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轮岗交流制度

学校轮岗交流制度

**小学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制度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工作,我校制定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制度。

(一)轮岗交流对象。

1.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编在岗的教师,凡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6年的,均应交流;
2.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正、副校长,凡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在同一公办学校连续任职满8年的,均应交流。

3.教师交流不少于3学年,校长轮岗不少于一届(4年)。

4.到2020年,交流轮岗人数应达到符合交流轮岗对象的10%,其中骨干教师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30%。

5.学校传统项目、特色课程的领衔教师,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暂不参与交流,但延长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年。

(二)实施范围。

交流轮岗按属地管理原则,在本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之间进行。

普通教师一般就近进行交流,骨干教师交流以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为主。

副职校领导可按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轮岗,也可按教师进行交流。

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交流轮岗工作机制,逐步扩大交流轮岗范围。

(三)实施形式。

1.校际联盟。

联合周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结对,教师校长交流在联盟学校内进行。

2.对口帮扶。

做好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结对帮扶工作。

要着力发挥优质学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
..
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等方面对薄弱学校的引领和扶持作用。

3.教师走教。

以联盟校的中心校为中心,安排教师在农村教学点走教,也可安排一些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在农村或薄弱学校进行走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工作要求:
一是确立健康有序的流动机制。

师资调配工作是一项严谨科学的工作,科学流动必须做到谋划在先,统筹考虑区域内各校对管理干部和各学科教师的实际需求。

同时,在师资调配过程中,既要做到按章办事,体现工作的严肃性,又要根据基层学校的实际需求,体现工作的灵活性,从而使区域内师资结构更加优化。

二是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师资流动见成效,关键在于有严格的监督机制作保障。

必须事先拟定考核监督制度,细化量化考核目标,对流动者实行严格的考核,而不是因人而异凭感觉打分数,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要通过考核,把认真工作的校长和老师甄别出来,给他们相应的荣誉称号,以此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三是注重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

师资流动这项有利于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举措,如要长期坚持,关键在于有效运用考核结果。

其实,无论是校长还是一般教师,如果他们在流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应有的奖励和荣誉,抑或通过考核获得了岗位和职务晋升。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