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课后练习答案【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我的母亲》课后练习答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第一部分:1.本文作者。
(2分)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6分)迁徒( ) 祖籍( ) 妯娌( )( ) 劳l擻plain( ) 和僫( )3.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选填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⑴聊叙( ) A、姑且B、聊天C、依赖⑵任劳任怨( ) A、相信B、承受、担当C、任命⑶虽然自己不富裕,还还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 )A、救济B、接济C、周济⑷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是无法补救的。
( )A、惨痛B、哀痛C、沉痛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⑴母亲是个好劳动。
⑵她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5.用你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作者的母亲有哪些高尚的品质。
(4分)6.摘出课文中作者概述母亲对自己影响的句子。
(4分)7、三个读书人凑在一块聊读书。
甲说:“读书好。
”乙说:“好读书。
”丙说:“读好书。
”请问他们各自的意思是什么?(3分)甲:乙:丙:8、把下列词填入空缺中,依次是(3分)⑴其实,在她那江南女子的秀气中,却蕴含着几分。
⑵不知是喘息了一会儿,还是来了一股,招娣练球练得完全忘我了。
⑶小李也冒火了,一上来,就不顾一切了。
(备选词语:愣劲野劲邪劲)9、把下列成语按修辞方法归类:(4分)⑴门庭若市⑵今是昨非⑶少见多怪⑷一日千里⑸鬼斧神工⑹手足之情⑺地老天荒⑻投笔从戎比喻:⑴⑸夸张:⑷⑺对比:⑵⑶借代:⑹⑻第二部分(一)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③她的性格( )(A、和睦B、和蔼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 )(A、和睦B、和蔼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
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A、管教B、管理C、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0.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
(4分)依次是:11.“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3分)12.这段文字记叙的重点是( )(4分)A、母亲勤俭持家的习惯及任劳任怨的态度。
B、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及宽厚仁慈的态度。
13.这段文字正确的层次划分是( )(4分)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1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
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
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1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4分)(二)母亲的馨香①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
②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的,车开过来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惟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的身上。
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
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续前行。
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③母亲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位知识女性,也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与大多数母亲一样,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照顾家庭。
④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
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而且毫无保留。
在那非常岁月,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我们的爱,母亲才顶着各种压力,坚强而又乐观地走过来。
⑤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从没烧过火炕的母亲生不好火,做不熟饭,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大人孩子只好吃夹生饭;两间歪歪斜斜的茅草屋时而漏雨、时而漏风,面对如此的困境,母亲从没埋怨什么,只是默默地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过得好一些。
“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脚下的路沟沟坎坎,母亲咬咬牙,挺了过来。
⑥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
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里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只有母亲在,家才有家的感觉,家的温馨。
我敢说与母亲只见一面的人,也会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
长大以后,我问母亲:“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说:“是你们三个孩子。
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
”是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
如果没有母亲,真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度过那二十年!⑦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殊偏爱。
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五十多岁的人要往返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而且风雨无阻,不曾间断。
考大学的那三天,母亲天天很少休息,晚上怕我睡不好,给我扇扇了,驱蚊子,白天还要坚持上班。
那时,我最爱吃西红柿,当时价格很贵,母亲每天要买两三个,我让母亲吃,她却说:“我不爱吃,你吃吧。
”凡是好吃的,母亲就说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
在穿着上,母亲也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四五年,但她总是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
说起来很惭愧,考上大学后,我的衣服仍然是妈妈洗,后来姐姐看不过去,姐姐洗。
不懂事的我还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冲母亲发火,可母亲总是呵护我、迁就我,我还不以为然。
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来的亲昵还很反感,婚后才知道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⑧如今,我已为人母,六年做母亲的经历磨练了我,使我深知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真正体会到当年母亲在政治上、精神上受到打击的,还能让我们三个孩子享受母爱的滋润,把我们健康地抚养成人,是要以多么大的毅力来承爱那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呀!我想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
”从我母亲身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母亲的无私与伟大。
我虽然没有资格与母亲相比,但我要像母亲一样,无私地爱我的孩子,少些烦躁,多些耐心,让她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长大。
⑨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这篇短文献给母亲,不擅言词的女儿用文字告诉您:“女儿感谢您的养育之恩!女儿永远爱你!”16、第二段写了一件事,写出这件事及在文章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4分)事件:作用:17、第三段到七段,作者回忆往事:①详写的两件事是:(2分)②从3~7段的事件描写中,可看出母亲的性格特征是、、、、。
(3分)③从全文看,重点部分是:段——段。
(2分)18、为什么母亲说三个孩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不超过15个字)(4分)19、请概括第7段所写的事件:(不超过10个字)你对母亲的做法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4分)20、第8段写“我”的感受和做法:所用的表达方式是、。
(2分)21、本文组织材料是按顺序,1、2段叙事的时间,第3~7段叙事的时间是,第8、9段又回到。
(4分)(三)老妪⑴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
在12月的一个冷天。
在北京龙庆峡附近。
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⑵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
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
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
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
茶蛋都是蛋煮的。
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
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⑶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
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因为不能总低着头。
目光里无半点儿乞意。
⑷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
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
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⑸老妪应找我两毛钱。
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帐。
⑹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⑺我说:“知道。
但是咱们不要了。
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隆不易的……”⑻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⑼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
袖着手。
缩着瘦颈。
身子冷得佝偻着。
⑽“这个人。
”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⑾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⑿儿子仰脸看我。
⒀我不得不接了钱。
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⒁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
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
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
目光偶向眼前行人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
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⒂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
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22.从具体语境看,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跻身她们中间:置身。
B.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挑选;选择。
C、佯装没有算清小账:假装。
D.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形容十分严肃的样子。
23.第(4)段“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我’,为什么“不平”?又为什么“体恤”和“怜悯”?(4分)24.“我”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出于什么目的?后来“我”为什么自责“猥琐”?(4分)25.第⑼段写老妪,用的是什么人物描写方法?结合全文思考,这样写作用是什么?(4分)26.对第⒁段描写老叟的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与前文描写老妪的文字基本相同,起到衬托和加强老妪形象的作用。
B.与前文描写老妪的文字基本相同,强调老年劳动者的尊贵人格不因性别而差异。
C.“绝无半点乞意”呼应前文“目光里无半点儿乞意”,突出两位老人自甘冷清、坚守人格的高贵品质。
D.“生意依旧冷清”呼应前文“生意就冷清”,暗含作者对市场经济下人们缺乏同情心的批评。
以上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我的母亲》课后练习答案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