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道文化

香道文化

香道目录:1香道朔源2香道养神3古代用途4香道养生1香道朔源编辑本段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宋代陈去非的诗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香的态度: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

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

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

熏香还可以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香道以前的香,是以香味为主要目的的。

五代的罗隐有一首诗写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

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用香的记载。

如苏轼的《和鲁直》、朱熹的《香界》:《和鲁直》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香界》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其中,黄庭坚总结的香之十德,至今仍被日本香道界奉为圭皋。

我们看到,作为香道文化的学习者,日本早已将香道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为三雅道,是一种以“乐香”为道艺的高雅艺术。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品香文化。

在南宋初期,日本皇室成员和贵族频频到中国来开展外交活动,带走了完整的茶道典仪,而与茶道一起东渡的就有香事。

后来到了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品香”风俗,逐渐形成了日本的“香道”。

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都源于中国,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绚丽多彩的篇章,在传入东瀛后,早已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

但今天,香道和茶道、花道这些纯粹的典雅的生活艺术,它们的面貌对于国人来说却有一种刺痛心灵的陌生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些神圣而庄严的文化传承在中国早已逝去。

品香,这种勘验人们学识和觉知的艺术,不是仅仅要求参与者通过嗅觉辨识出各种不同香的种类,而是要达到一种闲寂、优雅的内心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目标。

不少人听说香,就以为是宗教用的香,其实它只是香学中很小的范畴。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可说是非常的早,中国用香的文明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汉代之前用香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

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为东西文明的融合,更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由于士大夫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且着力从精神层面励励倡导与提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

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品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

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

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

佛门与文人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时尚。

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之后,随着满清王朝与国民党政府的腐朽没落,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加之西方文化的侵入,而致国势日渐衰微。

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趋于萎顿粗疏,香席文化的仪式与诗词乐舞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已日渐式微,至此香道逐步淡出了普罗大众的视野。

如今,改革开放已逾三十载,社会昌明,国运强盛,人心思善,正是整理恢复传统文化的大好时节,香道作为传统文化不容忽视的一枝,正亟待广大有识之士与学者的共同挖掘、整理和复兴。

2香道养神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独特的“香文化”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

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习惯。

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成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活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

街市上有“香铺”、“香人”,还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

人们在香烟萦绕中净化心灵、感悟生活、寄托情思,大大开发了香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香来自于自然,是天然的芳香植物,天然的香气成分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精神得到放松,使人的内心变得宽阔与美好。

香是非常美的,它的美不单单是它的色泽,更是那种自然的和谐的美,没有任何做作和修饰。

与香为伴,人性会变得清纯而透明。

由于人类的智慧,香的美得到了升华。

香是充满人情味的,它告诉我们如何去享受和爱护自然的美,又启迪我们如何运用它的美去创造生活的美。

香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能够让人静下心来体味生活,能够让人心情愉悦,享受生活的乐趣。

香让这个燥热的社会平静下来,让我们真心享受生活,您还在为工作发愁,为生活纠结吗?请您走进香,走进静谧的香世界。

您会发现另外一个世界,一个让您流连的世界。

香之妙:养神养生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

在防病养生方面,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

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的保健用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

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

在清宫医药档案中,慈禧、光绪御用的香发方、香皂方、香浴方等更是内容丰富。

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香疗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

各种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等作用。

选香用香君友会奇楠沉香上好的香料主要有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等。

品味香气是最直接也是较为可靠的鉴别方法。

由于不同的香味风格各异,没有统一的鉴别方法,但品质较好的香,其香气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清新,爽神,久用也不会有头晕的感觉;醒脑提神,有愉悦之感,但并不使人心浮气躁;香味醇和,浓淡适中,深呼吸也不觉得刺鼻;香味即使浓郁,也不会感觉气腻,即使恬淡,其香也清晰可辨;天然香料做的香,常能感觉到在芳香之中透出一些轻微的涩味和药材味。

3古代用途1、药用香做为药用的起源极早,在经典中,就有以牛头旃檀作为药用的记载。

当初提婆达多唆阿阇世王谋杀佛陀,从灵鹫山推下巨石要压死佛陀。

他们的计谋虽然未得逞,佛陀的脚却被碎石击中而流血。

当时的医王侍缚迦为佛陀诊察之后,认为只有以牛头檀栴为医方才能医治。

但是此香极为珍贵稀有,一般拥有的人也只有国王求索时才敢献出。

当时有一个卖香的商人,听说此香能治佛伤,于是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欢喜奉上此香,以此因缘故,而被佛陀授记于未来世当证辟支佛等,名为“栴檀”。

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九,曾记载苏合香丸可用来治病:“此药本出禁中,祥符中尝赐近臣。

”北宋真宗曾经把苏合香丸炮制而成的苏合香酒,赐给王文正太尉,因为此酒“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

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

”宋真宗将苏合香丸数篚赐给近臣,使得苏合香丸在当时非常盛行。

此外,在中国的金创药及去瘀化脓等方剂中,乳香、麝香及没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成份。

而现今极为流行的“芳香疗法”,可以说是起源于埃及。

埃及人极为注重卫生,他们发明了能够恢复健康、美容的沐浴法,就是在沐浴之后以香油按摩,来减轻肌肉酸痛,松弛神经。

这原来是用来为木乃伊防腐的技术。

现代许多科学研究也指出,香味有助于人体健康,如耶鲁大学精神物理学中心的学者,指出香薰苹果的气味可以使焦虑的人降低血压,并避惊慌;薰衣草则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人提高警觉。

辛辛那提大学相关测验则显示,空气中所加入香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这些都使精油等芳香疗法变成极为流行的健身法。

在宋代,也有将香药调入饮食而作成香药果子、香药糖水,并调龙脑、麝香入“龙凰茶园”中。

而制作名贵的墨锭,也常调入龙脑、麝香。

在《武林旧事》卷六中,也有以沈香水饮用的记载。

2、祭祀庆典开始大量丰富使用香的埃及人,最初就是将香运用在繁复的礼拜仪式中,在祭祀的过程中,有时甚至必须燃烧数以吨计的香,乃至死亡时复杂的埋葬和防腐方式也需要用到大量香料和香膏。

在古代的巴比尔塔宝塔形的建筑顶上,祭司经常点燃成堆的馨香来祭祀天神,他们认为在高塔上焚香,能更接近诸神。

在中国,有很多用香来祭祀及举行典礼用香的记载,例如祭天地、祖先、亲耕礼等。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河南开封地区发生早灾,仁宗就在西太乙宫焚香祝祷求雨,仪式中曾焚烧龙脑香十七斤。

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皇太后圣诞,从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级官员,及宫内人吏都要依序进香贺寿。

3、薰衣早在西汉就记载着以焚香来薰衣的风俗,衣冠芳馥更是东晋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

在唐代时,由于外来的香输入量大,薰衣的风气更是盛行。

在《宋史》中记载,宋代有一个叫梅询的人,在晨起时必定焚香两炉来薰香衣服,穿上之后再刻意摆型袖子,使满室浓香,当时人称之为“梅香”。

北宋徽宗时蔡京招待访客,也曾焚香数十两,香云从别室飘出,蒙蒙满座,来访的宾客衣冠都沾上芳馥的气习,数日不散。

4、宴会古代在宴会及庆典中,香也是不可缺乏的场景。

在埃及,上流人士参加宴会时,大都会在头顶上戴一个蜡制的香膏圆锥体,让它慢慢融化,使脸和肩上都滴上芳香的糖浆。

而古罗马人,则常在公开的典礼和宴会上,遍洒芬芳的玫瑰。

在酒神祭等狂欢节目中,没有大量的玫瑰,是非常不礼貌的。

古罗马人甚至设了“玫瑰日”这样的节目。

有时在酒宴中,他们会从天花板上洒下布满香水和花瓣的香雨。

在中国南宋官府的宴会中,香更是不可缺少的。

如春宴、乡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以及祝寿等宴会,细节繁琐,因此官府特别差拨“四司六局”的人员专司。

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六局”之中就有所谓的“香药局”,掌管“龙涎、沈脑、清和、清福异香、香叠、香炉、香球”及“装香簇细灰”等事务,专司香的使用。

5、考场焚香案在中国多样的用香的文化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场合会焚香,就是在考场设香案。

在唐代及宋代,于礼部贡院试进士日,都要设香案于阶前,先由主司与举人对拜,再开始考试。

宋朝欧阳修就曾作一首七言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来描写这种情景:“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春晓席群英,无晔战士御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