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选址方案设计说明书(山兜路)

02-选址方案设计说明书(山兜路)

目录1工程概况 (1)2设计依据 (1)3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 (1)4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2)5相关规划的解读 (2)5.1 区域城市规划 (2)5.2 区域道路网络规划 (5)6功能定位 (9)6.1 道路功能定位 (9)6.2 项目建设的意义 (9)7道路沿线现状分析 (2)7.1沿线关键地貌情况 (9)7.2现状敏感构筑物及控制点调查 (10)7.3地质水文调查 (10)8交通量发展预测 (10)8.1交通量预测的总体思路 (10)8.2 项目交通量 (11)8.3 规模论证 (12)9方案设计 (10)9.1总体设计思路 (13)9.2设计原则 (13)9.3道路平面的确定 (14)9.4道路沿线的控制点 (14)9.4 道路横断面方案 (14)9.5道路纵断控制 (16)9.6道路沿线的交叉口 (16)9.7桥涵 (16)9.8管线综合 ...................................................................................................................................... 1610道路用地. (17)11问题与建议 (17)1工程概况项目名称:城常路北侧(洋西片区四期)周边道路配套工程(山兜路)建设单位:莆田市城厢区八达市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设计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莆田市区西北部,属于莆田市城厢区洋西片区,长度570米,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24米,双向四车道,属于城市次干路。

区域位置图2设计依据(1)道路沿线现状地形图(2)《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3)《莆田市城西北(含洋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2013)(莆田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4)《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2012)(5)我院与建设单位签订的设计合同(6)其他相关规划、资料3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3)《莆田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09)(4)《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201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9)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1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规范JTG D81-2006;(1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2011;(12)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 166-2011;(1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1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1998)(15)《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16)《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 年版)4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1)路线全长:570m;(2)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3)设计速度:40km/h;(4)车道数:双向四车道;(5)道路红线宽度:24m;(6)路面结构:拟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7)桥涵设计荷载等级:城-B级;(8)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9)路面设计使用年限:20年(10)最小平曲线设计半径:300m。

(11)抗震要求:莆田市城厢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5相关规划的解读5.1 区域城市规划一、《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根据《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莆田市规划期发展目标、城市的定位与功能以及空间结构规划如下:⏹发展目标1)经济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位居海峡西岸经济区前列;到203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2)社会文化发展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与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促进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贫困人口。

3)资源与生态环境发展目标: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控制,基本建成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茅,基本建成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

4)宜居城市建设目标:2015年达到“较宜居城市”目标,2020年建成“宜居城市”。

⏹城市定位与职能1)城市定位:海峡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和能源基地,海峡西岸现代物流中心,海峡西岸文化旅游度假胜地,滨海宜居城市。

2)城市职能:妈祖文化交流与旅游中心职能,区域重要的对台合作交流基地职能,区域先进制造业和能源基地职能,区域散货物流基地职能,区域工艺品生产与交易中心职能,区域商贸中心职能,国家级木材加工基地职能。

⏹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1)市域总人口规模:预测到2020年达到310万人;到2030年达到350万人。

2)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规模:到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61%,城镇人口达到190万人;到203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74%,城镇人口达到265万人。

3)城区人口规模:预测到2020年总人口达到170万人,城市人口达到140万人;到2030年总人口达到212万人,城市人口达到202万人。

⏹空间结构构建“三轴、两带”的空间结构,强化区域联动和城市发展整合,实现市域空间统筹发展。

“三轴”即沈海整合发展轴、湾区战略预留轴、内陆聚合发展轴。

1)沈海整合发展轴:依托沈海高速、福厦铁路,东北与福州对接、西南与泉州对接,整合涵江、荔城、城厢等传统城镇、产业发展地区,以及沿线周边城镇,形成面向区域的重要城镇、产业发展轴,带动沿线地区城镇和产业发展。

2)湾区战略预留轴:依托海西湾区干线公路,东接福州江阴、西连泉州泉港,与周边港口物流和临港产业联运,带动湄洲湾北岸、兴化湾南岸等地区发展。

3)内陆聚合发展轴:依托仙港大道、231县道及环山区公路,形成连接庄边、榜头等重点镇、仙游城区、仙游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轴线,引导山区城镇集聚发展。

“两带”即莆永城镇产业聚集带和兴尤产业拓展带。

1)莆永城镇产业聚集带。

依托莆永高速、城港大道、荔港大道,联通湄洲岛、滨海城区、莆田主城和仙游城区,推动城市综合服务职能、临港重化等产业发展,形成市域内重要的城镇产业聚集带,对接永安和江西吉安,以及龙岩和江西赣南都市区。

2)兴尤产业聚集带:依托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向莆铁路、201省道,释放兴化湾地区的产业带动效应,形成串联兴化湾南岸产业区、莆田机场、涵江片区,以及白沙、庄边等山区城镇点的产业拓展带,辐射三明尤溪等内陆城镇,联通国家中西部内陆地区。

莆田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莆田主城空间布局整体上形成“一心三片”的空间格局。

“一心”为生态绿心;“三片”分别为荔城片区、城厢片区和涵江片区。

绿心地区:体现莆田“荔林水乡”城市特色的代表性区域,是莆田城市生态环境提升的重要空间载体,并承担着城市滞洪、排涝等防灾功能和生态调节等功能。

城厢片区:承担城市传统商业服务和教育文化服务职能,空间发展以内部优化、提升为重点,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荔城片区:莆田市区最为重要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承担行政文化、商业商务、体育会展、旅游休闲、居住等多项功能。

通过城厢、荔城资源整合,本项目区位跨越木兰溪,建设木兰溪南岸城市现代综合服务中心涵江片区:发展定位为区域小商品集散中心和重要的高新产业、都市型产业发展地区。

城区功能结构规划图拟建项目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城厢区定位为中部主城的重要部分,是综合服务职能发展核心区地区,为莆田市主城现代服务发展区即现代发展区。

随着城厢传统中心空间发挥资源的不断整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中心的作用,对于推动莆田主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莆田市城西北(含洋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莆田市城西北片区位于莆田市中心市区分区的北部,东北角与西天尾开发区相接。

其用地大部分属城厢区龙桥街道办事处管辖(包括泗华村、洋西村),东北部少量用地属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管辖。

整个片区北靠九华山,西临233县道和东圳渠道,东、南两面濒临延寿溪,东南面隔延寿溪与绶溪公园相望。

市区组团交通主干路荔涵大道沿片区东侧穿过,城常公路沿片区西侧经过。

根据《莆田市城西北(含洋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片区将充分利用特有的景观资源,巧借山水,形成“一心两带六片”的布局结构。

一心:以九华山支脉山体为依托,对国林进行梳理,增植部分观赏林木,同时配套建设适量休闲设施,形成莆田市城西北片区的“生态休闲绿环”,打造高品味的近郊生态休闲场所。

两带:即显山露水景观带,一是以九华山南坡为界面的“显山”景观带;一是以延寿溪为界面的“露水”景观带。

六片:指由规划路网和自然界线分割形成的六个社区,分别是:洋西社区、万辉社区、泗华滨溪小区社区、景祥山高档商住区、半山社区和龙桥综合社区。

莆田市城西北(含洋西)片区空间结构规划图根据城西北片区控制性规划,拟建项目周边中小学用地、商住混合用地、商业金融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及二类居住用地。

本项目的建成通车,有利于完善周边片区的出行道路网络,带动片区土地的开发,推动城西北片区的发展。

莆田市城西北(含洋西)片区土地利用规划图5.2 区域道路网络规划一、《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根据《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莆田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及城区道路交通状况如下: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港口莆田市港口是国家主要港口湄洲湾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莆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内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是湄洲湾北岸和兴化湾南岸临海工业带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托。

莆田市港口作为湄洲湾港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形成秀屿、东吴、兴化三大港区为主,中小港区(港点)为辅的总体发展格局。

(2)机场适时建设莆田机场,按4C级标准进行建设,远期发展为4D级。

机场定位为支线机场。

场址预选址在北高镇,并在华亭镇预留备选址用地和建设条件。

(3)铁路规划形成“一纵三横”的铁路网布局。

其中“一纵”为向莆铁路,“三横”为宁漳城际铁路(福厦铁路)、宁漳客运专线、宁漳货运专线。

建设形成铁路客运站1座,为莆田火车站;城际轨道站3座,为涵江火车站、莆田火车站和仙游站;铁路货运编组站1座,为湄洲湾铁路货运站;铁路越行站1座,为莆田火车北站(白沙)。

(4)公路规划形成“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两纵”分别为沈海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复线;“两横”分别为莆永高速公路、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