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冈县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青冈县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青冈县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前言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谷类作物。

1998年开始玉米总产量已经超过稻谷和小麦,居世界首位。

玉米不仅生产潜力大、经济效益高,而且具有食用、饲用和多种工业用途。

因此,20年来世界玉米生产发展迅速,预计21世纪玉米生产发展前景广阔。

世界玉米工业的大发展,尤其是用玉米制造酒精在21世纪会有大规模的发展。

随着地球上一次性能源的日趋枯竭,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新的世纪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玉米生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水平的提高,总产量增加。

近年来国际能源危机不断显露,世界能源日见紧缺,价格高启,而燃料乙醇却以它低廉的价格和环保优势,以迅雷之势打入市场。

玉米作为生产乙醇的原材料,需求迅猛增长。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国。

我国玉米深加上产品已有1000多个品种,主要有淀粉及其衍生物、淀粉糖系列、变性淀粉系列、医药类系列、发酵类系列及副产品系列等几大类。

重点产品有玉米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味精、食用酒精与燃料乙醇、赖氨酸、化工醇等。

1 青冈县的玉米生产现状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青冈县玉米生产快速发展。

可以概括为:种植面积在波动中增长,由1990年的58579公顷发展到2010年的115510公顷,面积翻番;产量稳步增加到2010年的101.2万吨,是1990年的5倍;随着加工企业的进入,加工业迅速扩大。

1.1 玉米种植情况青冈县位于松嫩平原腹地,耕地面积216.1万亩,处在举世闻名的寒地黑土地带核心区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区位条件,使青冈跻身全国粮食主产区之列。

玉米在青冈已有近百年的种植历史,始终是种植业的当家品种。

近年来,玉米面积年均稳定在180万亩左右,已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百万亩绿色玉米生产基地县。

优良的玉米品质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青冈发展玉米产业提供了坚强保证。

1.1.1 玉米播种面积的变化1990年以来到2010年,青冈县玉米种植面积依次为58579公顷、68768公顷、65579公顷、50775公顷、56893公顷、69987公顷、83351公顷、80043公顷、65588公顷、68524公顷、45551公顷、67298公顷、86126公顷、80034公顷、92238公顷、94207公顷、96872公顷、109360公顷、108196公顷109106公顷、115510公顷。

以上可以看出,播种面积最低的一年为2000年,播种面积最高的一年为2010年,播种面积经历了由低到高、由高到低三个反复,呈现出波浪式增长的趋势。

播种面积最低的一年为2000年的45551公顷,达到了历史峰底,播种面积最高的一年为2010年的119976公顷,播种面积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式上升趋势。

播种面积逐年扩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1.1.2 玉米产量的变化1990年至2009年,青冈县玉米产量依次为21.1万吨、28.8万吨、34.8万吨、29.7万吨、37.9万吨、46.3万吨、58.8万吨、55.3万吨、48.1万吨、44.3万吨、19.3万吨、34.1万吨、32.1万吨、16.9万吨、47.3万吨、55.4万吨、64.2万吨、66.1万吨、100.8万吨和101.2万吨。

青冈县玉米产量变化幅度相当大。

影响玉米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面积。

在种植面积较大的1996年、1997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产量都是大幅度提升。

影响玉米产量的第二个因素是单产,而天气等自然条件又对玉米单产产生重大影响。

1990年以来产量最低的2003年,由于大面积受灾,玉米单产仅为2107公斤/公顷,玉米总产仅为16.86万吨。

而2004年以来,在政策、投入、科技三大环节的促动下,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得到提高,良种得到普遍应用,加之好年景,使玉米产量明显回升,2010年总产达到了101.2万吨,达到了产量高峰,并实现了新突破。

1.1.3 玉米的种植成本1990年至2002年,玉米种植成本构成主要有两大项:一项为直接成本,包括种子款、肥料款、机耕费、水费、人工费;另一项为间接成本,包括农业税、村提留、乡统筹、教育附加、两工一车款,以及其它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负担,亩成本大体在200元左右。

2003年,由于进行税费改革,间接成本只有农业税和两工款。

2004年免征农业税以后,玉米种植成本没有了间接成本,只剩下直接成本,亩成本只有100多元。

1990年以来,种植玉米的直接成本变化最大的是肥料和人工费,而种子款、机耕费、水费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尤其是肥料成本,从1990年的每亩25元上涨到2009年的140元,增长了6倍。

1.1.4 玉米的种植收益从1990年到2009年,玉米的亩均收益变化为:56元、58元、75元、79元、120元、180元、220元、205元、185元、160元、180元、185元、200元、40元、200元、260元、300元、320元、350元、370元、315元。

以上可看出,收益最高的一年为2008年,除2003年受灾外,收益最低的一年为1990年。

影响玉米种植收益的主要因素:一是种植成本。

1990年以来,种植成本始终居高不下,特别是在税费改革前,间接成本的存在,种植玉米的收益非常低,只有1996年、1997年两年收益超过200元。

税费改革后,由于没有了间接种植成本,2004年、2005年种植玉米的亩均收益都应超过了200元。

但是受肥料价格上涨的影响,造成生产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亩均收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自然灾害。

青冈县的农业是风险型农业,玉米种植受制于自然条件。

2003年自然灾害较重的一年,玉米单产仅有281斤,收入为120多元,扣除成本,亩收益仅为40元。

三是销售价格。

1990年以来,玉米的销售价格始终在每市斤0.35元—0.65元之间徘徊。

最低的一年为1999年,每市斤潮粮为0.17元。

2001年以后价格相对稳定。

1.2 玉米消化情况1.2.1 1990年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玉米库存情况1990年至1996年,全县10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要收购的是定购价粮,年平均库存在6万吨左右,库存当年基本持平。

1997年至2000年,主要收购的是保护价粮,库存逐年上升,到2000年最高库存达27.5万吨。

2000年以后,玉米库存逐年减少。

库存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县龙凤玉米公司玉米加工需求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国家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加大企业“老粮”库存销售力度,2008、2009、2010年国家政策性收购加大了力度,库存明显增加,到年末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玉米库存为15万吨。

1.2.2玉米消费变化情况。

1990年至1993年,全县玉米消费以口粮为主,全县产出的玉米50%以上用于保障农村居民食用消费,有20%用于饲料用粮,其余20%交纳定购粮任务,通过粮食企业就地加工后用于城镇居民口粮供应。

1993至1999年,全县玉米消费以畜禽过腹增植转化为主,用于饲喂畜禽的玉米占到产出总量的35%以上,有30%留作口粮,其余35%进入流通环节销售。

2000年以后,全县玉米消费以工业企业加工转化为主,加工转化量逐年增加,到2010年,加工转化量占总产量的60%以上,有35%用于发展畜业饲料用粮,5%用于居民食用消费。

1.2.3 加工转化情况。

目前,全县已建成龙凤玉米、昊天食品、富海酒精和天成化工等玉米产业化加工企业6户,建设精深加工及配套项目15个,总投资15.3亿元。

仅2005年,就实施了以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为主导、以热电联产、污水处理等项目为配套的8个玉米产业化加工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3个,超千万元项目5个。

玉米精深加工链条不断延伸。

产品逐渐由玉米淀粉、麦芽糊精向糠醛、糖果、谷氨酸等拓展。

目前,全县玉米系列产品已达到20多种。

玉米粒、玉米芯、玉米秸秆全部纳入了加工链条,实现了吃干榨净。

配套项目不断跟进。

投资25389万元的热电联产项目、投资5885万元的日处理3万吨污水项目和投资1400万元的3000万条塑编袋项目,壮大了玉米产业化项目阵容,为玉米产业的深度开发和玉米工业城建设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龙凤玉米公司,从1999年创办到现在11年间,在加工转化上迈出可喜步伐,从初期的年加工玉米15万吨,猛增到现在的100万吨。

2000年公司10万吨玉米淀粉项目投产后,公司投资1.8亿元上马玉米淀粉项目二期工程,2001年6月完工投产,使年加工玉米达到59万吨。

06年4月份新上50万吨/年玉米综合深加工项目投产运行,并于2009年8月通过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验收。

2010年,公司共加工玉米87万吨,生产玉米淀粉39万吨,各种副产品28万吨,实现产值16亿元,销售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利润4316万元,实现税金3021万元。

现在龙凤公司已形成了年加工玉米100万吨,年产玉米淀粉60万吨,各种副产品24万吨的生产能力。

可带动农户30万户,带动基地种植面积218万亩,增加农民收入1.6亿元,增加当地运输量220万吨,增加收入6600万元,带动电力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龙凤玉米公司成为亚洲单厂加工玉米最大企业,被国家农业部等八部委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

玉米产业化加工项目的不断引进和开发建设,使玉米粒、芯、秆、皮得到转化增值。

2 青冈县发展玉米生产的有利条件青冈县鲜明提出了建设亚洲玉米工业城的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不但需要引进、扩大加工型龙头企业,开发玉米精深加工项目,同样需要一个质量优、产量高原料生产基地,作为玉米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这是首要的前提.近年来,青冈县的玉米产业基地无论从建设层次、发展规模上,还是从科技含量、产出效益上都已经实现了较大发展。

2.1 围绕国家政策,明晰产业思路近几年来,青冈县紧紧抓住全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有利契机,立足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我县玉米产业建设步伐,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围绕玉米工业城建设,把玉米高产创建作为摆脱贫弱、建设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抓,用工业化的理念和产业化的抓法来推进玉米生产基地建设。

结合县情实际,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五型农业”(项目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和高产高效农业)要求,依靠大项目牵动,大产业带动,通过科学优化组合先进生产要素,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全力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把发展玉米产业作为县乡一把手挂帅主抓的“一号工程”来运作实施,县里成立了玉米高产创建领导小组,落实了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

今年,全县玉米面积计划达到190万亩,其中落实大棚育苗移栽面积6万亩,小垄地膜覆盖面积30万亩,大垄覆膜5万亩,“一增四改”栽培面积70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