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江苏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与思考摘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关注热点。
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国, 中国在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鉴于我国各地发展水平不同,对低碳经济的规划建设必然存在差异。
因此,本文仅立足江苏,研究江苏城市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选择适合自身的低碳发展路径,实现地区经济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江苏省;低碳经济;路径研究随着全球资源环境恶化的加剧,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
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低碳理念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从国家层面上应对气侯变化及节能减排问题。
2007年9月8日,胡锦涛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张。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当时的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
仅仅一年多时间,全国多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节能减排的项目在各大城市启动。
一、江苏碳排放现状2011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表了一项针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7年低碳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成果显示:江苏为相对高碳区。
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目前的能源结构来看,江苏的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
但从发展战略来看,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碳排放量。
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2000 年的8005.3 万吨增至2008 年的1.7 亿吨, 增幅为118%;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 吨/人上升至2.27 吨/人。
但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下降了20%,显示江苏近年节能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
(二)碳吸收水平。
全省碳吸收水平从2000 年的89.4%下降到2008 年的40.9% 。
(三)产业碳排放。
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
在工业中, 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 碳排放占比95% 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 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 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 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四)区域碳排放。
碳排放总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苏南、苏北、苏中;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依次为:苏北、苏中, 苏南; 人均碳排放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依次为:苏南、苏中,苏北。
二、建设低碳城市面临的挑战江苏省自然资源非常匮乏,而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能源的过度依赖必然影响江苏省快速发展的脚步。
(一)高能耗产业比重大我省碳排放的关键是生产领域。
据统计,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建材等高物耗、高能耗行业占到整个制造业70%以上。
正是由于传统工业在我省工业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些高碳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导致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资源环境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虽然江苏省综合实力较强,但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资本、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而科技、人才、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先进生产要素的投入不足。
江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创新型人才,没有研发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相对滞后;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衔接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比较缺乏。
对于低碳经济,观念意识上还不完全扎根,技术开发上还未真正起步,低碳技术成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
(三)对外贸易压力加大作为出口大省,江苏可能受到的低碳挤压也需要引起重视。
发达国家提出,对高耗能进出口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即所谓“碳关税”,要以征收“碳关税”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
虽然这一计划目前尚未得逞,但作为出口大省的江苏不能不未雨绸缪。
(四)环境改善速度不够明显江苏冶金、纺织、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众多,分布也比较分散,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造成严重污染。
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
特别是由于包装工业的发展,商品的包装种类和数量激增,包装垃圾也不断增加,居民使用这些包装商品,从消费到垃圾只一步之遥。
(五)道路交通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江苏私家车数量增长迅猛,造成尾气排放污染严重。
由于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主要集中在离地面一米左右的低层面,正处于人的呼吸带附近,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三、江苏低碳城市建设对策与建议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构建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江苏是经济大省,能源小省。
江苏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强。
江苏要想在未来发展中有效缓解能源压力,必须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哜。
(一)建立健全政策,构筑低碳发展保障体系根据现阶段国家有关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制订适合江苏的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政策文件,逐步完善各个行业和主要产品的具体能源效率和碳排放限额标准,完善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
同时,成立低碳经济相关部门,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预测、跟踪、反馈和控制,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保持良好的态势。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目前,江苏三次产业结构尚不合理。
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发展不够。
“十二五“期间,江苏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一是要培育新兴产业和低碳产业。
要促使新兴产业跨越发展,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要全面提升传统产业。
江苏在未来几年要推动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的创新提升,同时,要加快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节能技改的有效途径,加大可再生资源利用力度,促进企业按清洁生产要求推进节能低碳项目建设。
对一些装备落后、污染严重、耗能高、效益低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三是加快发展低碳现代服务业。
江苏要根据自身特色,加快发展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四是加快发展低碳现代高效农业。
重点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特色园区,发展花卉苗木、优质水稻等区域农业特色经济。
(三)建造低碳建筑,提高能源效率在对城市现有居民住宅实施节能、保温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开发绿色节能环保建筑:一是支持节能材料的研究推广。
利用财税政策鼓励节能材料形成产业化研究、生产和推广,对购买节能材料的开发商以及购买节能建筑的消费者予减税优惠;二是在规划过程中渗入低碳理念。
要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力度,着力推行“紧凑型”和“混合功能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以低碳和谐的规划布局引导城市建设的科学低碳;三是在设计中引入低碳理念。
要合理规划建筑物朝向、通风,尽可能自然通风和利用自然光。
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结合,提高房地产开发中的精装房比例,着力打造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建筑体系;四是用低碳理念完善监管。
在规划许可、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各环节,严把节能关,把建筑节能标准要求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同时,政府要推行以奖代拨式的财政补贴制度,限期对耗能大的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四)发展绿色交通,降低排放污染城市建设应有的导向:首先要考虑良好步行环境和方便自行车使用的开发建设, 其次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建设, 最后是小汽车交通的发展。
一是优化路网结构与布局。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路网优化改造,提升道路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二是坚持“公交优先”战略。
优化公交网络,推进城市轻轨和地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增大公交覆盖面和覆盖密度,提升服务体系,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开辟非机动车专用通道,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打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三是推广低碳交通工具。
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标准,鼓励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环保节能型汽车,大力推广电动和混合动力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并建设相应基础配套设施。
(五)倡导低碳消费方式,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一是使用低碳产品。
政府要率先垂范,优先采购节能和环保标志产品,推广高效节能家电及办公设备,大力采用节能型灯具、高效节电新光源和节电控制装置,加快节约型、环保型政府建设。
同时,要加大节能投入和奖励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水力、生物质能以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鼓励个人购买使用节能灯等高效节能和绿色环保产品;二是倡导行为节能。
在日常生活方面,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减少空调使用时间和强度,走关灯、关电脑,冰箱内存放量以占容积80%为宜;电器不用立即拔掉插头;开车避免突然变速,定期更换机油;用废水冲洗马桶;给电视机断电而不是待机,等等。
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
三是提倡低碳出行。
采用经济和政策手段规划私人小汽车的使用管理,不断减少单车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
加大绿色交通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参与者意识,改变居民出行方式,提倡短途骑自行车出行,长途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
尽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切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六)提高碳汇能力,减缓环境压力在发展方式上,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
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
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每m3林木平均吸收1.83吨c02,释放1.62吨o2。
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要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必须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逐步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
参考文献[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2]沈阳工业大学.《用低碳理念完善城市发展模式—以沈阳为例》.《人民论坛》.2011年第29期[3]黄贤金,赵荣钦,赵志凌,高珊.《江苏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新华日报》.2010年[4]赵志凌.《低碳经济发展与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新华日报》.2010年[5]泰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泰兴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2011年[6]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7]李平.《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区域经济》.2010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