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骥,字尚德,郯城人。
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
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
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筐,骥奏止之。
寻坐.事免。
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
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
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
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
明旦,狼死于其所。
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
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
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
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
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
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
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
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
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
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
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
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
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
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
莅郡六年卒,年七十。
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中举B.寻坐.事免坐:因为C.奉敕以行.行:施行D.道不拾遗.遗:遗失,丢失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②骥上章自辨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
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
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
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
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
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译文:(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译文: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
日日长,易数器。
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
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
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
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乃易其敝.衣。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鱼即出首,因斫杀之。
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
”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
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
得叶限,令履之而信。
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
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
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
王乃葬鱼骨于海岸。
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
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注释:①赪:红色。
②郁栖:粪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乃易其敝.衣敝:破旧B.女觉遽.反遽:急忙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陈述事实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6.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因.泣下霑矜,与武诀去B. 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斧斤以.时入山林D. 一夕,为.海潮所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7.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A.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
”母亦疑之B.膳其肉,味倍常鱼常令樵险汲深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D.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8.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B. 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 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 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9. 把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参考答案一1. A【解析】B项,因犯……罪(错误);C项,出行;D项,遗失的东西。
2. B【解析】A句②表明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C句②是宣宗的行为;D句①是李骥对盗贼采取的防范措施。
3. B【解析】此事应为李骥担任河南知府职务时所作。
4.(1)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
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
【解析】译出大意,注意“交荐”、“擢”、“见”三处;“见”在此表被动。
(2)等到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
【解析】译出大意,注意“后期”、“执”、“桎梏”三处;另外,此句是一个意念上的被动句。
【参考译文】李骥,字尚德,山东郯城人,洪武二十六年通过了乡试,进入国学,学习了三年后,担任户科给事中。
当时集市盘查行商,把行李箱都翻倒一空,李骥上奏阻止了这个做法。
不久,李骥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建文年间,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
他招来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由此回归农业的人有数千人。
李骥因为母丧而离职,许多百姓一个接一个多次奏请挽留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
永乐初年,(李骥)守母丧期满,改任东安知县。
对民众不利的事情,他就向朝廷禀明免去。
有一个寡妇因儿子被咬死而向李骥告状。
李骥向城隍神祷告,深深自责。
第二天早上,咬死孩子的狼死在它的狼窝里。
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
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
后来因事被牵累,被贬到保安做劳役。
洪熙年间,朝廷颁布诏书寻求贤才,李骥被推荐做了御史。
他上奏有关治国利民的十件事情,仁宗赞许并予以采纳。
宣德五年,李骥巡视仓场。
军士高祥盗取仓里的粟米,李骥拘捕了他,并加以审问。
高祥父亲的小妾说,高祥与张贵等人一起偷盗,李骥接受张贵等人的贿赂,所以只把高祥问罪。
刑部侍郎施礼于是判处李骥死刑。
李骥给宣宗上奏章自我辩解。
宣宗说:“御史既然擒获了盗贼,怎么肯接受贿赂呢?”命令施礼和都察院重新审讯,李骥果然是冤枉的。
宣宗于是严厉地斥责了施礼,并恢复了李骥的官职。
这年十一月,朝廷选择大臣二十五人担任郡守,捧着皇帝的敕书上路,李骥做了河南知府。
河南境内盗贼多,李骥特地设立火甲制度,一户被盗,一甲给予赔偿。
在犯盗窃罪的人的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
李骥又编篡了《劝教文》,摇着铃铛巡行各地去传达。
自此之后人们都改变了行为,东西掉在路上都没有谁去捡走。
河南有伊王府,伊王多次请托李骥,李骥并不听从。
伊王府里的宦官和侍卫残害百姓,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
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
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
李骥向朝廷汇报,宣宗发怒,写信责备伊王,将府中承奉、长史、典仪都逮起来交给法官处置。
李骥行为端正严谨,平日家居即使是长桌竹席也要摆放端正。
他到河南六年后去世,寿七十岁。
百姓们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二5. 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发,在文中是“打开、拿出”的意思。
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多义词,关键在于用“语境定意”法的运用。
另一个难点是“具事”,方法是语境推断法,选项与文中语句互相参验。
6. A【解析】A项两个“因”都是副词,“就”的意思。
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但表示承接(顺承)关系。
C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后一个“以”是介词,“按、在”的意思。
D项前一个“为”是介词,“被”;后一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
7. 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
A项后一句不能表现“虐待”;B项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C项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
8. 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洞人们哀怜母女,并没有表示“以示追悔”。
9.(1)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解析】(1)衣,名词作动词,穿;袖,名词作动词,在袖子里藏着;行向池,状语后置。
(2)但,只;不之虑,宾语前置,不虑之。
(3)意,猜测;以,介词,通过;拷掠,拷打;竟,最终。
【参考译文】南方人祖上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
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擅长淘金,吴洞非常宠爱她。
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经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当时曾经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限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
鱼天天生长,换了好几件器物,很快长大后盆里就容不下了,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