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摩擦学发展回顾——在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上的致辞

我国摩擦学发展回顾——在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上的致辞

第28卷第1期2008年1月摩擦学学报TRIBOLOGYVol28,No1Jan,2008我国摩擦学发展回顾——在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上的致辞宋天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北京10082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及同仁:大家好!今天,能够相聚在繁荣兴旺的南国花城,领略兼容并蓄的岭南文化,共赴学科交叉的工程领域,回顾国内摩擦学发展历程,展望摩擦学发展前景,心里十分高兴.值此,在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摩擦学”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召开之际,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向会议的主办单位摩擦学分会,承办单位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和华南理工大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向给予本届大会提供支持与协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诸多单位表示诚挚的感谢,向与会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摩擦学分会成立于1979年3月,我国摩擦学的研究自建国以来已有几十年历史.客观地回顾过去,科学地展望未来,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洪流中来是我们科技社团义不容辞的职责.大家知道,摩擦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在诸多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有作为.经过半个世纪,摩擦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个阶段.(1)起步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为起步阶段.在经历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50年代后期开始,摩擦学的研究与发展不断受到各界重视.,其主要标志是1962年10月15~20日,在兰州由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我会联合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和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有160多名专家莅临.会议提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筹备设立摩擦、磨损与润滑分会.(2)停滞阶段从20世纪60至70年代为停滞阶段.在这一较长的时期内,我国摩擦学研究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和冲击.而在这一时期,随着现代工业和大型成套机械装备的迅猛发展,国际上节约资源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1966年Jost博士提出了著名的《英国教育科研部关于摩擦学教育和研究的报告》(((Jost报告》),给摩擦、磨损及润滑的研究工作定义为“Tribotogy”,提出摩擦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并为世界各国摩擦学同行广泛接受.2004年11月29日,在伦敦的雅典娜俱乐部我再次拜访了Jost博士,同时送去了何光远部长赠给他的“科技大使”的题词,并在雅典娜俱乐部的图书馆看到了(Jost报告》的文稿.(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为发展阶段.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国内摩擦学研究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79年3月18~25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广州主持召开“第二次全国摩擦、磨损及润滑学术会议”.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磨损润滑分会,选举出第一届理事会.在1980年的苏州会议上正式定名为“摩擦学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对我国的摩擦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1979年5月813,以国际摩擦学理事会主席Jost博士为团长的英国摩擦学代表团一行6人访华,在我国做了30场学术报告,提供了一批书刊和技术资料.随后,我会又派代表团对英国进行回访,收集了大量技术资料,并撰写了2万多字的总结性技术资料,详细介绍了英国及国际摩擦学的发展、研究及教育情况.1980年5月和7月,联邦德国收稿日期:2007—12—12;修回日期:2008-01-09/联系人宋天虎.作者简介:宋天虎,男,1940年生,教授,目前主要从事焊接、材料和装备研究及科研管理工作第1期宋天虎:我国摩擦学发展回顾——在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上的致辞95摩擦学代表团和El本摩擦学代表团相继访问中国,1980年9月Jost博士再次访华.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国摩擦学与国际交往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1981年6月15~19日,摩擦学分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工矿企业润滑工作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润滑与节能问题,首都钢铁公司、大连重型机器厂、洛阳拖拉机厂及天津机械厂等单位介绍了试验经验,表明摩擦学工业调查的时机基本成熟.摩擦学工业调查的主要工作由大批一线生产人员进行.这支队伍与摩擦学分会的教育培训工作密切相关,到1980年6月,全国已经培训了3000多名学员.同时,在总会和摩擦学分会的支持下,很多省先后成立了摩擦学学会.他们对随后的摩擦学工业调查给予了很大支持.摩擦学工业调查的目的是,对摩擦学工业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及蕴藏潜力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估计,以期引起国内各工业部门和企业对摩擦学技术的重视.1982年3月,首次在北京召开了“摩擦学工业调查座谈会”,会上先行调查的大庆油田、鞍钢等单位交流了调查工作经验.会后,几个大型厂矿企业,如武钢、淮南煤矿等也率先行动,对调查工作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1982年8月,在兰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与会代表达231人.虽然这不是一次专门的调查会,但会议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工、农业中存在的摩擦学问题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开展摩擦学工业调查的意见书》,因此这次会议成为了事实上的“全国摩擦学工业调查”动员大会.会议期间选举出摩擦学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并特别设立了一个“调研工作委员会”.这对于加强摩擦学分会对工业调查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1983年7月,摩擦学分会和中国石油学会在安徽召开“摩擦学润滑技术与节能学术讨论会”,报告了全国性摩擦学工业调查的早期结果,获得了摩擦磨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1983年9月,在大庆召开了摩擦学工业调查现场座谈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全国摩擦学工业调查提纲》,对于后续调查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984年10月,摩擦学分会与中国石油学会联合在浙江镇海召开了“摩擦润滑与节能专题座谈会”.座谈会实际上是摩擦学工业调查的初步小结会,当时,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国也有自己的数据了”.1985年12月,摩擦学分会在厦门召开了“全国摩擦学工业应用技术交流会”,出席会议有467人,将摩擦学工业调查推向了高潮.摩擦学分会秘书处提交了《中国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综合报告(初稿)》.截至1984年底,已有石油、冶金、煤炭、农机、铁道、机械、纺织、交通8大行业和各地区比较全面的调查报告24篇,2000多人参加了调查.初步提出了“通过摩擦学技术的应用,到本世纪末每年可为国家节约的资金约占当时国民生产总产值的1.2%”的调查结论.到1985年底,调查工作已汇集各种调查报告30篇,参加调查的人员超过5000人.为了进一步补充修改《全国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报告》,1986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座谈会.来自冶金、石油、煤炭、铁道运输、农机、汽车交通、机械等行业和高等学校的代表21人,并对报告进行了补充核实、讨论修改并定稿.当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许绍高秘书长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多次在常务理事会和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上汇报和介绍摩擦学工业调查与应用的情况和经验.摩擦学分会郑林庆理事长,王汝霖、张祖荫副理事长及有关理事都亲自参加研究并予以指导,摩擦学分会秘书处L直将其作为重点任务,集中力量推进工作.综上所述,从1982~1986年,“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历时4年,参加人数达5000多人,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取得了摩擦学调查和应用的经验;二是通过摩擦学工业调查,使许多企业获得了实际的经济效益;三是对应用摩擦学技术可能获得的潜在经济效益得出了一个较为客观的估计.据推算,1984年我国应用摩擦学技术所节约的能源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7%.通过这次调查,不仅动员了众多的企业和技术人员参加;同时也得到了中国开展摩擦学研究、教育和应用活动的经济效益估计;更重要的意义是,它使众多企业和广大技术人员认识到摩擦学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性,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摩擦学学科发展及摩擦学技术的应用.其规模之大,在世界各国摩擦学调查中首屈一指.Jost博士在1991年《摩擦学25年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中认为,“中国的调查是最彻底和最全面的”.与此同时,在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在摩擦学研究和学科进展方面做出的贡献也较显著,诸如弹流润滑理论与应用、表面形貌效应、摩擦学设计及空间摩擦学摩擦学学报第28卷等,从而为我国摩擦学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跨越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跨越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纳米摩擦学研究迅速发展,生物摩擦学研究应运而生.在薄膜润滑、纳米颗粒润滑及表面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成果,从而使我国的摩擦学研究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5)进入新世纪的当今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中国的摩擦学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阶段.摩擦学研究进一步向表面与界面发展;超低摩擦、微纳制造摩擦、生物摩擦学和纳米摩擦学向纵深推进,节材和环保提到了新的高度等.特别是在以下6个方面标志着我国的摩擦学研究已经进入国际一流水平;①我国每年在摩擦学领域发表的SCI收录论文数已居世界第j4位;有多人次在国际会议上作了特邀报告.在日本摩擦学会50周年庆时,特别介绍了国际上5个国家摩擦学的研究进展,其中就有中国(美、英、德、法、中).②我国学者已在国际摩擦学组织机构中出任领导职务,并具有相应的话语权.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教授现任国际摩擦学理事会副主席;清华大学雒建斌教授出任。

IFToMM摩擦学技术委员会主席.③一批研究成果、论文及研究者获得了高层次奖励.诸如在薄膜润滑、先进润滑材料和微动摩擦学等方面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矿山机械摩擦制动、航空润滑密封材料以及高温摩擦学等方面的工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在混合润滑方面获得美国鳃LE最佳论文奖;在摩擦学及相关领域有3人分别获得何梁何利奖和光华奖等.④近年来已组建4个摩擦学及相关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硬件条件在摩擦学领域具有国际一流水准.近5年来,摩擦学研究机构已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诸如在先进电子制造(其中含工艺与摩擦学)方面的1个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分别在先进制造中的摩擦学问题与极端工况摩擦学方面的2个973项目;分别在极端工况摩擦学、铁路车辆动力学及摩擦学、微纳制造摩擦学方面的3个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分别在微纳器件摩擦学、西北环境摩擦学、生物摩擦学、仿生机构摩擦学以及包括弹性薄片气体润滑轴承在内的机电装备基础研究等方面的6个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⑤目前在摩擦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已培养和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队伍.至今已有6位院士、9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骨干.这些学者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⑥摩擦学领域现阶段国际交流与合作非常广泛.多次与发达国家相关组织联合举办双边会议,并成功举办了系列国际摩擦学会议,参与和承担较多国际合作的研究任务.目前有美国的GM公司、奎克化学、SAE,日本的NSK、精工,德国博世等公司与国内摩擦学研究机构开展双边合作.这也从另一侧面体现了我国摩擦学研究已经具有相应的基础与实力.总之,回顾我国的摩擦学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摩擦学分会自成立以来,在1~6届理事长孙毅、郑林庆、万长森、谢友柏、薛群基、张嗣伟的领导下,在广大同仁们的积极支持和努力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在座的诸位以及摩擦学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多年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心血,流下了汗水,做出了贡献,立下了功劳.在这里,我作为机械工业的一名老兵,向各位表示崇高的敬意与诚挚的问候!在新的世纪、新起点上,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繁荣与危机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反思与进步共生的当今时代,面对我们过去的成就,我们不敢稍有懈怠.不仅不能躺在以往的成绩上孤芳自赏,而且要依“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心境,去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更要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去创造摩擦学技术与应用更加美好的明天!今天,我国的制造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坚信: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为此,让我们继续携手并肩,在摩擦学分会的领导下,谱写摩擦学发展的新篇童.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愿摩擦学分会为我国的摩擦学研究与应用实现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