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含义: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二种含义:由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本身最终决定,并又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应该或必须投入到各类产品生产上去的劳动量两者的辩证联系:第一种含义涉及价值决定,第二种含义涉及价值实现。
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新生产的产品仅够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扩大再生产大于原有规模的生产,新生产的产品除了用以补偿已经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以外,还有剩余部分,可以追加到生产中去,借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
利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根本来源是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生产力P2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是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
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将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题,它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支配作用。
只有通过人对自身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各种生产的要素才能结合起来形成能动的生产过程,制造出对人类有用的产品。
生产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物的因素。
其中,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承担人的劳动的传导体。
劳动对象则是人们通过劳动资料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是从劳动资料的变革开始的,因此劳动资料成为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除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这两个基本要素外,信息、管理、科学技术等要素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体现在劳动技能的提高和生产资料的创新与改进上,便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P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关系分广义与狭义两个层次。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再生产中的经济关系。
连续不断的社会生产就是再生产,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在这四个环节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有机整体,就是广义的生产关系。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直接生产过程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因此,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即狭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由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上的经济关系构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性质。
使用价值P31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种商品还可兼有多种自然属性,从而具有多种使用价值。
当然,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他人。
人们对商品的使用或消费,也就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最终体现。
,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
价值P32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在商品的交换中,一种商品在与其他多种商品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说明在不同的物里面,有一种等量共同的东西,它们在质上应该是相同的,因而在量上才能够比较。
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把商品不同的使用价值舍去,商品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正是由于一切商品都具有共同的东西——价值,它们才可以互相比较,按照一定的量的比例进行交换。
·资本周转P135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称为资本周转,是资本家资本增值的必要手段。
资本周转速度是描述资本周转的主要参数,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衡量: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呈反比,与单位时间内的周转次数呈正比。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此二者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直接因素。
而在上述二者固定的情况下,生产资本的结构上升为影响资本周转的主要因素。
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会影响资本家进行投资时所需要的预付货币资本量的大小;另一方面它会影响一定数量的资本在一年中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支付手段P54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商品的赊购赊销催生了延期支付,货币用于延期支付时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条件有三:第一,货币的购买力不降低;第二,买者应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第三,确保到期偿还债务。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商品的实际交易在一定时期内突破了货币数量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劳动力P106货币所有者购买到了某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特别是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生产率P42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反应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率可以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由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其高低由诸多因素决定。
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指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但是价值总量不变,而单位使用价值所包含的价值量产生变化。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呈正比,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呈反比。
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从高于其个别价值的社会价值中获利。
工资的本质(书P117结合旧书P100)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
劳动不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则可以称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但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名义工资(书P119)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
在实际生活中,实际工资是用名义工资扣除物价变动因素来加以衡量的。
因此,在物价等各种条件不变的情况之下,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变动是一致的。
但实际中由于受物价水平的影响,两者的变动有可能不一致。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是表示工资绝对数量的概念。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书P21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支配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线,它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生态危机成为当前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它与资本主义生产追求最大剩余价值相矛盾;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有利的自然资源、市场条件和投资市场而竞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控制、掠夺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想要摆脱剥削相矛盾。
一般等价物(书P48 信息来源于网络与课本相符)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现,是因为扩大价值形式缺乏统一的等价物,而不能适应日益增加的交换的需要,于是等价物的职能就逐渐自发地稳定在某一种商品上。
一般等价物是社会公认的等价形态,它可以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
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起着货币的作用。
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生产成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资本价值就是生产成本或生产费用,即c+v,用K表示。
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有着重大的影响。
首先,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其次,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
再次,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地租: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反映着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大土地所有者手中掌握和集中了大量土地,他们一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而是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建立起以土地租赁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农场。
农业资本家雇佣农业工人,采取雇佣劳动剥削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把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及超额利润,以地租形式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地主的土地而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态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它们是由不同的原因和条件所引起的。
级差地租: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不同地块的土地在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有差别,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土地。
它们所提供的单位面积农产品数量是不相等的。
农业资本家租种等级不同的相同面积的土地,所缴纳的地租数量便有等级差别。
因此,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连,形成了地租的级差性。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剥削率(剩余价值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投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即c+v。
经过生产过程,产生剩余价值(m),结果生产出价值为c+m+v的产品。
其中的剩余价值只是可变资本产生的。
把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就可以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m)同可变资本(v)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物化劳动即价值表示法: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v它表示在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
另一种是活劳动即劳动时间表示法:剩余价值率(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该公式表明,在工人一个工作日的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大部分用于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多大部分用来无偿地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量多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个因素是雇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如果资本家雇佣工人总数是一定的,则剩余价值率越高,他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也越多。
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与简单的商品经济相比还具有一些新特征。
第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第二,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第三,法制和信用成为交换关系的基础;第四,经济的开放性;第五,国家调节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的建立是自然生成,即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分配。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和价格变动、市场竞争、风险约束等条件,来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过程。
主要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