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六大体裁

语文六大体裁

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诗歌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说明文分类: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一、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1、题目2、首段3、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二、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1、分类和作用:说明方法(1)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科学性语言对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做周全严密的规定,形式上往往是判断句。

下定义往往能准确提示事物的本质,是科学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2)举例子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实例把比较复杂的、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举例子的作用反应一般情况,真切、有务地说明事物。

(3)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明。

分类别的作用是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牲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打比方(或打比喻)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用数字说明特征和发展,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得更精确、更具体。

(7)画图表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照片等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图表能够比较直观地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清晰明了的认识,易于比较记忆。

(8)作诠释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特点作简单的解释,揭示其部分含义的说明方法。

(不需概括完整内涵)(9)摹状貌以描写为主要方式,用形象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具体摹状出事物的形状、色彩、构造、性质以及运动变化的一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三、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1、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2、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3、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4、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四、说明文结构1、总体结构:引说部分主体部分首尾部分2、结构发式; (1)并列式各层间关系并列(2)连贯式各层间按发展排次,以时间线索前后承接(3)递近式各层间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现象到本质,关系递近(4)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五、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后安排说明顺序2、空间顺序以事物方位为序说明事物3、逻辑顺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可再分为:(1)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2)从特点到用途(3)从现象到本质(4)从主要到次要(5)从概括到具体(6)从整体到局部(7)从原因到结果(8)由性能到功用(9)由一般到特殊4、总分顺序六、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说明文三大性1、知识性2、条理性3、准确性(!)动词的精确选用(2)修饰、限制词语的精心选择(3)表数量词语的合理运用(4)表方位、时间和序数词的运用(5)句式和语气的运用得体记叙文一、记叙文六要素(同新闻)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二、记叙顺序1、顺序: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序: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引起读者思考、兴趣3、插序: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插入与主观情节有关的事情、背景,起突出、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4、补序三、表达方式1、记叙(叙述)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四、叙事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1、文章的标题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五、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5、感觉描写(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人物××身份、地位、处境、经历,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思想性格。

六、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七、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八、句子的作用(一)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二)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三)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文章标题、开头、结尾、议论抒情句或段)。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

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分类:1、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2、长篇小说3、中篇小说4、短篇小说一、小说三要素1、人物: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塑造人物的方法多样,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2、情节: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往往有开端、发展、高尖和结局,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1)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2)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3)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4)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3、环境(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是为交待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1、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2、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3、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

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