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浅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浅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摘要:随着货币数字化、大数据、信用理念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对金融业的渗透,“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和讨论热点。

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强劲,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网络保险销售,以及网络小额信贷等多种形式应运而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及其现状,以余额宝为例,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并提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余额宝;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社交网络、支付、云计算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信息中介和支付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移动支付逐渐替代传统支付业务(银行汇款、信用卡等);其次是大电子商务企业涉足金融,阿里巴巴金融冲击传统信贷模式;最后是P2P网络贷款平台井喷式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低成本、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方运行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进行联系和沟通,并可以实现多方同时交易,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价以及风险管理也主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完成,交易双方在信息收集成本、借贷双方信用等级评价成本、双边签约成本以及贷后风险管理成本等极小。

2.交易信息相对对称。

互联网金融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任何企业和个人的信息都会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

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能够较全面了解一个企业或个人的财力和信用情况,降低信息不对称。

3.操作更加便捷。

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用户在将银行卡与第三方支付账号绑定并设定后,仅凭账号和密码就可完成所有支付交易,客户不需要到营业网点去,只需要有一部智能手机终端或电脑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完成资金的划转和信贷,这极大方便了客户。

4.大众化。

传统金融服务有明显的金融排斥性特征,即金融服务大都只针对那些中高端收入群体或大型企业,众多低收入群体或者是小型企业大都享受不到
该种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一部移动手机终端,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极大程度降低了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使得金融服务不再是有少数精英控制的,普通大众也可以利用网络科技来参与到金融服务的生产中来。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工信部和易观咨询等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已由1993年的2005人猛增至5.2亿人,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达1.2亿部,超过我国历年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的总和。

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大大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

阿里巴巴、百度等涉足金融领域后,纷纷借网络渠道推出货币基金理财产品,吸引了大量的客户的资金进入,2013年,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余额宝的推出,被认为是继支付宝之后又一次改变互联网金融的历史性事件。

余额宝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联合天弘基金推出的一款理财服务,其本质是一款名为天弘增利宝的货币基金,主要投向银行协议存款,短期债券等。

余额宝推出后,以货币型基金为主要载体的现金宝、零钱宝、活期通、钱袋子等各种“类余额宝”产品层出不穷,同类产品的收益率也节节攀升。

三、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
1.对银行存款的影响。

数据显示,2014年3月新增人民币存款增加3.67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少增5498亿元;2014年第一季度累计新增人民币存款较去年同期少增1.39万亿元;3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为11.4%,较去年年末和去年同期分别低
2.4和4.2个百分点。

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相比,余额宝的收益远超活期存款利息。

根据余额宝的宣传,其年收益率最高可超过4%,收益率为银行活期存款的10倍,高于银行3%的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

因此客户们更愿意把钱存入余额宝,不仅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

余额宝把储蓄存款搬出来之后再回到银行,而银行为了吸收存款不得不接受这些资金,结果就是银行以10倍的成本,使用着原来低成本的资金,这对于银行的冲击是很巨大的。

此外,存款的流失使得各家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多家银行的储蓄存款利率已经上浮到顶。

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相比,余额宝不仅能够因持有货币基金而得到较高的收益,还能随时赎回基金用于消费支付和转出,其流动性
与活期存款相当,而且余额宝对用户的最低购买额没有限制,一元钱就能购买,让广大支付宝用户通过“存零花钱”方式就能获得增值的机会,从而这将对客户持有的以投资目的为主的定期存款形成分流和竞争,其潜在威胁不容小觑。

2.对中间业务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速发展,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直接挤压银行卡结算、代理收付等业务。

与商业银行网上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价格更低(部分甚至免费)、操作更加便捷且提供特有的延迟支付功能,更易为消费者接受,从而直接挤压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

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己开始将资源优势延伸至线下,通过铺设POS网络和代收付费系统开展线下收单、现金充值等业务,与银行在线下形成新的竞争。

二是逐步向代理基金、保险等金融领域渗透。

据证监会网站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2014年2月,获批的为基金销售机构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共有13家,这些机构以较低的价格与银行开展直接竞争,如第一批取得代理基金销售资格的汇付天下,基金申购手续费率仅为银行等传统渠道的40%。

虽然短期内由于消费者对其了解不多,第三方支付平台代理销售的规模还较小,但银行作为金融产品销售主渠道的垄断局面正在被逐渐打破。

四、商业银行的应对措
1.加强数据的挖掘和积累,实现金融互联网化。

其实国内许多银行都有着庞大的客户基础,尤其是大型银行的客户数量甚至过亿。

这其中蕴含着海量数据资源,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有效促进业务营销和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分层次的客户数据搜集、积累和运用机制,不断适应并创造客户需求,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目前已经有部分银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加强数据的积累和挖掘。

比如建行推出的善融商务,目的是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平台,以加大对信息的捕获力度,占据数据制高点,构建自己的商业信用体系,并以此对接传统金融服务,形成竞争优势。

2.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可以共享商户资源、客户信息和跨界人才,还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创造共赢的局面。

对商业银行来说,借助互联网企业积累的海量交易数据库,发挥自身的风险管理优势,可以打造在线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在线融资服务,有效发掘新客户群,降低零售成本,提升经营效率和收益。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可以拓展自身业
务,创造新的业务,增加利润来源的渠道。

3.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一是银行尝试微信微博等的营销,来解决网上银行客户端客户来源狭窄、流量小的相对不足,提升网上银行客服效率和客户满意度,丰富客户量;把握网上所做的客户定位,将目标客户逐步导入网络。

二是改变传统客户经理一对一的营销模式,探索利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和云计算进行信息处理,把握草根客户,契入小微企业的交易信用数据来创新征信手段,探索基于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优势相结合的新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

三是利用银行在货币汇兑上的传统优势,强势切入跨国电子商务货币汇兑这一新兴市场,将外币汇兑业务迁移到网上。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邱勋.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以余额宝为例[J].上海金融学学报,2013,(4).
[3]邱峰.商业银行直面互联网金融强势来袭的冲击和挑战[J].金融研究,2013,(8).
[4]杨小渊.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金融,2013,(10).
[5]夏熹.互联网金融给银行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J].银行家,201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