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及竞赛试卷
1、想一想,算一算。
(1)1+3+5+7+9+11+13+15+17+19=()。
(2)7+8+9+11+12+13=()。
2、由3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3、比79少50的数是(),()比36多20,28比()少10。
4、最小三位数比最大的两位数大()。
5、“○”是圆形,“□”是()形,2分的硬币是()形的,黑板通常是()的,三根一样长的木棒可以围成()形。
6、我吃饭大约用了10(),我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是10()。
7、今年爸比妈大2岁,3年后妈比爸少()。
8、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相加,和是12的两位数有()个。
9、福娃贝贝和晶晶参加50米的赛跑。
贝贝用12秒,晶晶用11秒。
()跑得快,快()秒。
10、9个小朋友做来回运球游戏,第一个小朋友从东边运到西边,第二个小朋友接着从西边运回东边,第三个小朋友又接下去……最后球是在()边,如果再加3个小朋友接着做这个游戏,最后球在()边。
11、按规律填数。
(1)36912()()。
(2)12108()4()。
(3)2112102()()8。
12、★+20-20=35,这道数学题中的★=()。
13、用3、5、8能组成()个两位数,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4、妈妈拿一张50元的钱,买了一本25元的字典和一本15元的百科知识,应找回()元。
15、一包果糖,吃了38粒,还有20粒。
这包果糖原来有()粒。
16、14个小朋友在玩捉迷藏游戏,已经捉住了4个小朋友,还藏着()个小朋友。
17、三人跳绳,小红比小英多跳4下,小军比小英多跳2下,小红比小军多跳()下。
18、8名女同学站成一排,每隔2名女同学插进3名男同学,共插进()名男同学。
19、明明今年12岁,园园10岁,()年后,明明和园园的年龄一共有32岁。
20、小朋友排队看电影,从排头数起,小华是第18个,从排尾数起,小华是第30个。
这队共有()人。
一年级数学竞赛试卷
一、填空。
1.一只鸭2条腿,8只鸭()条腿。
2.小红前面5人,后面7人,一共有()人。
3.□比○多2个,□□□□□□,○有()个。
4.有4个小朋友相见,每2人握一次手,共握()次手。
5.一根小棒,锯4段,每次用了2分钟,一共用了()分钟。
6.找规律填数:1、2、4、8、()。
7.小红有20个皮球,小明拿两个给小红后,两人皮球个数一样多,
小明原来有()个。
8.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和是()。
9.如果△+○=9,○-△=3,那知△=(),○=()。
10.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从12向左边数两大格是()时。
11.一本书,小明从第17页看到第25页,他看了()页。
12.按规律画图:○△□○△□……第10个是()图形。
二、应用题。
1.妈妈买回一些糖果,小芳吃了一半,还剩下4块,妈妈买回了()块。
2.树上一共有8只小鸟,第一次飞走了1只,第二次又飞走了2只,一共飞走了()只。
3.三年前,姐姐比我大8岁,两后后,我比姐姐小()岁。
4.小小第一天做了20道数学题,第二天比前一天多做7道题,两天共做()道题。
5.小奇第一天写10个大字,第二天,第三天写的字数与第一天同样多,小奇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写了()个。
6.光明幼儿园有大、中、小三个班,根据下面三句话,回
答:
()班人数最大,()班人数最少。
①中班比小班少;②中班比大班少;③大班比小班多。
一年级趣味数学竞赛题
1、☆☆☆☆☆☆☆☆
第一行给第二行()个,他们就同样多。
2.先找规律涂一涂。
再数一数有()个,有()个
3.小明和小红有同样多的苹果,小明吃了2个,小红吃了3个,()剩下的多。
4.小朋友放学排队,丁丁前面有3人,后面有5人,这一队有___人
一年级数学竞赛试卷
1、按规律填数。
(1)1、4、9、16、()、36、()。
(2)1、6、16、31、()、()。
(3)5、6、8、11、()、()。
2、想一想,算一算。
(1)1+3+5+7+9+11+13+15+17+19=()
(2)7+8+9+11+12+13=()
4、18个小朋友玩捉迷藏,已经捉住了5个小朋友,还藏着()个小朋友。
5、小朋友排队看电影,从排头数起,小华是第18个,从排尾数起,小兰是第28个。
已知小华的前三个是小兰。
这队共有()人。
一年级数学竞赛试卷
6、写着1~11各数的卡片,按顺序叠放在一起,正中间的一张是()。
7、妈妈买来一些桔子,桔子的个数比15大,比20少,我猜妈妈买来()个桔子。
二、画一画。
1、○○○○○○○○○○○○○○○
2、△□○○△□○○△○△□○○
3、○○○○○○○拿走()个△,○比△多2个。
五、应用题。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
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小丽和小军每人有17块糖,小丽给小军8块后,小丽比小军少几块糖?
口答:小丽比小军少()块糖。
2、树上结了16个桃,6只小猴先摘了7个,又摘了6个,树上的桃少了多少?
口答:树上的桃少了()个。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