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一、《学记》概述《学记》是距今2 0 0 0多年前的战国末期的作品,它是中国也是世界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而又最为完备的一篇。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我国的《学记》要晚约3 0 0多年。
“现代教育之父”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比《学记》的问世要迟1 80 0多年。
“君子之教,喻也。
”是说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关键就在于善于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就是说教者善于启发引导学者主动学习,不牵着他们走,可以使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亲密和谐;给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以必要的强化,激励而不使学生精神受到压抑、不使思维受到抑制,就会使学生心情愉快,乐于学习;开启学生的思维、指点学习门径和内容端倪,而不把现成知识和盘向学生端出,这样就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情境,使他们在愉悦中开启思维,主动认识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最好的教学。
这是对启发式教学所做的十分精辟的注脚。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这是说,优秀教师,他应当知道学习达到高深境界之道有难易,且要懂得学生的资质有优劣之别,然后才能从多方面启发诱导学生。
只有能做到从多方面去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化民成俗”。
即通过教育,感化黎民,使之遵守社会伦理秩序,开成良风美俗。
所以作者在下文有“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主张。
渗透了启发教学的思想。
作者提出了“学学半”的命题。
“学学半”应读如“效学半”。
“效”古作“学”,是“教”的意思。
“半”,古通“判”,郑玄说:“判,半分而合者。
”《学记》提出的“学学半”即“教”与“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作者认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也。
”在这里,《学记》作者是从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暗示了启发教学的必要性的。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但不要急于告诉他这样或那样,以利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其可之谓时”,意思是能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
叫及时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师单凭所死记硬背的一点用来应付学生发问,是难以胜任教学重任的,他必须能听取学生的发问,并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透彻的讲解。
只有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或虽能发问但却说不出究竟的时候,教师才给学生做必要的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若仍不理解,可以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让他再去思考,不必要求他立即掌握。
从上述看来,《学记》是把教师的“语”当作“为人师”的重要条件,是“教之大伦”。
这就是孔子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与发挥。
《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这是说,为了最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教师的语言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tuo)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在这里作者以类比的手法,论证了教师既应善于向学生提问,又应当善于对待学生不同的质疑问难,这种“善问”和“善待问”正是启发教学的方法之一。
学生所以能质疑这里面正暗示了有教师的问题情境铺设,而且解答学生的发问时要讲求艺术,要利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引起学生的思考,以达到“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的境界。
教师为学生释疑时,开始不要把话说尽,等待学生通过吟味思索,有了“欲罢不能”之感时,再点拨他向深层次考虑,这样才能启发学生发挥学习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这些做法,在当今启发教学实践中,仍具很强的生命力。
二、《学记》对教学的认识1.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是师生双边活动《学记》分析教与学是“学学半3”的关系。
第一个“学”字应读“效”,是教的意思;第二个“学”字,是学习的意思。
A)“学学半”是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教学是两个方面活动的统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好坏,一方面在教,一方面在学;学习的人,也是一方面靠人来教,一方面靠自己去学。
B)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必须加强自学。
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和自学两方面的结合。
对“学学半”之阐述,一般认为教学各“半”,教师也是教人和自学各占其“半”。
我认为这种“各半”的解释似乎机械了些。
作者的原意,恐怕也不是半斤八两的意思,理解成两个方面可能好一些。
2.教学需要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学记》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话动。
不仅要有教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要是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tuo)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16”在解读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时还会谈到《学记》的这一教育原理。
3. 思考是学习的核心,教学要叫学生能充分思考《学记》认为教师尤其要处理好学生的“学”与“思”的关系。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随时观察,而不轻易说话,目的是让学生深入思考。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历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学生的思考活动,要求他们把“学”与“思”紧密地结合起来。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光学习不思考,不会有心得;光思考不学习,便会徒劳无益。
所以要获得真知识,解决新问题,学与思是缺一不可的。
孟子也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品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韩愈曾作过国子监博士,类似今天的大学教授,他对于“学”和“思”很有研究。
在这里,前句是说只有勤奋学习学业才能精深,而嬉戏必然荒疏了学业,指的是勤奋的重要;后句是说只有认真思考才能德行有成,而随波逐流必然导致德行的毁败,指的是思考的重要。
前人这些话真是金石之论,对“学”和“思”的辩证关系,阐述得是很深刻的。
《学记》对教学中学生的思考特别重视,这种学思并重的思想,对于后来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曾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注意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
《学记》从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有益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原则有如下几条:三、对教学原则的解读《学记》对教学原则的论述,有的是集中谈的,有的散见于各章节,在这里进行整理分类,归纳为六条原则加以解读。
原则本来是指说话做事(行为)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所以我认为原则和方法的关系是:原则是选择方法的依据,方法是原则指导下选择的结果。
教育原则决定着方法选择的取向和结果。
而有的不如“启发诱导”,既是教学原则,又是教学方法。
它在“依据”层面上是教学原则,而在“操作”层面上是方法。
所以有些既可看作原则又可看作方法的我们就把两者合在一个一个题目下来谈。
1.启发诱导原则有人可能说,“启发诱导”不是方法吗怎么成了原则了那?启发诱导的原则,现在通称启发性原则。
可以说它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
《学记》作者说:“君子之教,喻也11”所谓“喻”,在这里可以说是启发诱导的意思。
《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并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14”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
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很高的高度。
1)如何启发诱导《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道而弗牵1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
二是“强而弗抑11”。
要激励、劝勉学生而不要压抑、逼迫学生。
三是“开而弗达11”。
教师要指点学生,开启其智慧而不要代替学生做出结论即所谓“标准答案”。
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去走,不应拖着学生,压抑、逼迫学生,更不要代替学生走路。
这就是“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11”2)把握好启发诱导的时机《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发愤求知的欲望”,就不要“启发”他;不是到了“想说可就是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引导他如何表达。
相比较而言,“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予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由此可见,学生只有经历“愤”,教师才能“启”。
教师要掌握好“启”的时机与火候。
毛泽东同志特别重视启发式的教学,在一九二九年《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就提出:教授法是“启发式,废止注入式。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原则。
学生认识的发展同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所以教学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记》还论述了贯彻这个原则的好处:“道而弗牵则和11”,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则易11”,鼓励学生而不逼着学生走,学生就有勇气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顺利地进行教学。
“开而弗达则思11”,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力。
总之,只有做了“道”、“强”、“开”的工作,才能达到“和(和谐)”、“易”(轻易)、“思”的要求。
《学记》在启发教学上不仅发挥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而且还提出,不仅仅是等待而且还要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张。
这些宝贵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启发不等于暗示,启发是开启学生的思路;暗示实际上教师已经给了思路和方法,只是没有明说。
教师若经常给学生暗示,学生会不寻找思路而是猜度和寻找教师给的思路在哪。
(启发:异分母相加,大家想一想前面学过的知识,怎么做?暗示:同分母加法—异分母通分,异分母相加)启发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建构新知识体系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启发用得过多过滥,学生一遇到问题就等待教师启发,的依赖心理,在这个意义上说启发越多学生的建构能力越差,也就是说启发也能阻断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