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城市设计
■ 城市设计以执行标准+渐进程序的原则组织控制文件,将决策的有效空间 预留在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希望促进新城构建以城市设计控制为核心的 开发控制机制和程序,管理后续的建设。
城市设计控制文件系统
■ 总体——对城市品质的总体描述和设计控制通则 ■ 局部——具体项目控制导则和过程
■总体—执行标准的系统和设计通则
■交通组织和交通方式设计
应用景观和交通合一的水上 交通服务模式
■ 可持续性雨水收集系统
利用渗透铺装、汇水湿地、 自然山谷,收集和排放雨 水,是最直接的生态城市 建设标准
■ 新城城市特征系统和城市识别性的构成
多中心结构 —以多个与自
然水体构成功能和景观对话的 核心服务地区,构成新城开放 并具生长性的城市结构
城 市 设 计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
中心区及中部地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新城 2003-2004 原貌 2000-2001
城市设计控制在一个新城的实践
城市设计引导和控制新城建设的全过程
2002.6
东莞理工学院 设计控制
中心区城市设计投标 2001.8-11
产业园管委会 组建,总体规 划方案
路径景观系统
■当代中国优秀建筑文化的示范 和孵化场所
集聚的新城公共建筑空间群 (30位建筑师,80万平方米) 带来功能以外的文化附加值。
■当代中国优秀建筑文化的示范 和孵化场所
集聚的新城公共建筑空间群 (30位建筑师,80万平方米) 带来功能以外的文化附加值。
控制城市的秩序--形成有限定的建筑设计条件
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方面5——具体控制过程
设计导则与设计条件的产生方式与实施方式
设计导则与设计条件的 产生方式与实施方式
■ 开放的城市设计工作模式 :
控制和形成城市的秩序 无边界的合作---共识
■ 表现 :
与建筑师的合作 与景观设计师的合作 与工程师的合作 同时都有决策者的参与
2. 整体技术控制体系和技术要点
■ 设计城市系统的各个要素 ■ 应用和检验各种设计原则和标准 ■ 开发新的工作方法 ■ 将技术标准实时转化为环境品质
控制总用地: 约70KM2 规划总用地: 56.80KM2 湖体:7.6KM2
中中心心区区 中中部部地地区区
中心区及中部地区 城市设计范围
总用地:15.93KM2
湖 体:1.53KM2
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方面4——有效控制载体
城市设计及时跟踪和固化公共系统及其品质
■ 公共品质
用最好的资源 表现最大的公共性 形成最普遍而兼容 的控制力
■ 公共系统:
城市生态安全空间系统 城市公共功能空间系统 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建设管理系统
迅速建成的滨湖路 长43公里, 固化岸线资源, 引导滨湖开发。 设计与实施周期: 约6个月
设计从整体的景观安全格局 出发,形成丘陵、大尺度生 态绿地和山地建筑群的景观 组织原则,并依托城市意向 系统,强化生态城市的整体 景观表现力。
自城然市景认观知结系构统 边界缘面景景观观特特征征
■ 景观作为新城的基础设施来 设计和管理
新城景观特征的自然化、生态 化,有助于弱化道路尺度和培育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活方式。 优质的景观系统是生态城市的重 要基础设施,应加以持续地管理 和维护。
开发松山湖,由国际制造业基地向国际制造业名城迈进 开发松山湖,以新空间发展新产业,促进全市的可持续发展 开发松山湖,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
■ 政府的城市建设方针:
低成本经营城市
高起点经营松山湖
经营城市、经营产业、经营智力、经营文化
■“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大广州、“大”东莞和大深圳构成 “三位一体”的区域城市发展带
环境外表特征和实质内涵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结合: 城市形态和结构的调整
■ 总体规划2001.8 ■ 总体规划2002.6
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结合: 城市形态和结构的调整
■ 总体规划2001.8 ■ 总体规划2002.6
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方面3——决策过程设计
设计师和政治家的互动:社会、经济意义和目标的共识
山地城市特征 —道路系统、
建筑环境、人文活动与自然的 结合以及对丘陵地貌特征的尊 重和强化
山地簇群建筑 —与山林尺度
和谐的建筑环境
松山湖新城大道
与地方文脉和历史纪念物结合设计
■ 滨水地区的开发和品质控制
必须精心控制和设计的公共秩序 公共开放性与连续性的滨水体验
■ 景观作为新城的基础设施 来设计和管理
城城市市设设计计的的开开放放式式工工作作模式模式
城市设计的实效观念
适应需求,主动、适时跟进的技术服务策略,与管理之间建立连续的供给关系
与建筑师、工程师、景观设计师切实互动的合作模式,使设计条件直接转化为实施手段
城市设计在新城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全过程的实验 2. 整体技术控制体系和技术要点 3. 城市设计控制的文件成果 4. 城市设计实施大事记
■“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莞城、同沙生态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 构成“三位一体”的东莞主城市发展轴
莞城强调核心性,松山湖的开发更应强调外向性和吸引力
城 中 园——以一个整体而持续的城市场所支持灵活而变换
的产业功能需求
示范性新城——以先进的城市文化和高品质城市环境形成地区
性的新产业、新生活基地
设计城市之“相 ”
山地城市特征
相
以湖体和集水山谷、湿
地为骨架的城市中的自
然生态系统
不可建设并需维持自然特征的湖体和山谷地区
山地道路设计原则
山地簇群建筑设计原则
城市核城心市功出能行网方络式分分析析图图
城市设计的技术要点
总体城市特征设计——科技与山水一色
■ 新城大公园系统的设计 ■ 交通组织和交通方式的设计 ■ 可持续性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 ■ 新城城市特征系统和城市识别性的构成 ■ 滨水地区的开发和品质控制 ■ 景观作为新城的基础设施来设计和管理 ■ 当代中国优秀建筑文化的示范和孵化场所 ■ 设计和支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城市环境
松山湖新城已经完成了近150公里的主干道 路和市政管线网络的建设工作。与现状地貌 特征相生相合的山地道路形态,确立了新城 轻松舒缓、亲近自然的环境心理尺度。 雨水收集湿地构成可持续的新城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
管理办公区、商务办公区、松山湖酒店、 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生产力促进中心、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等近66万平方米 建筑项目已接近完工,其中东莞理工学院 新校区已迎来了第二届新生。
■ 政府: ■ 城市设计:
明确的建设目标, 高效的组织机构, 政策与策略准备, 土地资源准备, 开放与精明的决策过程 (城市设计参与者的共识,实施的时间周期与远见)
■ 政府: ■ 城市设计:
对技术目标的确定 对技术标准的选择 对控制程序的建设 (跟踪服务方式) 对控制实施的参与和组织 (开放式的工作模式、实时的设计管理服务)
3. 城市设计控制的文件成果
执行标准+渐进程序的原则 城市设计控制文件系统
控制文件的组织原则 执行标准+渐进程序的原则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 中心区和中部地区城市设计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 中心区和中部地区城市设计
说明书 总图图则 分图图则
过程跟踪 技术服务文件集 2001-2005
■ 图册和文本只能代表松山湖城市设计动态过程的某个阶段, 对整个城市设计过程的记录、评价和及时修正才是城市设计 的全部成果。
主干道 施工
2002.4 新城奠基 2002.1
2001.6-8
2000-2001
产业园创立
2002.10
文化营 设计控制
湖滨路 设计
2003.6
总体规划 成果
2003.9
建筑控制 暂行规定
2005.1 北部科技园 城市设计
居住区 设计控制
2005.3
2003.2
总部基地 设计控制
2003.3
2002-2003
■ 城市功能:地区产业发展支持中心 ■ 功能构成:产业创新和服务业、东莞科技中心和东莞的新城
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方面2——城市主题与技术标准
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形态和结构的调整
总体规划最终成果 共同技术标准和主题
城市设计概念分析
总体规划早期方案
■ 城市主题:生态新城
■ 技术标准:生态的建设标准
截至2005, 城市设计实践范围
城城市市设设计计的的连连续续跟跟踪踪服务服务
城市设计的过程思想
从设计目标到设计品质,到设计程序,是对全过程、连续不断修正的设计
和咨询过程,并不终止于静态的图纸和文件。
城城市市设设计计的的有有效效控控制制手段
城市设计的有效性目标
公共系统和品质标准被主动地设计和控制
实践过程和工作模式被主动地设计和控制
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生态环境平面空间尺度和建筑环境的设计和控制 城市的多极生长和均衡发展的控制
城城市市大功公能园结系构统分析图
设计城市之“度 ”
城市空间密度分布
度
公共开放性的滨湖空间
视觉开放的湖区空间
建筑环境尺度与山林环境尺度的关系 整体环境的生态和景观安全格局
城市公共城活市动高密度集环度境分分析析图图
新城初建阶段
2002.5
湖滨南路 设计
2003.7
2004.4 滨湖地区 设计控制
2004 -2005 ---
新城成长阶段
总体城市设计成果 2003.12
松木山水库
产业新城
整体控制框架完成 中心区建筑群设计控制
开放式工作模式确立
研发产业 带控规
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