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3、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4、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5、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6、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7、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8、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9、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10、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长日照植物;11、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短日照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12、三基点温度: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13、总积温或有效积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14、生物种: 形态相似的个体集合15、种的性状:基因型和表型16、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17、表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18、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19、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生活史格局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

研究种群动态、特征及其生态规律的科学。

20、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中的实有的个体数21、相对密度: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22、构件生物:指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

23、种群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24、生活史: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25、生长:生物物质增加、细胞数量增加。

26、发育:伴随生长,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至成体的转变过程。

27、绝对生长速度:单位时间内个体的增长量。

28、相对生长速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的增长量。

29、繁殖:生物形成新个体的所有方式的总称30、扩散:有机体扩展种群空间的一种行为。

分为主动扩散与被动扩散。

31、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

32、繁殖价值(RV):是指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33、亲本投资:有机体在产生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

34、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耗。

35、一次繁殖生物:在生活史中,只繁殖一次即死亡的生物为一次繁殖生物36、多次繁殖生物:一生中能繁殖多次的生物称为多次繁殖生物37、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38、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3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间的相互影响。

40、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领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个体进入的空间4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或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42、高斯假说:两个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他感作用: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阻止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这种现象称他感作用, 或叫异株克生。

43、生态位:44、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货的现象。

45、寄生: 一种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情况。

46、互利共生: 不同种两个个体间的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偏利共生:仅对一方有利的共生,如藤壶附着在螺壳上47、群落: 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48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49、建群种:植物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称建群种。

50、生活型:是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

51、生长型: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

生长型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52、叶面积指数定义为(Leaf area index, LAI):LAI=总叶面积(单叶面)/土地面积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53、层片:是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54、季相: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

55、平衡说: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56、非平衡说: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稳定,存在的只是群落的抵抗性和恢复性。

57、演替: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58、波动:短期的可逆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更替。

59、演替顶极和顶极群落: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当群落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时(物种组合稳定),群落演替渐渐变得缓慢,最后的演替系列阶段称演替顶极;演替最后阶段的群落称顶极群落。

60、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61、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关系,62、食物网(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它往往是交叉链索,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此即食物网。

63、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物种。

例如,植物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共同组成第一营养级。

64、生态效率:是指各种能流参数中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

65、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

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或第一性生产。

66、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或第二性生产。

67、生物量: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有机体的量,它可以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生物量)或含能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

68、生产量: 是在一定时间阶段中,某个种群或生态系统所新生产出的有机体的数量、重量或能量。

它是时间上积累的概念,即含有速率的概念。

69、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学物质所构成的,可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

70、流通率:物质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的移动量称流通率。

71、周转率:出入一个库的流通率除以该库中的物质的总量72、地方病:自然界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地表元素发生迁移,常造成一些元素在地表分布的不均。

这种生物地化循环时常导致某些生态系统中生命元素含量的异常,或不足,或过剩,从而造成植物、动物乃至人类的疾病。

这种疾病常呈区域性,故称“地方病”。

73、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稀少或缺少,土地生产力有明显的衰退或丧失,呈现荒漠或类似荒漠景观的变化过程。

74、湿地指不论其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常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碱水或碱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过6 m 的滨岸海域(p.300)。

75、尺度(scale):一般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76、尺度和比例尺:大尺度指较大空间范围内的景观特征,往往对应于小比例尺、低分辩率;小尺度指较小空间范围内的景观特征,往往对应于大比例尺、高分辩率。

77、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78、全球环境变化简称为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

79、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它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80、特种多样性:指物种水平的多样性,即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多样化81、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态系统中生境类型、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丰富程度或多样化82、灭绝是一个种或一个种群已完全丧失了通过繁殖来维持生存的能力,残存的个体已不能够生存或生育后代83.、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84、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名词解释:基因型层片优势种叶片面积指数大题有关的:能量流动增长型,稳定型,衰亡型全球气候最终恒值定律3/2法则生态因子作用特征(5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