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ppt课件第三章
2.高排低阻型:是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心排出量增 加,表现为暖休克。
1.早期 2.中期 3.晚期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1.血象 2.病原学检查 3. 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4.酸碱平衡的血液生化检查 5.血清电解质测定 6.血清酶的测定 7.血液流变学和有关DIC的检查
五、处理原则
1.控制感染 2.补充血容量 3.纠正酸中毒 4.心血管药物的应用 5.其他治疗
【病因及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oliguric hypovolemic
shock) 2.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3.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 4.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5.神经源性休克(neurogenic shock)
【病理生理】 1.微循环的变化 (1)微循环收缩期 (2)微循环扩张期(休克中期) (3)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晚期) 2.代谢变化 3.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三、辅助检查
1.血细胞比容低,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下降。 2.血清钾、钠、乳酸脱氢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 3.尿比重增加(>1.020),尿渗透压升高,尿肌酐水平下 降。
4.动脉血气显示pH和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5.X线片或CT检查出血部位。 6.胃内容物颜色、性质或大便隐血试验以及腹穿等 7.凝血功能检查以发现DIC引起的凝血。
【临床表现】 1.休克前期 2.休克期 3.休克晚期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2.影像学检查 3.B超检查 4.血流动力学监测 5.其他
【处理原则】
关键是尽早去除病因,迅速恢复有效 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恢复组织灌 注,增强心肌功能,恢复机体正常代谢和 防止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急救 (1)积极处理导致休克的原发病及创伤。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采取休克体位。 (4)其1.掌握:外科休克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 施。
2.熟悉:外科休克的病因分类和常见护理诊 断。
3.了解:外科休克的病理生理。
第一节 概述
休克(shock)是机体受到有害因素的 强烈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 织血液灌流不足,从而引起的以微循环障 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综合症 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肌缺氧和损害有关 3. 气体交换障碍 与肺微循环障碍、肺
泡与微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减少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受伤。
三、护理措施
1.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 大量快速补液。
➢合理补液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后输胶体液。
➢记录出入量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改善组织灌流
3.积极处理原发病。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6.改善微循环。 7.控制感染。 8.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的应用。
第二节 低血容量休克病人的护理
低血容量休克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 引起在短时间内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 或液体存积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 血量降低所致。
一、病因及分类
【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与发病原因 2.身体状况 (1)局部情况 (2)全身情况 (3)辅助检查结果
3.心理社会支持情况
二、护理诊断与护理目标
1.体温过高 与感染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痰液黏稠,不能有效咳 嗽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收障碍, 机体需要量增加有关。 4.潜在并发症: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
1.失血性休克 由大血管或脏器出血引起的急性大出
血所致的休克称失血性休克。 2.损伤性休克
由于严重刨伤致使血液或血浆丢失而 引起的休克称为损伤性休克。
二、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率加快、呼 吸急促、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量减 少、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等;低血容量 休克时血红蛋白及血球压积下降。
四、处理原则
1.置中凹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2.补充血容量 3.止血 4.处理原发病灶 5.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6.药物治疗
【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与发病原因 2.身体状况 (1)局部情况 (2)全身情况 (3)辅助检查结果
3.心理社会支持情况
二、护理诊断与护理目标 1.体液不足 与失血、失液有关 2.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微循环障碍、心
四、健康教育
向病人宣传平时应增强机体免疫力,预 防各种感染,发生感染后应及时治疗和控 制。
三、护理措施
1.维持正常体温
➢监测体温 ➢降温
➢控制感染 ➢严格按照无菌技术原则执行各项护理操
作
2.维持呼吸道通畅
3.改善病人营养状况
营养支持提供含有丰富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 饮食,必要时提供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
4.脏器功能监测
严密观察病人心率(律)及尿量。警惕发生心力 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可能。成人24小 时尿量少于400ml称少尿,不足100ml为无尿。
感染性休克( septic shock)亦称内 毒素性休克,常继发于革兰阴性杆菌为 主的感染。
一、发病机制
内毒素的作用:
①拟交感神经作用 ②激活补体等系统,加重微循环障碍,引起组织细
胞继发性损伤而引发DIC;
③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造成原发性损伤。
二、分类
1.低排高阻型:是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而心排出量 降低,微循环淤滞,大量毛细血管渗出致血容量 减少,表现为冷休克。
3.保持呼吸通畅 6.预防感染、受伤
四、健康教育
向病人家属宣传休克急救和运送的基本知识, 对严重损伤病人急救时要注意止痛、止血、保暖、 固定骨折部位、防止继续受伤。运送病人时应平 卧,足前位、头后位,运送途中车速平稳,停车 时逐渐减速,切忌急刹车,以避免加重病人脑部 缺血。
第三节 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