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P184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方法论
[特别提示]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 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 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 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性质是不同的,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单元线索】
本单元讲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一、正确认识社会: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 的主体 二、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进 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
1、一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一个基本观点:实践观点 3、一个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二条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一个重要理论和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实践意义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基本含义 导P184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P184
不能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决定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性质)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 直接动力(作用) 四、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 (1)含义: 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P93 (2)是一个历史范畴 (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4)历史创造者和历史参与者
【答案】 A 【解析】②④有误,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变 社会性质,④应该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 产力的发展。
链接高考题
2、(09山东卷、23)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 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 (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 震、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 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 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④人们的 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2008年的十大流行词语属于意识或主观认识范 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故 选B;③④项不符合题意。
[拓展]思想、路线“三胞胎”
• 凡讲到现实决定“方针政策”“思想”“路线” 的,都可用上 • ①“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论角度 • ②“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论角度 •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角 度
链接高考题
1、(09安徽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 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 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 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 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链接高考题
3、(08江苏35)为调整我国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 关部门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例如:召开多次座谈会, 听取和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有关部 门的意见和建议;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在网上 公布,约155万网民参加了民意调查。经广泛调研和深 入论证,国务院于2007年12月16日 正式颁布了修改 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上述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 线。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方法论) (1)群众观点的地位、基本内容 (2)群众路线的地位、基本内容 (3)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重要提示:群众观点不等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 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就是根据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 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作出的新论断,也是党的群众 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新发展。
特别提示: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联系、区别
导P186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是什么?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 曲折的。 2、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 争实现的 ②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内容 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实现方式 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既改革
特别提示 P184
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1)生产力和关系的辨证关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①含义: ②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方法论
总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 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 遍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