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体穴位分类功效分类法功效分类法,即根据腧穴功效而排列腧穴的方法。
该方法强调腧穴与辨证施治之间的联系。
将全部腧穴和常用经外奇穴分别归属于解表、清热、止咳平喘化痰、消食导滞、益气壮阳、补阴、温里、平肝息风、理气、理血、调经止带、利水通淋、安神、开窍苏厥、利窍、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等17项类别之下,便于根据辨证结果选择恰当腧穴。
◎解表穴(12穴)◎清热穴· 清心热穴( 9穴)· 清肺热穴(10穴)· 清肝胆热穴(20穴)·清胃肠热穴(18穴)· 清三焦热穴( 7穴)· 清热解毒穴(21穴)◎止咳平喘化痰穴(31穴)◎消食导滞穴(16穴)◎益气壮阳穴(28穴)◎补阴穴( 9穴)◎温里穴(13穴)◎平肝息风穴(15穴)◎理气穴(49穴)◎理血穴(10穴)◎调经止带穴(26穴)◎利水通淋穴(15穴)◎安神穴(19穴)◎开窍苏厥穴(28穴)◎利窍穴· 利目穴(19穴)· 利鼻穴( 9穴)· 利耳穴( 5穴)· 利口舌咽喉穴(16穴)· 通利诸窍穴(14穴)◎袪风除湿穴(12穴)◎舒筋活络穴(54穴)腧穴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从人的整体来说,脏腑居于躯干体腔之内,能藏精寓神、化生精微。
腧穴布散于体表,是气血汇聚、转输的部位,因而脏腑与腧穴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如果内在脏腑出现某些病变可以在相应的腧穴上反映出来,同时在体表腧穴上施以或针或灸,则能治疗相关脏腑的某些疾病。
1.脏腑是化生气血之源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必须向自然界索取食物、水和空气。
其中摄入的水谷经过脏腑的腐熟、传导、运化等作用部分转化为精微,其糟粕则经过脏腑的气化、排泄等作用面排出体外。
水谷精微可进一步化生成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即气血津液和精,并在脏腑功能的作用下运送到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五脏六腑而滋润荣养周身。
总之,脏腑是化生气血之源,而气血又汇聚、转输于腧穴。
2.腧穴是诊断和治疗脏腑疾病之处腧穴既是正常气血运行交会、出入之所,也是邪气时常客入之门。
医生可根据腧穴的某些特殊反应来诊断疾病。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有病,在体表相应部位就可能会产生特殊感觉。
如肝病患者可出现肝区疼痛;心脏病患者在心前区可有压榨痛。
如果患者在肝区或心前区有疼痛感,便可初步判断为肝病或心脏病变。
近年来先后发现的胆囊穴、阑尾穴等都是利用腧穴反应来协助诊断的。
同时,腧穴又是医生进行针灸施治的部位。
如取温补肾阳的腧穴治疗膀胱气化功能失常的病证,取平肝泄热的腧穴治疗肝经郁热的病证等。
总之,脏腑疾病可以反映在腧穴上,以利于诊断,针刺腧穴后又可治愈相应的疾病。
◎解表穴(12穴)凡具有疏散外邪、解除表证作用,可用于治疗表证所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状的腧穴,称为解表穴。
解表穴大多分布于头及项背部,主要涉及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经外奇穴、如督脉的大椎穴、陶道穴、风府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风门穴、玉枕穴、京骨穴;足少阳胆经的风池穴;经外奇穴的太阳穴、当阳穴、颞颥穴等均为治疗表证的常用穴。
本类腧穴在操作时,应注意掌握针刺的角度及深度,多采取平刺或斜刺,如风池穴、大杼穴等,此外部分腧穴禁炙,如风府穴、颞颥穴等穴。
本类腧穴除具有解表作用外,还兼具利窍、安神、止痛之功,可用于外邪所致诸窍不利之症,如喉痹、目赤肿痛以及癫狂、痫证等,故多与清热、祛风、利窍作用的腧穴配伍使用。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风府穴、大椎穴、陶道穴、玉枕穴、大杼穴、风门穴、风池穴、当阳穴、颞颥穴、太阳穴、百虫窝穴、京骨穴。
以上腧穴以疏散外邪、解除表证为其主要作用,因其所属经脉及所在位置的不同,又多兼具清热、镇痉、安神、利窍、通络等作用。
这些腧穴分别隶属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奇穴,故多兼有清热的作用。
如大椎穴、陶道穴、风池穴、风府穴、风门穴、太阳穴、颞颥穴、百虫窝穴等穴,可治疗风热感冒、喉痹、鼻衄、齿痛等症,其中大椎穴、陶道穴、风池穴、风府穴、风门穴等穴均位于头项部,故又可镇痉、安神、醒脑,可治疗癫狂、痫证等。
大椎穴为督脉与三阳经脉的交会穴,督脉为阳脉之海,故大椎穴对全身阳气及其功能有调节作用,可治疗因风寒外袭,表阳郁闭的风寒感冒,具有宣阳解表之功。
风池穴、风府穴、风门穴可通利宫窍,用于治疗目赤、鼻塞、耳鸣、耳聋等。
太阳穴、颞颥穴为头部奇穴,具有明目的作用,可治疗目翳、近视等眼疾;百虫窝穴为下肢奇穴,可活血、利湿,治疗皮肤瘙痒、湿疹、风疹等皮肤病。
此外,在本类腧穴中,大杼穴为骨之大会,故可舒筋活络,治疗肩胛酸痛、腰背痛、足疾等。
京骨穴、玉枕穴、当阳穴可活络、安神、定志。
具有解表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有清热穴中的灵台穴,舒筋活络穴中的天髎穴、飞扬穴和平肝息风穴中的后顶穴等,临床上可酌情配伍应用。
◎清热穴·清心热穴( 9穴)清心热穴具有清心泻热、镇惊安神的作用,能够治疗癫狂、痫证、心烦、口苦、齿龈肿痛、衄血、喉痹等疾患。
清心热穴主要分布于项部和四肢部。
在项部有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上肢部有隶属于手少阴心经的少海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和隶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曲泽穴以及手太阳小肠经的小海穴;下肢部有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
位于项部的天柱穴,在针刺时应注意深度和方向。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曲泽穴、筑宾穴。
本节腧穴除具有清心泻热、镇惊安神作用外,因所属经脉及所在位置的不同,功能及主治又各具特色。
天柱穴可通络止痛,位于头部,故可治疗头痛、头重、项强、眩晕、落枕、肩背痛。
小海穴可消肿散结,可治疗齿龈肿、颊肿、颔肿、疡肿、瘰疬。
少海穴可舒筋活络,可治疗因气血不利、经脉闭阻所致的肘挛、四肢不举、上肢麻痹。
曲泽穴可理气调中,对气机上逆所致的胸胁胀满、咳喘、胃痛、呕吐有治疗作用。
通里穴可清热、调经、活络,可治疗月经过多、崩漏、肩臂疼痛。
阴郄穴、神门穴两穴可清热凉血,对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阴郄穴还可清虚热,可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盗汗。
筑宾穴位于小腿部,可行气止痛,可治疗疝气及小腿疼痛、腿软无力。
少府穴可利湿、利小便,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阴挺、阴痒、阴痛、小便不利。
·清肺热穴(10穴)清肺热穴具有宣肺泄热功效,可用于治疗邪热壅肺所致的咳喘、鼻塞、鼻衄、胸痛、咽痛、乳痈等病症。
清肺热穴主要分布在上肢和背部,所涉及的腧穴有手太阴肺经的尺泽穴、鱼际穴、孔最穴;督脉的身柱穴、灵台穴、上星穴;手太阳小肠经的前谷穴以及经外奇穴的虎口穴、百劳穴和灸痨穴等。
清肺热穴既可以相互配伍应用,又可与止咳平喘化痰穴配伍,共同治疗咳喘气急等症,还可与利窍穴合用,共奏泄热利窍之功。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上星穴、尺泽穴、孔最穴、鱼际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劳穴、灸痨穴、身柱穴、灵台穴。
清肺热的腧穴除共同具有清肺泻热的功效之外,还因其隶属经脉、所居位置之异而各有区别。
前谷穴、虎口穴、尺泽穴同为手臂部腧穴,兼具舒筋活络之功,治疗掌指关节红肿、肘臂挛痛等症。
隶属于督脉的身柱穴、上星穴和上肢部奇穴虎口穴均可苏厥安神、宁心镇痉,用于癫狂、惊厥、痫证、失眠等症的治疗。
由于肺开窍于鼻,故上星穴宣通鼻窍之力尤著,如针刺此穴,则鼻塞不闻香臭、鼻渊、鼻衄之症可愈。
位于背部的灵台穴偏重于解表散寒,故可配伍解表穴同治恶寒、身热。
现代临床常应用百劳穴和灸痨穴两穴治疗肺结核、骨蒸潮热等阴虚之患。
清肝胆热穴(20穴)清肝胆热穴具有清除肝热、利胆泄火的功效,可治疗因肝郁化热、胆火内炽引起的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偏头痛、口苦咽干等症状。
清肝胆热穴主要分布在头及下肢部。
有隶属于足少阳胆经的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阳白穴、头临泣穴、脑室、五枢穴、光明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隶属于足厥阴肝经的中封穴、足五里穴,还有足太阳膀胱经的五处穴和经外奇穴浊浴穴、胆囊穴等。
清肝胆热穴多与理气、利水通淋和调经止带等腧穴配伍应用。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阳白穴、头临泣穴、五处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浮白穴、脑空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浊浴穴、五枢穴、足五里穴、胆囊穴、光明穴、中封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
清肝胆热的腧穴,除了可以清除肝胆实热之外,还因腧穴所在位置的不同及所属经脉各异而有其特殊的作用。
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位于头的颞部,靠近于目、耳及上齿,故可治疗目外眦痛、耳鸣、耳聋、上齿痛;浮白穴、脑空穴、头窍阴穴、完骨穴位于乳突左右,可用于治疗耳、齿及咽喉部的实热肿痛。
阳白穴、头临泣穴位于前额,邻近眼目,故对目眩、目痛、外毗疼痛等眼部疾患有较好的疗效。
五枢穴位于侧腹部,为足少阳与带脉穴之会,兼具益肾调经之功,可治疗阴挺、赤白带下。
阴囊上缩入腹等。
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位于足部,胆囊穴、光明穴位于小腿部,故可治疗足附肿痛、趾缝湿烂、小腿酸痛、肿痛等疾患。
此外,曲鬓穴、侠溪穴有清热息风止痉的作用,对于癫痫、痉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颔厌穴、头临泣穴具安神醒神之功,可治疗惊悸、怔忡等。
胆囊穴及中封穴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黄疸。
足五里穴理气通淋可治疗阴挺、睾丸肿痛、小便不利、尿闭等。
清胃肠热穴(18穴)清胃肠热穴具有清胃降逆、通腑泄热作用,能够治疗胃肠实热引起的胃痛、呕吐、便秘、痢疾等病症。
清胃肠热穴大多分布在背骶及四肢部,位于上肢部的有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穴、手三里穴、下廉穴、三间穴、合谷穴以及经外奇穴二白穴;位于背骶部的有足太阳膀胱经的阳纲穴、肓门穴、小肠俞穴,督脉的长强穴,还有经外奇穴下极俞穴、下腰穴、尾穷骨穴;位于下肢部的有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解溪穴、冲阳穴、内庭穴以及经外奇穴阑尾穴。
由于冲阳穴位于动脉搏动处,故在针刺时应避开动脉,以免伤及血管造成出血;长强穴、肓门穴,阳纲穴3穴不可深刺,以防内脏受损;孕妇禁针合谷穴,以免引起流产;下腰穴一般不针;内庭穴则因位于趾间赤白肉际处,故只针不灸。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曲池穴、手三里穴、下廉穴、合谷穴、三间穴、二白穴、下极俞穴、下腰穴、尾穷骨穴、长强穴、阳纲穴、肓门穴、小肠俞穴、阑尾穴、下巨虚穴、解溪穴、冲阳穴、内庭穴。
清胃肠热穴除具有清胃降逆、通腑泄热作用外,因所属经脉及位置的不同,还多兼具利窍、安神、利尿、活络、调冲等作用,所以在功能及主治方面又各具特点。
如下巨虚穴、内庭穴、冲阳穴、解溪穴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均具舒筋活络、镇惊安神之功,可治疗身痛、足背肿痛、足痿及癫狂、痫证、惊悸等病症。
而目,内庭穴的清热利窍作用较强,对于内火上冲所致的目痛、耳鸣、鼻衄、齿痛等症具有较好疗效。
曲池穴、手三里穴、下廉穴、三间穴、合谷穴等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除具有清胃肠实热作用外,还有较强的清热解毒、理气通络效能,可用于治疗丹毒、疖肿、疔疮、湿疹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