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教版四年级_科学知识汇总 (1)

冀教版四年级_科学知识汇总 (1)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及实验汇总第1课变化的世界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2、自然界中(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3、记录物体的变化,我们采用的方法有拍照片、文字描述、画图等。

4、完整细致的观察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体变化的过程,探寻物体变化的原因,这对科学探究来说非常重要。

第2课多样的天气1、天气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我们周围大气的变化情况,通常是指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

2、获得天气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电话等。

3、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预报、发布天气消息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天气预报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

除了气温、阴晴、风力、风向等,还增加了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和舒适度等内容。

5、空气质量预报是对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等级的预测。

6、紫外线强度是指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辐射强度。

7、舒适度指数是指人对气温、湿度和风的综合感受,分为极冷、寒冷、偏凉、舒适、偏热、闷热、极热7个等级。

第3课观测天气1、阴、晴、雨、雪、霜、雾、台风等各种天气现象,都是由水、风和来自太阳的热三个要素变化形成的。

2、气象站的百叶箱内装的是温度计。

3、制作风向标的技术关键是风向标能自由转动。

4、雨量器可以用来测量雨量。

5、在校园的不同地方测量的天气数据不一。

6、观测天气,首先要(制定观测计划)7、常见的观测天气的仪器:(风向仪、温度计、雨量器等)8、风向仪可以用来测量(风向),(雨量器)可以用来测量降雨量9、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8个方向来表示);风向仪所指的方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北风是指风从(北方)吹向(南方),风向仪指向(北方)10、阴、晴、雨、雪、霜、雾、台风等各种天气现象,都是由(水、风、和来自太阳的热)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形成的。

11、(气象卫星的应用)人们获得的天气数据更精确了,天气预报也越来越准确了。

第4课发布天气消息1、气象卫星可以随时跟踪云层以及暴风的路径,拍下云层的变化的照片,并把它传回地面。

2、气象工作人员把从卫星或地面上传回的、经过多次观测获得的天气资料输入电脑,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对未来天气的科学预测。

3、由于气象卫星的应用,人们获得的天气数据更精确了,预报也越来越准确了。

4、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①用各种仪器观测天气,收集天气信息②通过人工和计算机、分析观测到的天气信息③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电话等形式发布天气信息)第5课天气与生活1、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们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量增加,因而造成了温室效应和酸雨。

2、检测酸雨方法:ph试纸、牵牛花3、温室效应可以使全球气候变暖,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低洼地区。

4、酸雨会引起水中生物减少,林木生长变慢乃至死亡,土壤台风结构受到破坏,甚至会严重腐蚀古迹和城市建筑。

5、台风是天气对我们生活和生产不利的一个例子。

6、农村与城市相比,气温低,人流量小,建筑物低矮。

7、城市中心的气温会比农村的气温高。

8、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人们的活动(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9、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①春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②晴天有利于人们的出行③雾天容易出现交通事故)10、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①城市的热到效应②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③二氧化硫形成酸雨)11、检验酸雨的方法:①使用PH试纸,试纸遇到酸雨会从(黄色)变成(红色)②使用牵牛花,牵牛花遇到酸雨会变成(白色)第6课固体、液体和气体1、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①规则的物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宽、高,在计算体积②液体体积:用量筒直接测量③不规则物体(借助量筒进行测量)一、知识点1、固体的主要性质是: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流动,绝大多数不易被压缩。

2、液体的主要性质是: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并且能填充不同形状的容器。

不易被压缩。

3、气体的主要性质是:没有一定的形状或体积,可以被压缩进一个较小的容器或无限膨胀。

二、演示实验(一)使用天平1、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里,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里,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每个天平都有它的称量范围,被测物体的质量;能超过这个范围,称量之前,先要估量一下被测物体的质量,再选用适当的砝码。

②要保护天平盘,脏的、湿的、有腐蚀性的以及粉末状物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盘里。

③注意保护砝码,往天平盘甲放砝码时要用镊子夹,而不能用手直接拿。

用完以后仍用镊子把砝码放回砝码盒里,不允许放在其他地方。

④要保护天平,取放物体、加减砝码都要轻拿轻放,避免振动。

2、待指针指在标度盘中央,或从标尺上看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之后,停止加减砝码,此时天平已平衡。

3、计算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包括游码所指示的质量),即为被测物体的质量。

4、实验完毕,把砝码放回盒中,把游码拨到零刻度处。

(二)使用量筒把最筒(或烧杯)平稳地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左手(或一个人)扶住量筒(或烧杯),右手(或另一个人)慢慢地往量筒中注入液体。

为了防止溅出,要把杯子紧贴量筒(或烧杯)。

在接近1、00毫升时,要格外仔细,尽量保持液面平稳,读量筒的数值时视线要和刻度持平。

三、拓展实验【实验课题】测量石块的体积【实验器材】量筒一个、石块一个、棉线、水。

【实验过程】方法1:向量筒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并记录下来;将小石块顺着量筒壁轻轻滑入水里,再记录水的体积,两次水的体积之差就是小石块的体积。

方法2:在浅盘上放一个烧杯,烧杯里面装满水;将小石块轻轻浸入水中,溢出的水会流到浅盘里;用量筒测出浅盘内水的体积,就是小石块的体积。

第7课冰、水和水蒸气一、知识点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壁。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拿出水面。

2、把水加热到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3、冰化成水的过程中它的质量不变;水在沸腾一段时间后它的质量减轻。

4、冰和水蒸气是不同状态的水。

5、冰变成水,再变成水蒸气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水蒸气变成水,再变成冰的过程需要释放热量。

6、在寒冷的冬天,当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会结冰。

7、冰受热后化成水,还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

8、水蒸气是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气体。

二、分组实验【实验课题】化冰实验(冰水和水蒸气三者的变化实验)【实验器材】冰30克、两个烧杯、温度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实验过程】实验一1、甲组的同学把冰放在室温下静置,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在冰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记下冰完全化成水的时间,测量水的质量和温度并记录。

实验二1、乙组的同学用酒精灯加热乙杯,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2、几下冰完全化成水的时间以及到水沸腾时的时间,测量水沸腾时的温度并记录;停止加热后,测量沸水的质量并记录;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观察水会有哪些变化?【注意事项】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壁。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拿出水面。

4、这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①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水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壁)②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

5、冰在(00C)时开始化成水,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水在(00C 以下)结成冰。

水在(1000C)水开始沸腾。

6、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如(冰、水和水蒸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第8课水到哪里去了3、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风的大小、蒸发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4、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风力越大,蒸发的速度越快。

相反,温度越低,表面积越小,风力越小,蒸发的速度越慢。

二、分组实验1、【实验课题】写字游戏【实验器材】温水、黑板、湿布【实验过程】①用湿布在黑板或桌面上写一个字,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②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

【实验结论】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蒸发要吸收热量。

2、【实验课题】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器材】水、玻璃2块等。

【我的假设】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风的大小、蒸发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实验过程】①在两只碗里倒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在向阳处和背阴处,发现向阳处的水蒸发得快。

②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一滴水,在其中一块玻璃上方用扇子扇,发现扇子扇的水蒸发得快。

③在盆和碗里倒同样多的水,同时放在阳光照射的同一地点,发现盆里的水蒸发得快。

【实验结论】温度高、风大、蒸发面积大可以加快蒸发。

19、用手蘸少量水,抹在手背上,感觉(凉),因为(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把手背的热量带走了)20、(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21、(蒸发和沸腾)都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23、怎样让衣服干的更快?(把衣服展开、挂在通风的地方、放在太阳下)第9课雨的形成3、用人为的手段促使云层降水成为人工降水。

它不仅能有效的缓解旱情,还有灭火的作用。

二、分组实验【实验课题】小水珠从哪里来【实验器材】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玻璃片、试管夹、温水、酒精灯【实验过程】1、向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

2、用试管夹夹住一片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

注意要晃一晃,让玻璃片受热均匀。

3、同时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盖在烧杯上。

【实验现象】冷玻璃片上有小水珠生成;热玻璃片上没有小水滴生成。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三、演示实验【实验课题】:雨是怎样形成的?实验材料:碎冰若干、铝盘、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水、大烧杯【实验过程】1、用锤子和铁钉在金属盘上打些小坑,使盘底向下鼓起小凸点。

2、将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酒精灯放在三角架下,在烧杯中倒入约五分之一的温水,把盘放在烧杯口上。

3、点燃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盘地出现小水珠,随着水珠的增大,从盘地落下。

【实验结论】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降落下来形成雨。

24、(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25、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循环往复)的变化,我们把像水这样的变化过程称为(可逆的)26、向云中播散(盐粉、碘化银、或固体二氧化碳)的方法进行人工降雨第10课周围的生物1、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生物,科学家们目前已经知道的生物大约有三四多万种。

2、生物的主要特征有:能生长发育、能繁殖后代、能制造或获取营养物质并将废物排出体外、能对周围的刺激能作出反应。

3、科学家目前已经知道的生物种类有大约(150多万)种4、自然界中的物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称为(非生物)。

如:(石头、沙子、水等);一类是有生命的,称为(生物),如:动物、植物、细菌等)第11课种茄子1、记录茄子的生长过程可以采用的方法有统计表、记录卡、拍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