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1、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P972、认识客体的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P100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表现如下:…(4个方面)P93-96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

②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③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P94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在: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P95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P967、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们去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P968、认识主体的特点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P979、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P98-9910、认识客体的(特点)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P10011、认识客体的性质是:一、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或归根结底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二、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认识客体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自然而然地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构成认识的客体。

P100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有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主体和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又有制约作用。

P10113、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P10214、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史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P10215、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哲学上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

P102-10316、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不懂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

辩证唯物论把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中来,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而使的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P104★★16、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P102-104见13-16条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17、感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活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P10618、感性认识的形式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

P10619、理性认识的含义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P10620、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21、感性认识的特点见17条22、理性认识的特点见19条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活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P106-10724、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

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做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

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带来重大损失,是必须要注意避免的。

P107-10825、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人们在实践中,最先产生感性认识,由于实践的继续,出现了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

P10826、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至此认识运动并未完成,这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有非常重要的另一半没有完成,这就是要把前一阶段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P108-10927、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P111★28、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条P110第三节真理与价值29、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P11330、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P11331、真理的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它有两方面飞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的存在是绝对的。

P11532、真理的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

它有两个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P11633、价值的含义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P12034、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

统一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P11335、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第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P114-11536、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证伪)另一种认识。

在人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P1193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及其相互关系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是对立统一关系,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P119-12038、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对立表现在: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统一的。

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

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P120-12139、真理的价值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第一,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P122★4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第一,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和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第二,唯有实践才具有现实性的品格。

其现实意义是…P118-119★★4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之间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其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正确地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

但它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具有相对性。

P116-117第四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42、思想路线是指一个阶级及其一个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P12443、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P12544、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P128★4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其前提是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

“从群众中来”,“群众中去”就是实际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表明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