构成。
在混合的天然草原的适度放牧能产出较多的畜产品且不会引起土壤退化,人工播种施肥的草原能保持较长季节的放牧也不引起退化。
两种放牧系统生态上都是稳定的[2]。
放牧强度和时间都对草原生产力产生影响,延迟放牧能促进不同放牧强度的草原上草的生长:放牧强度对母羊产羔前体重、母羊活重、双羔率和羊的生长速度均产生影响[3]。
2.1.1 超载过牧,加剧了草地退化2000年甘南州年末存栏大家畜,绵山羊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2.6倍和1.1倍,年末存栏牲畜量数量成倍增加,加之多年来草场严重退化,沙化和鼠害面积不断扩大,主要牧业县普遍超载过牧,如碌曲县冷季超载20%-25%。
甘孜牧区超载率为34.8%,阿坝牧区牲畜超载更为严重,超载率高达74.8%。
超载过牧对草地掠夺式利用,使优良牧草不能正常发育,加剧了由于气候变暖干旱造成的草地退化,沙化和干旱化趋势,同时又为鼠害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鼠害肯草掘洞,严重破坏草地土壤和植被,进一步加剧了草地退化,沙化,使草畜矛盾更为突出,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1.2草原建设和畜牧业投资状况建国后至1980年代初,国家对北方草地的投资约47亿元,平均每公顷草地投资仅15 元,若以37年平均分配,每年每公顷草地平均0.3~0.45元。
[4]据统计,1978-1999年国家投入草地建设基金累计为21亿元,平均每年每公顷草地投入0.30元。
[5]据四川省资料,1975年投资甘孜,阿坝草地建设资金平均每亩不到0.002元;2000年国家和地方平均每亩草地投入0.05元,仅占当年每亩森林投资的1%,占每亩耕地投资的1.9%。
[6]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持续增加,2000-2005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9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牧草种子基地、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态建设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至2005年底,全国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到1300万公顷,草原改良面积1400万公顷,草原围栏3300万公顷,有2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7]2.2草原生态环境现状2.2.1气候现状气候暖干化趋势是导致我国牧区环境恶化、草原退化的根本性原因。
[8]据粗略估计,中纬度地区如果地面温度平均升高2℃,在其它气象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地表实际蒸发量25%左右,从而大大加速干旱化进程。
[9]吕晓英(2003)在分析1990以来我国西部主要牧区的气温、降水量、年蒸发量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对气候变化引起的草地生产力和家畜生产的变化做了分析。
以青海省曲麻菜县和甘肃省夏河县为代表,定量研究了气候对产草量的影响。
用曲麻莱县没有人为活动和鼠害全封育、原生植被优良的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建立年降水量对亩产草量的一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增加lmm时,每亩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增加1.6公斤,统计检验极其显著。
对甘肃省夏河县的类似研究结果是,平均气温升高10℃,每亩产草量平均减少122.6公斤,统计检验极其显著。
气候暖干化趋势是导致我国牧区环境恶化、草原退化的根本性原因[8]。
2001年内蒙古畜牧业连续两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就是气候暖干化造成的后果。
全区共有11个盟市,59个旗县遭受旱灾,受灾草场面积4600万公顷,受灾牲畜2680.7万头只,死亡牲畜132万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亿元。
[10]据四川省资料,近15年以来全省牧区草地产草量有276公斤/亩,降低了12.9%,其中石渠县有15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降低了50%,红原县降低了20%。
[11]2.2.2草原病虫鼠害现状2003年,全国草原鼠害成灾面积3900万公顷,其中严重危害面积近2000万公顷,仅春季就发生草原鼠害面积达1800万公顷,严重危害面积近900万公顷。
被鼠类危害造成的“鼠荒地”或叫“黑土滩”面积达800万公顷,占北方可利用草原总面积的3.6%。
全年防治面积为666.7万公顷,占成灾面积的17.5%,挽回经济损失约6.2亿多元。
[12]2003年,草原虫灾发生面积近2666.7万公顷,其中草原蝗虫危害面积达0.18万公顷。
亚洲飞蝗从哈萨克斯坦再次迁入我国新疆为害,西藏阿里地区飞蝗起飞危害草原和农区,内蒙古草原蝗虫大规模扩散迁飞,袭击了呼和浩特、二连浩特等8个城镇,前沿已达北京延庆地区。
2003年累计防治草原虫害483万公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4亿元。
[12]鼠害对草原造成的破坏相当严重。
在鼠害区,绿色的草原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鼢鼠打洞倒出的直径在05-1.0m之间的半球状黑色土丘,密度高的连成大片大片的黑色地带,不但把植被埋在土下,倒出的土干燥后被风一吹便随风流动。
此外,由于土丘的影响,使机械打草无法进行。
灭鼠工作从1980年起到现在几乎没有间断过,但效果却很不理想,主要原因一是参加灭鼠工作的人太少;二是没有科学的灭鼠方法,用夹子夹对鼠群起不到致命的打击,用药毒又很难找到有效的只毒老鼠不毒家畜的特效药。
2.3草原牧区人口现状从全国范围比较,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来看,牧区人口的群体素质尚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依然偏低。
代欣言(1993)指出青藏区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44.4%,这一比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而农牧区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则高达65%。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后出生的新文盲在不断产生,尽管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但在农牧区都没有实现。
人口增长过快抵消了部分经济成果,影响了对教育的投入,因为政府首先要保证新增加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其次才能顾及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13]包玉山、周瑞(2001)提出了草原牧区普遍存在的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实质上就是人地矛盾的观点。
指出:在草原牧区,养活一定的人口需要一定的牧畜,放养一定的牧畜需要一定的草场;在草场一定的情况下,人口越多,生活水平越高,就越需要增加牧畜头数,就越容易超载过牧导致草场退化沙化。
在草原牧区存在的诸多问题中,草畜矛盾、人畜矛盾的存在及其加剧是关系牧区未来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问题。
包玉山等人提出:从整体上讲,蒙古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不适合于农业。
大规模盲目开垦内蒙古草原的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沙化退化;导致了草场面积的不断缩小,加剧了草原牧区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这两对矛盾的加剧又使草场进一步沙化退化。
[14]2.4草原保护的制度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已经颁布多年,但非法开垦草原,搂草挖药等破坏行为却屡禁不止。
究其原因,主要是《草原法》没有真正执行到实处,尤其是非法开垦草原,有关部门大多是睁一眼闭一眼,因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可以提高农业税收,既使有审批程序的,一般也都是无效审批。
非法开垦者被举报,执法部门一般都给予罚款处理,很少勒令弃耕还草,无形中开垦者等于花钱(被罚的款)买到了合法权。
中国草原问题的国外研究者表现了对制度和政策问题的特别担忧和关注。
约翰W.朗沃斯和格里格J.威廉目森(1995)在其合著的《中国的牧区》中提到:“表面上看,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地退化的直接‘原因’,而真实原因则是那些诱导牧场主去适应一种破坏性的草原管理的政策措施,也就是说,草原退化的真正原因是人的行为造成的,而且这种原因不易识别。
”“为了解决和改善退化问题,需要系统的协商并重新考虑与草原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15]。
在世界银行《中国:空气、土地和水》(2000)的报告中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同中国的许多‘生态建设’一样,重点几乎完全放在投资上,却很少关注根本性的社会问题与管理问题,而这些问题才是自然资源管理问题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