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
• 计算过程的完整性存在缺陷(采用乘转化因子--均衡因子 和产量因子,转化因子的确定显然假定了不同的生物生产 面积类型之间固定的替代弹性,事实上,它们之间的环境 影响是不可相互替代的。而且该转化因子的确定主要是考 虑生物物理方面的因素,并未考虑长期的技术潜力和社会 方面的权重--如市场价格的影响)
Slide28
出于谨慎性考虑,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 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Slide18
最后,最重要的是终于知道: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区域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 生态赤字;
区域生态足迹如果小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
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 用状况。
Slide19
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
• 若SEF>DEF,则为生态盈余(Ecological Surplus) ,表明该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在区域生 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区域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的;
• 若SEF<DEF,则为生态赤字(Ecological Deficit) , 表明该区域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 ,说明其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i为所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
Ai为第i 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产面积
rk为均衡因子
Slide13
好的,又有个叫产量因子的工具得先准备好了
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 不仅单位面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海洋(水域)等间的生态 生产能力差异很大,而且单位面积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生态生产 力也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实际 面积是不能进行直接对比的,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面积进行标准化。不 同国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所代表的局地产量与世界平均 产量的差异可用"产量因子"表示。某个国家或地区某类土地的产量因 子是其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率。同时出于谨 慎性考虑,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
息研究所在北京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
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2.9
全球公顷。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
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
人均2.7全球公顷。
额的个天啊!赶紧 绿色发展啊!
WTO经济导刊 2015年09期 Slide26
续:应用参考
◆规划领域 生态足迹理论在生态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 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成效定量分析——以河北省廊坊市为例 ◆ 可持续性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秦皇岛市发展可持续性评价 生态足迹理论对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 承载力评价 城市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的测度与分析 基于生态足迹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评估——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甘肃省城镇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家庭生态足迹计算
好好看看哈: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不同类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第一种类型:地方—全球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地方和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 ,因而其发展既在本国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也不危害全球的生态安全。(自给自足且 生态友好……)
• 第二种类型:地方可持续—全球不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未超出本地区的人均生 态承载力但超过了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因而其发展虽然保持在本国生态容量之内但却危 及了全球的可持续性。(自给自足但可能活的奢侈点……)
式中rk为均衡因子,dk为全球第k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 态生产力,D为全球所有各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 均衡因子一般分别为:耕地、建筑用地为2.8,森林、化石能源土地 为1.1,草地为0.5,海洋为0.2。
Slide9
均衡因子表示不同类型土地潜在生产力之比。 现采用的均衡因子分别为:
• 第三种类型:地方不可持续性—全球可持续性的国家,即人均生态足迹超出了本地区人均 生态承载力但低于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因而虽然从本地看是不可持续的,但从全球来看 却可以通过利用他国的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赞助但希望尽量生态友好-----地方天然禀赋差点……)
• 第四种类型:地方—全球均不可持续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既超出本地区人均生态承载 力也超出全球平均生态承载力,即无论从地区还是全球看都处于不可持续性状态的国家。 (苟富,堪称富“贵” !苟高强输血仍穷,不如就移民吧?)
总和维持现在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供给)
生态承载力是指区域内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数量。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对比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 能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 费活动是否处于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提供定量的依据 。
Slide6
静下心开始吧:追踪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纳
式中
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人), Y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世界)平均产量(kg/hm2), P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 Ii为第i种消费项目年进口量, E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出口量, N为人口数
注意m项很多的哈。这就是以各消费项目的消费速率来估计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耕地、建筑用地为2.8, 林地、化石能源土地为1.1, 牧地为0.5, 海洋为0.2。
如均衡因子为2.8,表明生物生产面积的生物生产力是全球生 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2.8倍。
Slide10
好的,这个均衡因子的工具先准备好了
Slide11
好了,再可以正式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分量
Ai=(Pi+Ii-Ei)/(Yi · N)(i=1,2,3,… m)
• 将消费分门别类折算成资源消耗量 • 将资源消耗量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弃物按照区域的生态生产
能力和废弃物吸纳能力分别折算成具有生态生产力的 – 耕地 – 草地 – 化石能源用地 – 森林 – 建筑用地 – 海洋 • 等六类主要的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面积
哦六类啊,那还不行,得先搞点:均衡处理
• 六类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也有差异,因此,需通过均衡因 子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空间调整为具有全球生态系统 平均生产力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态系统面积,之后加 总为区域的生态足迹。
• 问题 – 只衡量了环境或生态的可持续程度,对经济、技术、社会的考虑还不够 – 未考虑一些重要资源的功能以及污染的生态影响,如忽视了地下资源和水 资源的估算等,这样的简化处理可能会导致过于乐观的估计
续:生态足迹测算的局限性
• 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的瞬时性(并没有设计成一个预测模 型,是一种基于现状静态数据的分析方法,其计算结果不 能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
Slide16
好了,再可以正式计算生态承载力
ec=aj×rj×yj(j=1,2,3,… 6)
式中
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 /人) 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
哦,鸭梨山大!
rj为均衡因子
yi为产量因子。
Slide17
即将现有的耕地、牧地、林地、建筑用地、 海洋等物理空间的面积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和 当地的产量因子,就可以得到带有世界平均产 量的世界平均生态空间面积——生物承载力。
• 均衡因子是在比较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单位空间面积的生 物生产量的基础上得到的,是对各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 标准化处理的结果,以各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与全球生 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比值表示。
算法: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及其均衡化处理 由于这6类(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
水域)生物生产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不同,要将这些具有不同生态生产 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以汇总生态 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需要对计算得到的各类生物生产面积乘以一个 均衡因子, 即rk=dk/D(k=1,2,3,… 6)
思考题: 请计算你所在地区的生态足迹?
Slide29
Slide12
生态足迹
EF=N·ef =N·Σ(aai)=N·ΣrkAi=N·Σ(ci/pi)
式中:
EF 为总的生态足迹 N 为人口数 ef 为人均生态足迹 ci为i 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
意涵: 1、各人均项均衡后汇总 2、全体人口汇总
pi为i 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
aai为人均i 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
Slide23
应用举例
• 1997年,Wackernagel在题为 《国家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的论文 中对52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的 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
• 杨开忠等人根据Wackernagel 的数据把各国所处的可持续发展 状态划分为4种类型。
试着用不等式表达一下:
⚫ 第一种类型:地方—全球可持续性
⚫
人均生态足迹<地方人均生态承载力<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
⚫ 第二种类型:地方可持续—全球不可持续性
⚫
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地方人均生态承载力
⚫ 第三种类型:地方不可持续性—全球可持续性
⚫
地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
Slide14
详解一下产量调整
• 为进行区域间的比较,需要通过产量调整因子作适当调 整。
• 产量调整因子,即所核算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与全 球平均生物生产力的比值。
• 产量调整因子大于1,说明该地区单位面积的生态生产 力或者废物吸收能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 反之,则说明该地区的生态生产力或者废物吸收能力低 于全球的平均水平。
扩展:生态足迹测算的
• 优点 – 全新的思维方式。生态足迹分析指标为度量可持续性程度提供了一杆"公平 秆",实现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统一描述,实现了各国各地区各类生态生产 性土地的可加性和可比性。它能够对时间、空间二维的可持续性程度做出 客观量度和比较 – 可操作性强:资料取得相对容易,计算简单,结果直观,易于模型化,应 用范围广阔,可作国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