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生素敏感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抗生素敏感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
由质粒介导的、能赋于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和单环酰胺类以及结构相关的β -内酰胺酶药物耐药的一 类酶,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如:KPN、KOX、ECO、PMI
ESBL试验临床上并不需要常规报告,但适用于医院感 染控制及流行病学调查目的; 使用更新的折点情况下,即便ESBL阳性,没必要更改
/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药敏
结果,按常规药敏结果解释标准进行报告。

对于MRSA及MRS,其他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 β -内酰胺/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头孢菌素、和 碳青酶烯类,可能会出现体外有抗菌活性,但临床治疗
无效。对于这些药物应该报告耐药或不发报告。
结果报告

非敏感(NS) 该解释范围适用于对某些细菌只有敏感的判读标准,
因为未发现或耐药罕见菌株
体外可出现活性,但临床上无效的情况
细菌 沙门菌属、志贺菌属 不能报告为敏感的抗微生物药 Ⅰ、Ⅱ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和氨 基糖苷类
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属 青霉素类、β -内酰胺类/β -内酰 胺酶抑制剂复合类、抗葡萄球菌头 孢类(具抗MRSA活性的头孢菌素除 外)和碳青霉烯类
结果报告
中介
包括这些菌株,其抗菌药物 MIC 接近于血液和组织 中通常可达到的水平,而抗微生物药治疗的反应率可能低
于敏感株。“中介”分类意味着药物在生理浓集的部位具 有临床效力(如尿液中的喹诺酮类和β -内酰胺类)或者可 用高于正常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如β -内酰胺类) 耐药
是指分离菌株不被常规剂量用药通常可达到的药物浓 度所抑制,和/或证明抑菌环直径落在可存在某些特定的 微生物耐药机制范围(如β -内酰胺酶),并且治疗研究显 示药物对分离菌株的临床疗效不可靠
临床常用抗生素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其他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喹诺酮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林可酰胺类抗生素 糖肽类抗生素
磺胺类药物及增效剂
其它合成抗菌药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钝化酶和修饰酶。(头孢菌素类、青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制定成员由来自专业领域、政府以及工业界的代表组成, 其中包括微生物学实验室、政府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和教 育者、制药厂和微生物诊断制造商等,每年通过发展新的 或修订已有的方法、解释标准和质量控制参数,不断地改
进标准并优化对出现的各种耐药机制的检测。
CLSI标准的制定
考虑了临床疗效、耐药的流行情况、减少耐药性导致 的出现、价格、FDA规定、目前关于首选与次选药的公认推 荐意见、以及其他需要考虑到问题,在其标准中建议: 相类似的药物由于它们的解释结果和临床效力都很相 似,因此不必重复试验,特别是在临床常规大量使用的头
X
20 mcg/ML
敏感菌落中存在着自发 的突变菌株(同时对X 和Y抗生素耐药)
给予X抗菌素后,因为 敏感菌株的相继死亡, 突变菌株被选择出来
耐药的克隆繁殖并成为临 床表现,同时对X和Y耐药 ,即使没有使用Y抗菌素
罕见耐药谱型

影响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因此,加强临床微生 物实验室的质控工作至关重要。当质控菌的结果在CLSI要 求的允许范围内,所出现的异常或罕见耐药表型应引起实
卫生部 《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8〕130号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MRSA、VRE、ESBLs、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中国的行动方案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六、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
活性的第2种药物(如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长期应用喹诺酮类治疗过程中,葡萄球菌属可发展其耐 药性。因此,最初敏感的分离株在开始治疗3-4天后可以 变为耐药,应对重复分离株测试药敏试验。
特殊耐药表型
MRS ESBL CRE 克林霉素诱导耐药 高水平氨基糖甙类耐药性肠球菌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对于苯唑西林敏感的SAU和CNS,头孢菌素、 β -内酰胺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 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肠球菌属
氨基糖苷类(除外高浓度)、头孢菌 素类、克林霉素和复方新诺明
耐药类型分类固有耐药Fra bibliotek获得性耐药
对抗生素耐药菌的选择作用

使用头孢菌素和喹诺酮导致的“附加损害”
药物种类,选择的病原体 第三代头孢菌素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 ESBLs 耐ß-内酰胺类的不动杆菌 艰难梭状芽孢杆菌
喹诺酮类






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对被FDA批准用于葡萄球菌感染治 疗的其他青霉素类、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头孢类 和碳青霉烯类也敏感。 青霉素耐药,苯唑西林敏感的菌株对β -内酰胺酶不稳定 的青霉素耐药,但对其他β -内酰胺酶稳定的青霉素、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相关的头孢类和碳青霉烯类 敏感。 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对目前所有的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耐药,因此,对很多其它的β -内酰胺抗生素敏感或耐药 结果可以通过只检测青霉素和苯唑西林而得到。 常规检测其他的青霉素,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头 孢类和碳青霉烯类是不必要的。
霉素类、碳青酶烯酶、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作用的靶位改变,包括青霉素结合蛋白位点和DNA 螺旋酶的改变。(喹诺酮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

细菌膜的通透性下降,包括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通道 蛋白的丢失。(碳青酶烯类)
细菌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

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比如氨基 糖苷类、红霉素、β-内酰胺类)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而不 是同一类三种。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 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 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 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 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 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孢类抗生素,按照其一代、二代、三代、四代的分组,每 一组药物有几乎一样的抗菌谱、解释标准,对于这些药物, 交叉耐药和敏感是必然的,因此只需选择一种药物用于药 敏试验。
M100-S24新的更新要点


头孢吡肟(对肠杆菌科菌的折点引入剂量依赖性敏感)(SDD) 解释范畴: 1、 FEP 有多个规定剂量可供选择,基于SDD的给药方案可以 导致更高的药物暴露(剂量更高,频率增加或者两者同时使用 ) 2.但并非所有肠杆菌科药物都使用SDD报告方式,并且FEP的 SDD报告仅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并不适于其它细菌(包括ABA,PA-E) 头孢唑林折点结果可用于预测口服头孢菌素在无并发症的尿路 感染中的治疗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喹诺酮的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孢菌
引自 Paterson DL Clin Infect Dis 2004;38(Suppl 4):S341–S345.
耐药是选择出来的
药物治疗
敏感菌落中存 在着自发的突 变菌株
给予抗菌治疗后 ,因为敏感菌株 的相继死亡,突 变菌株被选择出 来
三代头孢菌素、美洛培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萘唑胺任一 种耐药
青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三代头孢菌素、利萘唑胺任一耐 药
肠球菌
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 肠杆菌科细菌 淋病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 流感嗜血杆菌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氨苄西林和喹奴普丁同时耐药、替考拉宁和利萘唑胺任一耐药
可立斯丁耐药 美洛培南耐药,除变形杆菌属外亚胺培南耐药 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氟喹诺酮类耐药 青霉素高耐株、环丙沙星耐药 氨曲南、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碳青酶烯类任一种非敏感 碳青酶烯类敏感、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
验室工作人员的注意。

下表介绍的耐药谱型在世界范围内均属罕见,如在日常药 敏试验中发现并经复试依然出现相同的结果,应该将菌株 送到参考实验室进行核实。
需确证的异常或罕见耐药表型
菌 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 A、B、C、G -溶血链球菌
抗菌药物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萘唑胺和喹奴普丁任一种耐药 万古霉素和利萘唑胺任一种耐药
耐药的克隆 在过去曾是 敏感的菌落 中生长
在治疗过 程中耐药 成为临床 表现
Sanders CC, Sanders WE. J Infect Dis 1986;154:792-800
共选择的一般机制
对X敏感
(MIC <8 mcg/ml)
对Y耐药
(MIC 64 mcg/ml)
对X耐药
(MIC 64 mcg/ml)
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意义

可预测抗菌治疗的效果


指导临床医生选择使用抗生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