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更尕代阳
来源:《学园》2013年第20期
【摘要】要实现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学习,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关键,笔者从三个方面浅谈体会: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重视心理辅导活动课,促进学生的思维形成;尝试研究性的学习,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问题情境心理辅导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86-01
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而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飞速,学生的学习性质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由原来的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和创新性,而要实现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学习,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体会:
一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理论总结出,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不是感知,而是问题,因此教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创设出能结合社会现实和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刺激学生的思维,让思维向更宽阔的范围拓展,带着问题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反复阅读课内教材或课外教材,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信息,促进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自己去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
当然,在阅读材料中,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点拨或启发,通过阅读自学课本教材或补充教材,学生不同程度地获取了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学生通过自学又发现了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调动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重视心理辅导活动课,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形成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要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习惯转变为主动独立思考习惯相当困难,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重视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能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大胆质疑、提出新的看法或想法,要打破陈旧的学习观念,打破现实中先入为主的成长,冲破过分追求秩序的情感障碍。
过分追求秩序就会使思维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导致解决问题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学生怕犯规矩、怕失败或怕担风险是最常见的基本心理障碍,这些障碍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拓展,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不
到发展。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后,只要学生能解除对违反规矩的恐惧感,减轻心理负担,就能解决一切后顾之忧。
学生不敢大胆地表达对教学内容或对教师教法的看法或想法,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创新思想受到抑制,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心理辅导的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大量机会让学生尝试创新性思考问题,有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较弱,问题提出后,他思考答案时其他学生已先说了出来,也就是说别人的思维超前于他的思维。
思维程度的不同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速度,教师在授课时如果不能较好地把握课堂节奏,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或反应灵敏的学生,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学习无能、思维无能,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或讨论空间,并引导学生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自己的思维速度,不仅听他人的答案,更要从他人的答案里找出他人思考这个答案的方法,学会他人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技巧,掌握他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促使思维进一步发展。
三尝试研究性的学习,促使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深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把书本知识分解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向学生传授,往往只强调结论,而不注意学习过程,而尝试研究性的学习注重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的形成,学生在获得知识的整个过程中不再是枯燥和孤立的知识结论,而是条理清晰的、相互间有着紧密逻辑联系的知识网络。
研究性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中选取研究主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以及掌握疑难问题的方法,尝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生学习的方式,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实施的热点,研究性的学习是学生自己选择探究的问题和探究手段,自己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发生过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结论的得到,均由学生自己来做,具有自主创新性,这种学习方式将教材现有结论变为探索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加强了学生科学研究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促使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深化,培养了学生独立进行观察、思考、运用、评价等的能力和习惯,坚定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决心。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