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第15课《古诗二首》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第15课《古诗二首》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第15课《古诗二首》
第周年月日第节
15 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风平镇印金小学董丽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

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理解诗句,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诗人的寄情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表现送别的别样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珍爱美好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送别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诵读和理解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对离别之情的表达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读一读你找到的送别诗。

二、导入课题
1、从这些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眷恋,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
2、读诗题,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三、探究新知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

(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二)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

(交流重点字词)(课件出示——标注)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

(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继续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三)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
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

(老师范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赤日、红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

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1)重点理解:无穷碧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

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

)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再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5、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我们也来试着赞美一下荷花?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同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
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
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3、背诵古诗。

四、当堂练习
接天莲叶无穷
碧,。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渐不知道
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
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
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无穷碧
送别以景寄情
别样红
教学反思:
第周年月日第节
15 古诗二首
绝句
风平镇印金小学董丽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读“绝句黄鹂窗万船”,会写“句吴万”
2、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古诗中的生字,会写生
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和勃勃生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背诵杜甫的诗。

二、导入课题
1、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板书课题,齐读)
2、学字:“绝”。

师:大家都知道,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

这个字的意思是把丝线割断。

扩词:断绝、绝技、绝活、绝招。

3、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二、探究新知
(一)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

这首诗的节奏是223。

3、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画面?
(二)创设情境,细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诗
(1)如果把诗配上画,按诗句的描绘,应首先画什么?(黄鹂)(2)出示“黄鹂”图。

怎样记住这个“鹂”字?(加一加)
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柳树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
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鸣叫)
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3)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第一句诗,注意节奏。

2、学习第二句诗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们猜猜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
(2)出示“白鹭”图,并介绍: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诗中写的是一只白鹭吗?(不是)哪个词告诉你的?(一行)
(4)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你找到了诗中的表示颜色的字吗?请小朋友在书上圈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特征,仿佛有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美好的画面。

大家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

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真是春意融融,生机勃勃,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另一处景物所吸引,是什么?是远处的西岭雪山(2)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里的积雪终年不化,所以
诗人说“千秋雪”。

板书“今”,加一点:“今”变为“令”。

“令”字变成“含”(变的过程中说:大家看,令字一点被咬掉,放在口中不咽下,就是---含)
师:诗人从窗口向远望,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镶嵌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向近处看,又看见门前的什么?(船只)泊就是停泊位的意思。

去哪儿的船?(东吴)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百家姓前两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吴是一个姓氏。

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在江苏一带建立的政权,所以东吴指江苏一带的地方。

而杜甫是在四川成都,真是千里迢迢而来。

(2)所以从东吴来的船只路途遥远,诗中用一个词---万里。

现在同学们能明白这句诗的大意了吧。

船的部首是“舟”字旁,作偏旁时,横变提,而且右半部不出头。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齐读三、四句诗。

(三)背诵古诗
四、当堂练习
填空
这首诗描绘了()()()()()()六种景物.
诗中描写颜色的词是(),描写声音的词是(),静态描写是()动态描写()。

五、归纳总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进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

相信同学们会利用这种学古诗的方法学会更多更好的古诗,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