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生物专项试题基因突变的特点及结果

2019高考生物专项试题基因突变的特点及结果

2019高考生物专项试题基因突变的特点及结果
一、单选题
1.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发生一次变异,产生的4个精细胞如图所示,则可
推断发生的变异类型为()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2.秋水仙素的结构与核酸中的碱基相似,可渗入到基因中去;秋水仙素还能插入到DNA的碱基对之间,
导致DNA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据此推测,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后不会引发的结果是()
A. DNA分子在复制时碱基对错误导致基因突变
B. 转录受阻导致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不能流向RNA
C.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局部解旋导致稳定性降低
D. 转运RNA错误识别氨基酸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
3.如表表示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A. S l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 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C.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
D. 突变型的出现为枯草杆菌进化提供了条件
4.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内分离得到的天然酶,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催化效率往往较低。

科研人员通过下图
所示的流程改造天然酶,以改进酶的功能。

对这一改造过程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 ①过程产生的基因突变是随机的
B. ②过程中受体菌应处理为感受态
C. ③过程筛选突变酶依赖于抗生素
D. 多次重复循环导致酶的定向进化
5.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

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最早在子二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
B. 最早在子一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
C. 基因有隐性和显性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D. 基因突变较染色体变异所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少
6.某植物的基因M不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在M中插入1个碱基对后,引起植物性状发生改变。

该变异
A. 可能改变了其他基因的转录或翻译过程
B. 导致该植物种群基因库和进化方向发生改变
C. 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D. 导致基因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发生改变
7.镰刀型细胞贫血症(SCD)病因的发现,是现代医学史上重要的事件。

假设正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
制,突变后的异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A. 基因H的长度较基因h长
B. SCD的根本原因是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
C. h基因与H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不同
D. SCD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该病的症状可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8.目前已发现T4噬菌体有数千种突变型,这些突变来自同一个基因的突变或者不同基因的突变。

科学家
利用T4噬菌体的两种突变型A和B进行了如下实验(突变型A和B分别与野生型相比,基因组成上只有一处差异)。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 T4噬菌体
DNA复制所需原料和酶来自宿主细胞
B. 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缺失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减少
C. 突变型A和突变型B的突变发生在不同的基因内
D. 突变型A与突变型B的突变基因共同决定其增殖
9.将易感病的水稻叶肉细胞经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得到的原生质体经60Co辐射处理,再进行原生质体
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得到一抗病突变体,且抗病基因与感病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抗病突变体为1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感病基因对抗病基因为完全显性
B. 若抗病突变体为1条染色体片段重复所致,则该突变体再经诱变不可恢复为感病型
C. 若抗病突变体为单个基因突变所致,则该突变体再经诱变不可恢复为感病型
D. 若抗病基因是感病基因中单个碱基对缺失所致,则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数量相同
10.细胞色素c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的线粒体中,由共同的祖先进化形成的不同物种的细胞色素c在第14
位和第17位上均是半胱氨酸,在第70位和第80位上是一串相同的氨基酸序列,这部分氨基酸序列称为高度保守序列,其余部位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不同物种间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差异主要由基因突变导致
B. 高度保守序列对应的基因位置上突变频率比其他部位更低
C. 高度保守序列对应的基因位置上的突变对细胞色素c的影响更大,更易被淘汰
D. 根据物种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大小,可判断不同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
二、多选题
1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
B. 基因突变具有频率低、不定向和随机性的特征
C. 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一定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D.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等
12.下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中的基因Ⅱ由基因Ⅰ变异而来,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①表示易位
B. 图②表示交叉互换
C. 图③的变异基因突变
D. 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缺失
13.很多因素都能引起基因突变,但最终表现出来的突变性状却比较少。

原因有
A. 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
B. 突变产生的隐性基因在杂合子中不能表现
C. 突变可能导致生物胚胎期死亡
D. 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就导致生殖隔离
14.若亲代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一个正常碱基变成了5溴尿嘧啶(BU),诱变后的DNA分子连续
进行了2次复制,得到4个子代DNA分子如图所示,则BU替换的碱基是()
A. 腺嘌呤
B. 胸腺嘧啶
C. 胞嘧啶
D. 鸟嘌呤
15.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可能的后果是()
A. 没有蛋白质产物
B. 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
C. 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 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三、识图作答题
16.对正常绿叶的小麦纯系种子进行辐射处理。

处理后将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其中有两株(甲、乙)
的后代分离出黄化斑叶的突变株。

请回答:(1)若下图是正常绿叶有关基因中的部分碱基序列,其编码的蛋白质中部分氨基酸序列为“缬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有关密码子如表:
若该突变株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若上述基因部分碱基序列片段的1处的G∥C替换成了T∥A,会导致基因表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也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生物的性状。

(3)诱变育种中,还可利用化学因素如___________(写出一个)处理材料。

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家鸭是野生绿头鸭“驯化”而来的,研究者用北京鸭与野生绿头鸭杂交,结果如图甲所示。

请回答下
列问题。

(1)从结果来看,北京鸭与野生绿头鸭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同一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羽毛有色与无色是一对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

若随机选择F2中有色个体雌雄交配得F3,F3中有色与无色的比例为________。

(3)已知色素的合成与MITF基因的表达有关,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以通过蛋白印迹实验准确检测。

将三个具有羽色的“麻鸭”品种(分别编号为1、2、3)与北京鸭、绿头鸭一起进行MITF蛋白印迹实验,结果如图乙,表明北京鸭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北京鸭MITF基因中插入了一段DNA而导致________,失去表达功能,成为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欲验证此结论需进行________和RNA检测。

【答案】
1. A
2. D
3. B
4. C
5. B
6. A
7. D
8. D 9. A 10. B 11. CD 12. ABD 13. ABC 14. CD
15. BCD
16. (1)提早出现终止密码子,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变短;
(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
(3)亚硝酸、硫酸二乙酯(写出其中一个即可);能够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17. (1)属于;二者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2)相对性状;有色;8︰1
(3)体内MITF基因没有表达
(4)基因突变;隐性;基因(DNA)测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