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师表》学案

《出师表》学案

《出师表》检测题
一、文学常识
1.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大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家喻户晓。

他撰写的《出师表》质朴诚挚,志尽文畅,陆游称赞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2.“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

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

《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

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本文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二、理解性背默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2.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的心态句子是:“,。


3. 诸葛亮给刘禅关于用人的建议最重要的一条是:“,。


4.《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艰难时期承当重任的句子是:“,。


5.《出师表》中开篇就说明蜀国开国不顺的政治形势的一句是:“”
6.《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国内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7.《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如果能跟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商量宫中大小事情,然后实施,可以达到的效果是:“,。


8. 《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毫不懈怠,奋不顾身的原因是:“,。


9. 诸葛亮认为,刘禅若能与向宠商讨军队中的事情,就会有“,。

”的稳定局面。

10. 诸葛亮希望刘禅能自行谋划,“,。

”深切追念先主临终留下的教诲。

三、词句翻译
(一)重点实词翻译
1. 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__________ 今义: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秋季
(2)诚宜开张
..圣听古义:__________ 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3)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________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________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5)由是感激
..古义:________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2. 词类活用
①此皆良实
..良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攘除奸凶
..奸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中道崩殂
..崩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恢弘
..志士之气恢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陟.罚臧否
..陟:________ 臧否:______________
(6)必能裨补阙
...漏裨补:_________ 阙:____________
(7)性行淑均
..淑:_______ 均:_____________
(8)躬.耕于南阳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不求闻达
..于诸侯闻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猥.自枉屈
..猥:______________ 枉屈:____________
(11)夙夜
..忧叹夙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恐托付不效
..不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当奖.率三军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庶.竭驽钝
..庶:_____________ 驽钝:____________
(15)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以咨诹.善道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四、理解赏析
1. 作者为何要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说起?
2. 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3. 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诸葛亮“忠陛下”的具体表现。

5. 文章结尾“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句中,蕴含着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6. 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
7. 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