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要药总结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75)麻黄——喘家圣药,本品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可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凡肺气壅遏而致肺失宣降之咳喘证,无论寒、热、痰、饮,有无表证皆可配伍应用,为宣肺平喘之良药。
桔梗——舟楫之剂,本品辛散苦泄,性平和,善上行,专走肺经,为肺经气分之要药。
善开宣肺气、化痰宽胸而治咳嗽痰多,无论外感内伤、属寒属热均可应用。
此外,取其开宣肺气之壅滞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
取其性主上行,载药上行之功,在清泄肺热的方药中,加入桔梗,以引药上行。
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品辛甘大热,为纯阳燥烈之品,有毒力猛,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作用,为回阳救逆第一药,主治亡阳证。
茯苓——痰饮要药,茯苓善健脾而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故可治疗痰饮之目眩心悸及饮停于胃而呕吐者。
牛膝——下行、通补,本品苦甘酸平,入肝、肾经。
性善下行,功善活血通经,常治妇科经产诸疾及跌打伤痛。
制用则善补肝肾强筋骨,为治肾虚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无力之常品。
能引火(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每治气火上逆之吐血、衄血、头痛眩晕,或阴虚火旺之喉痹、齿痛、口疮。
此外,本品还“能引诸药下行”。
故临床用药欲其下行者,常用本品作引经药。
能利尿通淋,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肉桂——引火归源,本品辛甘热,归肾、脾、心经。
善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并能引火归源,为治命们火衰及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
麝香——开窍要药,本品辛温气极香,主入心经,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之效,最宜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要药。
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本品辛甘微苦,芳香性平。
主归肝经。
善能散肝气之郁,性平而无寒热之偏,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
凡肝郁气滞之证,无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
又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肝为藏血之脏,气为血之帅,肝气调和则血行通畅,故本品又为调经止痛之主药。
凡肝气郁滞之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以及胎产诸病,均持为要药。
故李时珍称之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艾叶——虚寒性科病证,本品苦燥辛散,芳香温热,入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之功。
善治虚寒性出血证,尤宜于崩漏、胎漏下血。
又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有温经散寒止痛作用。
用治脾胃虚寒之腹痛及妇女宫寒腹痛、经行腹痛。
且有散寒调经止痛,止血安胎作用。
对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所致月经不调、痛经、宫冷不孕及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可配阿胶,用胶艾汤为基本方化裁治疗。
药物之最清热解毒之最———银花芳香化湿之最———藿香利水渗湿之最———茯苓芳香开窍之最———麝香重镇安神之最———朱砂清热之最———石膏泻火之最———黄连降气之最———沉香止痛之最———元胡止血之最———三七补阳之最———鹿茸补阴之最———女贞子生津之最———石斛温痰之最———半夏平肝之最———羚羊角辛凉之最———薄荷攻下之最———大黄凉血之最———犀角理气之最———枳实舒肝之最———郁金活血之最———丹参补气之最———人参补血之最———当归补脾之最———山药消食之最———神曲清痰之最———贝母退黄之最———茵陈祛风之最———独活安神之最———枣仁温里之最———附子止咳之最———杏仁特殊供销和适应症的特效药:麻黄:喘家圣药;生姜:呕家圣药;川芎:一切头痛杜仲:一切腰痛;茯苓:一切水肿;防风:祛风——风证佩兰:脾瘅;大黄:便秘;桂枝:风寒表虚、表实证附子:回阳救逆——亡阳证;人参:大补元气——气虚欲脱证肉桂:引火归源——真寒假热证(上热下寒)细辛、麻黄、附子:温阳散寒——阳虚外感玉竹、白薇:阴虚外感;藁本:颠顶头痛葛根:项背强痛、湿热泄泻、脾虚泄泻夏枯草:目珠夜痛;萆薢:膏淋;乌梅:蛔厥蒲公英:乳痈;土茯苓:梅毒;巴豆:冷积便秘威灵仙:消骨鲠——诸骨鲠咽;木瓜:吐泻转筋苍术:夜盲;麦芽:回乳茵陈:退黄——黄疸薤白:通阳散结——胸痹;大黄、虎杖、地榆:水火烫伤。
特殊配伍:1 回阳救逆:附子、干姜——亡阳证2 发汗解表:麻黄、桂枝——风寒表实证3 调和营卫:桂枝、白芍——风寒表虚证4 温阳发表:麻黄、细辛、附子——阳虚外感5 温肺化饮:细辛、干姜、五味子——寒饮伏肺6 和解少阳:黄芩、柴胡——少阳寒热往来7 泻火坚阴:黄柏、知母——阴虚火旺8 燥湿止痢:黄连、木香——湿热泻痢9 泻肝和胃:黄连、吴茱萸——肝火犯胃、肝胃不和10 燥湿化痰:半夏、陈皮——湿痰11 温阳止泻: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12 宽胸通阳:瓜蒌、薤白13 化湿豁痰、清心开窍:石菖蒲、郁金——痰火、湿热蒙窍14 降逆肺胃:代赭石、旋复花15 益气回阳:人参、附子——气脱亡阳16 补气升阳:黄芪、柴胡、升麻——中气下陷17 缓急止痛:白芍、甘草——拘挛疼痛特殊部位用药五倍子——虫瘿桑螵蛸——卵鞘海螵蛸——乌贼内壳五灵脂——粪便海金沙——孢子鹤草芽——冬芽蒲黄——花粉辛夷——花蕾(丁香)地骨皮——枸杞的根皮熊胆——干燥胆汁桑寄生——带叶茎枝茯苓、猪苓——菌核(雷丸)穿山甲——鳞片附子——子根薤白、百合、贝母——鳞茎竹茹——茎的中间层琥珀——化石样物质乳香、没药、血竭——树脂龙骨——化石麝香——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牛黄——胆结石禹白附、黄药子——块茎鹿茸——雄鹿的幼角石决明、牡蛎——贝壳紫河车——胎盘天花粉——栝蒌的块根瓜蒌——栝蒌的果实经典要药整理:辛夷:鼻渊要药白芷:阳明经头痛要药羌活:上半身疼痛要药石膏: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黄连:治湿热泻痢要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连翘:疮家圣药金银花:治一切痈肿疔疮阳证的要药大黄:积滞便秘之要药独活:尤以下部痹痛为宜秦艽:尤适于热痹木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急之要药桑寄生:对肝肾不足之痹痛尤为适宜白花蛇:透骨搜风,治较重风病要药威灵仙:治骨鲠苍术:治湿胜中焦,燥湿健脾要药藿香:芳化湿浊要药茯苓:利水渗湿要药金钱草:为治疗沁尿系结石要药茵陈草:治湿热黄疸要药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肉桂:命门火衰之要药吴茱萸:治肝寒气滞渚痛之要药橘皮:治痰要药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要药山楂: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槟榔:对猪肉绦虫疗效佳地榆:治烫伤之要药,下焦血热白及:收敛止血要药三七:伤科要药川芎: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治头痛要药胡索: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丹参:妇科要药益母草:妇科经产要药半夏: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止呕要药羚羊角: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黄芪:补气要药白术:治痰饮水肿良药,补气健脾要药鹿茸: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要药山茱萸:补益肝肾之要药当归:补血要药,妇科要药,外科常用药熟地黄:补血要药,滋阴主药鳖甲:阴虚发热的要药中药要药总结(以功效章节为序)1. 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
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 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 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
风药之润剂。
8. 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 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 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 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 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 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 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 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 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 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 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 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 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 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 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 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 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 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29. 连翘:为“疮家圣药”。
30. 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 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 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 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 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 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 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
(桔梗科)38. 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 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41. 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 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
为解毒良药。
43. 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44. 牡丹皮: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45. 青蒿:善除疟疾寒热,治疟疾之良药。
46. 地骨皮:除有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
47. 银柴胡:为退虚热疗骨蒸之常用药。
48. 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尤宜于实热便秘。
淤血证常用药。
49. 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50. 威灵仙:为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51. 番泻叶:用语习惯性便秘和老年便秘。
52. 独活:为风湿痹痛主药。
无问新久,均可应用。
53. 威灵仙:为风湿痹痛之要药。
性猛善走,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
54. 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55. 川乌: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
尤宜于寒邪偏盛者。
56. 蕲蛇:透骨搜风,祛内外风邪,为截风要药。
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顽痹。
亦为抽搐痉挛之常用药,风毒之邪壅于肌表常用之品。
乌梢蛇功同此而力不及,然无毒。
57. 木瓜: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
(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58. 松节:尤善治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祛筋骨间风湿。
59. 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常用药。
(胡椒科)60. 昆明山海棠: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
61. 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疗多种疼痛之良药。
62. 秦艽:风药中之润剂。
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热痹尤宜。
亦为治虚热之要药。
63. 防己:对风湿痹证,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
64. 桑枝:痹证无问寒热新久皆可,尤宜于风湿热痹。
善走上肢。
65. 海桐皮: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
66. 雷公藤:治风湿顽痹之要药。
皮有大毒。
(卫茅科)67. 五加皮:强壮性祛风湿药。
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