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黄金期货交易风险分析与控制0引言黄金期货是一种投资工具,具有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
由于期货是杠杆效应,只需要缴纳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买空卖空,因此个人投资者亦可参与。
但是在黄金期货投资时,个人客户会面临保证金余额不足而被强行平仓的风险,那么客户损失的可能是账户内的所有资金。
由于黄金期货市场价格变动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而金价常常在晚间的香港市场大幅波动,因此期货交易所金价难免出现跳空的价格走势,投资人持仓的交易风险有所增加。
如何完善香港黄金期货交易,与国际黄金期货市场接轨是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香港期货市场己初步建立风险控制体系,但仍很不成熟。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期货市场风险控制的研究还很不够,相关理论进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而且对现实的意义比较重大。
因此,将香港黄金期货交易市场风险作为研究的主题,通过研究,剖析香港黄金期货市场风险现状,找出解决方法,对风险进行度量,从制度层面对香港黄金期货市场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
1 黄金期货、黄金期货市场风险分类与风险管理1.1黄金期货1.1.1 黄金期货市场的发展进程在世界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过程中,国际黄金市场的衍生工具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但黄金市场衍生工具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特性。
在其它金融市场上,最先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是远期合约,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期货、期权与互换等其它金融衍生工具。
而黄金市场的金融衍生工具最先产生出来的不是黄金远期合约,而是1975年由美国香港商品交易所开发出来的黄金期货合约。
黄金期货交易的产生对世界黄金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它的价格导向功能对世界黄金生产者、经营者、经纪商、商业银行和投资者起到了其它交易方式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
据统计,当今世界黄金交易额的95%以上是以回避风险和投机为目的的金融性黄金交易。
而这95%以上的金融性黄金交易绝大部分又是在黄金期货市场当中完成的。
20世纪80年代初,在黄金期货交易的基础上产生了黄金远期合同交易(也有人称之为套期预售)。
在黄金远期合同交易的基础上,又产生了黄金期权交易和黄金互换交易。
因此说,黄金期货交易在黄金衍生品交易中,是一种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交易模式,所以为广大黄金生产商、加工商、个人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所青睐[1]。
进而完整意义上的黄金市场迅速发展起来,香港、芝加哥、香港等先后成为重要的国际黄金市场。
连同伦敦、苏黎世黄金市场一起组成了国际黄金市场的统一整体,世界各国可以24小时连续进行交易。
1.1.2 黄金期货交易的涵义与类型黄金期货交易是一种集中交易标准化远期合约的交易形式,即交易双方在期货交易所通过买卖期货合约并根据合约规定的条款,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的商品的交易行为。
期货交易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是通过买卖期货合约来回避现货价格风险。
交易遵从“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买入期货称“买空”或称“多头”,亦即多头交易,卖出期货称“卖空”或“空头”,亦即空头交易。
期货交易的买卖又称在期货市场上建立交易部位,买空称作建立多头部位,卖空称作建立空头部位。
开始买入或卖出期货合约的交易行为称为“开仓”或“建立交易部位”,交易者手中持有合约称为“持仓”,交易者了结手中的合约进行反向交易的行为称“平仓”或“对冲”。
如果到了交割月份,交易者手中的合约仍未对冲,那么,持空头合约者就要备好实货准备提出交割,持多头合约者就要备好资金准备接受实物。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合约都在到期前以对冲方式了结,只有极少数要进行实物交割。
黄金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与其它商品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一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套期保值交易;二是投机交易。
套期保值交易就是指在期货市场买进(或卖出)与现货数量相当、交易方向相反的商品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或买进)同等数量的期货合约而补偿因现货市场价格波动所造成的实际价格风险的交易。
投机交易是指在期货市场上利用价格变动,通过低买高卖或高卖低买的买空卖空行为,来赚取价格差额,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2]。
1.2 黄金期货市场风险分类目前,学术界对风险的分类多种多样,经常相互交叉。
一般是按风险成因、风险来源的不同来划分的,也有根据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个体风险和信用风险等。
黄金期货市场风险同一般期货市场风险相似,具体分析如下:从市场本身来看,期货市场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
应当清楚地看到,期货市场本身的风险,如价格波动风险、盈亏风险等等,都是与生俱来和无法控制的,没有这些风险也就没有期货。
风险与收益是一对孪生兄弟,在期货市场上,肯定是一部分人得利、另一部分受损,这是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本质区别。
在股市上,在一定时期,可能出现人人获利的情况。
但是,期货市场从成立伊始,就必然是有人赚,有人赔的,它是一种“零和”游戏。
[3]一般说来,这种风险是无法避免的,监控也没有意义。
可控风险是指与人以及人的活动有关的风险,是由于期货市场各运行环节及管理上出现问题而造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基本上是人为的,而且超过了社会承受的限度,防止这种风险是监管者的主要任务。
期货投资风险从性质上说,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指由于全局性时间引起的投资收益减少的可能性,它影响整个期货市场价格的动,对全体市场参与者的总收益产生全局的影响,投资者一般很难回避。
非系风险是指由于非全局性的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减少的可能性,它影响个别期货种的收益,投资者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投资策略来弱化它们的影响。
1.2.1系统风险系统性风险又称市场风险,它是与整个市场的变化相关联的风险,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变化而对期货市场上所有上市品种都带来收益或损失的可能性。
系统性风险的特征是:第一,它是由共同因素引起的,如该类商品总供求关系的变化,利息率、现行汇率、通货膨胀率的改变,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能源危机,经济周期循环等;政治方面的政权更迭、战争冲突等;社会方面的体制变革、所有者改造等,都属于对投资者收益产生普遍影响的共同性因素。
第二,它对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都有影响,只不过不同期货品种对其敏感度反应不同。
第三,它无法通过投资分散化来加以消除。
由于系统性风险是单个会员或交易者个人所不能控制的,是经济、社会、政治大系统范围内的一些因素所带来的,它对市场在整体上产生影响。
因此无论投资者如何分散投资资金都无济于事。
第四,它与期货投资收益正相关。
投资者承担较高的系统性风险,可以获得与之相应的较高收益。
下面简单介绍期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一是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由于利率变动所带来的投资风险。
它主要表现在:由于利率的变动引起投资成本的变化、由于利率的变动直接诱发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的变化等;二是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风险。
通涨风险是一定时期内物价总水平的变化导致名义收益潜在损失的风险;而通货紧缩则是一定时期内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低迷而导致消费疲软所产生的风险,表现在期货市场上是价格持续下降、交易量不断萎缩;三是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金融资产和负债在随时变现时的风险。
它包括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资本流动性风险。
前者与特定市场或商品有关,由于市场原因,使得持有期货合约某部位者无法以理想的价格迅速结清;后者是指投资者缺乏足够的保证金,无法履行义务;四是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包括国内和国际两类风险,政策变化、政局动荡、突发事件等均给市场带来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停盘;五是心理风险。
心理风险是指投资者的心理承受力所引起的潜在风险;六是人才风险。
人才风险是指参加期货交易的个人或集体由于调变动等因素导致的业务中断所造成的风险;七是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由于合约内容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交易而造成的不确定性。
有些合约的推出没有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甚至有些交易所的存在和运行不符合国家行业管理和法律法规[4]。
1.2.2 非系统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又称非市场风险,也称可分散风险。
它是与整个期货市场波动无关的风险,由于某种因素的变化而对期货市场某一品种带来收益损失的可能性。
非系统风险的特征是:第一,它是由特殊因素引起的,如消费者偏好变化、某品种的供求短期发生变化等。
第二,它只对某一品种或某一类品种产生影响,而不对整个市场产生影响,如香港对森林的限伐,可能对胶合板期货的价格产生影响,而金属和其他农产品期货品种却不受其影响。
第三,它可以通过投资分散化来加以消除[5]。
这里我简单罗列下期货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一是价格风险。
价格风险是指因为期货的价格发生变化,从而为期货交易商带来损失的一种风险,也称市场风险。
具体包括:价位风险、波幅风险、时间敏感度风险、利率敏感度风险、基差或相关度风险等,是多种因素风险的组合。
价格风险是期货交易中最为普遍、最为经常的风险,它存在于每一种期货产品中。
这是因为每一种期货产品的交易,都是以对这种产品价格的变化的预测为基础的,当实际价格的变化方向或幅度与交易商的预测出现背离时,就会造成相应的损失。
期货市场上价格波动很大,套期保值者通过对冲实现价格保险,他们承担的风险微乎其微。
相反,风险投资者在杠杆原理的惟用下,通过套利投机赚取价差收益。
如果行情对投机者不利,他便亏蚀;当价格剧烈波动、远远背离其预测时,他所承受的风险高到足可令人血本无归,这便是期货交易的价格风险。
二是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在交易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主要包括:事务风险,即期货从业人员在事务处理过程中,由于处理程序不完善、工作失误而导致收益或信誉受损的风险;内部风险,即期货从业人员的违规违法活动造成的风险;凝聚力风险,即由于人员尤其是骨干流失所造成的期货经营管理的不确定性,通常表现为人心涣散或是人员的超正常流动;技术风险,主要指计算机或通讯系统等技术设备出现问题而产生的风险。
三是信用风险。
期货交易的信用风险是指期货合约的双方出现违约所引起的风险。
期货交易的信用风险与银行借贷等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有很大区别。
在贷款业务中,只要借方出现财务危机,如破产或无力清偿时,贷方就会出现损失,而期货信用风险产生损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交易双方因财务危机出现违约,第二,在期货合约剩余期限内,违约方的合约价值为负,或者非违约方的合约价值为正,即合约处于盈利部位。
只有这样,违约方不履行合约才会给对方造成损失。
四是结算风险。
如果不愿或无力履约的仅是个别投机商,则经纪商所承担的信用风险是个别的、有限的,经纪商的资金实力亦足以承受这一损失,从而不影响期货交易的正常进行。
但是,一旦相当多的交易者无力履约,这时信用风险便成了普遍现象,经纪商便可能出现“资不抵债”,进而发生连锁反应,期货合约的清算十分不畅通,期货市场亦难于顺利运作,这时便发生了结算风险。
结算风险日趋严重时,期货市场也陷入重重危机,最坏的结局是期货交易再也无法进行,期货交易所关门倒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