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寒剂祖方白虎汤
作者:李斌
来源:《大众健康》2018年第08期
白虎汤及其类方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发热、流感、肺炎、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疾病的符合其症候者。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应该听过古代“四神”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来自于古人的星宿信仰,其中白虎主二十八星宿的西方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因其形象为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
古代医家在为方剂命名时借用了四神之名。
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由知母六两、生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组成。
《温热经纬》中说“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
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
”也有医家认为命名为白虎汤是因为本方以石膏为君药,其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
白虎汤见于《伤寒论》中有三处。
一在太阳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二在阳明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三在厥阴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辅行诀》中有小白虎汤,即相当于本方,其书记载“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后世尊为白虎汤为寒剂祖方,是治疗阳明经热证和气分热证的主方。
也就是说白虎汤善治热入阳明而又未形成腑实之证。
清代王子接所著《绛雪园古方选注》提到“白虎汤治阳明经表里俱热,与调胃承气汤为对峙。
调胃承气汤导阳明腑中热邪,白虎泄阳明经中热邪”。
吴鞠通总结本方适应证为“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
但实际上有大渴时常用本方加人参。
白虎汤中主药生石膏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品》。
其辛、甘,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用于清解气分实热,其走上焦清肺热,治肺热喘咳,入中焦清泄胃火而疗胃火诸证。
清代名医张锡纯善用石膏,谓“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
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知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其味苦、甘,性寒。
归肺、胃、肾经。
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之功效。
主治温热病,证见高热烦躁,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等。
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其性味甘、平。
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
甘草生用性凉而泻火清热解毒。
炙用则性温,可以补虚益损甘缓之性可缓急止痛,又可缓和峻烈药物之药性,使其及发挥治疗作用又不致伤中。
粳米气生津,首载于《名医别录》,性味甘、平。
归脾,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主治脾胃气虚。
方中石膏清热泻火,透热出表,除阳明气分之热为君;知母苦寒质潤,助石膏清热,且滋阴润燥。
并佐以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