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
杨光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达到高度的法治文明才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
人类早期的“法典”是铭刻在石柱或铜表上,真正流传下来的是“铭刻”在全体社会成员心中的法治精神。
只有法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和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的意义、法的精神才能真正展现出来。
由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政府转变职能以及司法、行政体制改革相继不断深化,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政府治理体系已初见成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驶入高速发展时期。
在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同时,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应当而且必须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威廉·奥维尔·道格拉斯曾说“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明代张居正也曾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推进依法治国重在培育全民法治信仰,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在新常态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条必经之路。
为此,我们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和培育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
首先,要在全社会扎
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要以宣传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加强公民法治宣传教育,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媒介,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法治宣传,广泛普及法律知识,大力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践行法治的新风尚。
其次,深入开展和创建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活动。
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是当前推进法治教育的一个有效做法。
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司法部门应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活动,积极深入到农村、深入到社区,努力引导群众在工作生活中形成依法行事、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
最后,要认真抓好大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需要从法治教育基础做起,需要从学生教育抓起,这是源头建设。
在学生普法宣传教育中,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分类教育。
比如在小学可以用漫画传播普及法治知识,而中学生,可以告知常规的法律常识,促使他们能够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
法律法规无处不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已成为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在推动国家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以政府为主导的法治建设,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公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不仅是法治中国前行的受益者,更应该做推进依法治国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首先,要做到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其次,要主动学法、善于用法、自觉守法,要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
更重要的是,公民依据其自身的法律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法治发展中来,
以实际行动为推进法治建设做出贡献。
法律的国家强制性、独有的确定性和使用范围的普遍性,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性。
现代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人人都受到法律的约束,人人都从遵守法律中获得自由,人人都享有法律的保护,人人也都负有维护法律权威的责任。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维护法律的权威,需要每一位公民在内心建立起对法律的尊崇和强烈的守法意识。
虽然,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依然存在,少数人不把法律当回事,不知法不懂法、知法而不守法、执法却不依法,遇到问题和纠纷习惯找关系、找熟人、找路子,而走法律途径解决往往被抛之脑后。
法律失去权威,意味着“法将不法”,任其发展下去,则必然会危及社会肌体的健康有序运行,因此,每个公民都应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知法懂法、信法守法,也要敢于用法,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违法犯罪行为,敢于机智的举报、制止。
要克服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的错误观念,坚持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严肃处理,切实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维护执法者的权威。
守法需要自觉,自觉守法要靠各行业、各领域的自我管理来培育。
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同时,也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使各行业、各领域的从业者,真正在实实在在的自律和自我管理中,一点一滴培养起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精神。
要达到“全民守法”的目标,必须以法治政府的建立促进法治社会的发育,以司法的严谨、执法的严格来培育公民守法的自觉性。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司法公正对于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具体的司法案件中建立对法治的信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他们对法律的态度才能由认识到遵守,由信任到信仰。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建设,离不开类型多样的宣传与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完成了以全体公民为教育对象的五个法治宣传教育五年规划,“六五”普法规划正在进行中,普法内涵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宽,已经成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我们要在全民教育基础上,继续推进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法治教育,不断创新宣讲和教育方式,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以精准滴灌和春风化雨的形式,将法治教育送入街头巷尾、百姓人家。
只有经过多管齐下的法治教育、培育,遵法守法的意识才能蔚然成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并为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夯实坚实的社会基础。
加快推进依法治国,主动适应社会新常态,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大功告成或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之事。
这不单单需要法律制度、法治社会的持续完善,更需要法律精神、法治信仰的弘扬与培育。
古语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要使公民真正开始学法、懂法、用法,
再到爱法,直至以法治为信仰,我们走的路还很长。
我们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共同构筑一个高度文明、法治、和谐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