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农村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及其防治
农村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及其防治
2606
湖 北 农 业 科学
2010 年
症,血质下降,抑制中心迷走神经,使心动过速。 此外,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各种含氮有机化合
物(胺、酚胺、尿素、氰胺等)的作用下会形成具有化 学稳定性的高度“三致”(致癌、致畸形、致突变)物 质亚硝基胺和亚硝基酚胺 , [5,6] 它 们 会 诱 导 产 生 肠 道、脑、神经系统骨骼、皮肤、甲状腺等肿瘤疾病 。 [7,8] 我国的河南省林县, 山西省阳城县及江苏省泰县、 扬中县等地区的食道(管)癌症高发病率与当地水 源中高硝酸盐含量密切相关。
摘要:地下水一直是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之一,然而由于大量氮素化肥的施用,以及动物粪便、生活污水和
工业废水的不合理处置和利用,导致我国农村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硝酸盐氮污染。
关键词:地下水;硝酸盐氮;修复技术
中 图 分 类 号 :X59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0439-8114(2010)10-2605-04
对于农村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分析其来源主 要有点源、面源和豆类作物污染源 3 种。 2.1 点源污染
主要是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村的发展,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产 生的大量畜禽类粪便污染物未作任何处理就直接 进入土壤和环境中,畜禽粪便含氮量较高,入渗土 壤进入地下水,对地下水造成较大的污染。 同时,大 量的工业企业进驻农村,排出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 排入水体或灌溉农田,也是农村地下水受硝酸盐氮 污染的原因之一。 2.2 面源污染
次喷灌和 1 次漫灌方式下的硝酸盐入渗率分别是 9%、13%和 48%。 3.1.3 改 变 种 植 轮 作 系 统 我 国 对 植 物 轮 作 充 分 利用和吸收氮肥有了很深的认识,早在公元前 5 世 纪的《齐民要术》中就指出豆类和谷类套作轮茬的 好处。 不同根系类型作物轮作,特别是浅根系与深 根系作物轮作可利用深根系作物对土壤下层硝态 氮的吸收而改变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与移动。 有研 究显示,在快速生长的深根植物大豆、田箐与玉米 轮作的种植体系中,大豆、田箐能够吸收利用玉米 不能利用的深层硝酸盐氮。 3.1.4 发展生态农业施肥 中国科学院 “九五”重 大科研项目中,研究了长效碳酸氢铵的缓效机理和 环境效应, 提出了长效碳铵中 DCD 与从碳铵中离 解出来的游离态铵形成分子间氢键的观点,这一弱 相互作用力可以降低土壤中铵的浓度,使得土壤的 pH 值在氨挥发期间降低 0.2~0.4, 延缓硝酸盐氮的 形成时间,减少 N 素的损失。 长效碳酸氢铵能减少 施肥后地下水的硝酸盐氮污染 。 [10] 另外我国有研究 者利用农业秸秆和牲畜粪便、城市生活垃圾和人类 粪尿进行堆肥, 同时把所堆出的垃圾肥与无机 N、 P、K 肥 按 一 定 比 例 制 成 适 应 特 定 作 物 的 低 浓 度 有 机无机复混肥。 试验表明,施用这种堆肥有利于减 少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同时肥效比较高 。 [11] 3.2 治理和修复
在美国,有研究者对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源进 行过分析。 氮污染 65%来自农用氮肥和农药,21% 来自动物粪便,其余来自各种豆科植物[9]。 可见,豆 科植物的固氮能将所有产生的有机物进行吸收,也 会产生残留污染。
3 农村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的防治
对于农村地下水资源的防治对策,首先应立足 于“防”,这是由地下水污染的特性所决定的。 地下 水处于地面以下,相对于地表水治理更困难,治理 涉及到土壤的治理和恢复等许多地质地理问题。 3.1 防护
气态氮 有机氮 气态氨
豆类
挥
植物
发
固氮
矿化
有机氮
吸附
NH4+
NO3-
NH4+
硝化
NO3-
植物吸收
挥发 耕作层
地表
吸附 吸附
NH4+ 硝化 硝化
NH4+
犁底层
上包气带
NO3- 反硝化 气态氨 NO3- 反硝化 气态氨
地下水位 下包气带 含水层
图 1 氮的形态及转化示意图
隔水层
第 10 期
庞朝晖等:农村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及其防治
通常,针对实际情况,地下水的防护可以采取 以下几种方法。 3.1.1 改 变 施 肥 方 法 提 高 农 作 物 对 氮 的 吸 收 率 是直接降低氮残留污染的主要方法。 对于农作物种 植区,可以采用分次减量施肥、施药控制氮素的释 放速率,减少土壤中氮的累积量,降低氮素向地下 水的淋失量,提高吸收率;同时将有机肥和无机肥 合理搭配使用,也会使有机肥氮素释放速率变慢。 3.1.2 改 变 灌 溉 水 源 及 模 式 浇 灌 农 田 的 水 源 采 用库河水或大气降水, 可以改善地下水的水质,防 止不加处理的废水直灌时造成地下水的二次污染。 同时采用喷灌、雾灌代替漫灌,以降低硝酸盐的入 渗率。 有文献表明,同等灌溉量条件下,3 次喷灌、2
治理和修复大面积的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是 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农村地下水硝酸盐氮的治 理除了自然净化过程中的反硝化作用外,没有特别 有效的办法。 局部城市已采用的除去地下水中的硝 酸盐氮的方法对于将来农村地下水的修复值得借 鉴,其修复手段主要是靠工程措施来解决,归纳起 来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3.2.1 生 物 修 复 技 术 自 然 界 中 存 在 的 某 些 微 生 物对污染物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但是这个降解过程 通常较慢, 在实际的水处理过程中难以得到运用。 研究表明,在地下水环境中,一定的条件下,存在着
1 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的危害
硝酸盐本身对人体并没有危害,但在人体内经 硝酸盐还原菌作用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会与血 液中起传送氧气功能的血红蛋白反应形成高铁血 红蛋白,从而影响血液中氧的传输能力。 在成年人 的血液中,酶可以将高铁血红蛋白再转换回血红蛋
白,使得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不超过 1%。 新生儿体 内这种酶含量较低,因此他们的高铁血红蛋白的含 量通常在 1%~2%。 任何高于该含量的血液病均被 称为是高铁血红蛋白症,在含量较高时,通常会有 紫绀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婴儿会出现黏膜变蓝以 及消化和呼吸系统疾病[2]。 而且婴儿胃内酸度低于 成年人,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的发展,所以婴儿对 硝酸盐的潜在毒性比少年儿童和成年人更为敏感, 尤其是 6 个月以下的婴儿。 当饮用水中硝酸盐含量 达到 90~140 mg / L 时,就会导致婴儿高铁血红蛋白 症,俗称蓝婴病 ; [3,4] 当 血 液 中 高 铁 血 红 素 的 含 量 达 到 70%时,即导致窒息而死。 在抗氧化类药物及化 学药物作用下,或其他有可能抑制人体对高铁血红 蛋白向血红蛋白转变的情况下,一些人还可能增加 患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敏感性。
对于农村来说,主要的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 产过程中广泛施用化肥农药等有机物质所造成的。 这类有机物通过浇灌和降水渗入至地下,使地下水
中的含氮量增加。 自解放以来,我国氮肥施用量逐 年增加,具体情况如图 2 所示的我国有机肥和化肥 的结构变化。 从 1990 年开始的我国九大土壤肥力 与肥效长期检测证明,我国农田化肥当年的利用率 为氮 30%~35%、磷 20%~30%、钾 45%~60%,大部分 肥料没有被植物吸收,反而残留在地下,造成地下 水的污染。 2.3 豆科植物固氮污染
我国地下水硝酸盐氮的污染呈增长趋势,已有 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氮 污染已经比较严重,尤其在广大的农村,氮素污染 源集中地(农业上农药、氮肥的大量使用,含氮工业 废 水 废 气 的 排 放 , 垃 圾 的 堆 放 等 ), 在 一 定 的 气 候 、 地质和土壤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极易造成对地下水 的污染[1]。 由于硝酸盐氮极易溶于水,且无色无味, 大部分农民已经长期饮用这种被严重污染的井水, 但并不知道其危害。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非常 重视,关注农民的身体健康也是各级政府刻不容缓 考虑之事,所以,对于我国农村地下水硝酸盐氮污 染的防治工作是水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607
肥 料 中 的 比 例//% 氮肥//万 t
化 肥 比 例 //%
100
有 机 肥 比 例 //%
2 500
90
氮肥//万 t
80
2 000
70
60
1 500
50
40
1 000
30
20
500
10
0
0
1945 1955 1965 1975 1985 1995 2005
年份
图 2 有机肥和化肥的结构变化
2 硝酸盐氮污染源的分析
氮的循环一般将会经历以下的转化过程。 矿 化-吸附过程: 土壤有机 N 向 NH4+转化并被植物吸 收;固化过程:化合的和非化合的 N2 被植物所固化; 硝 化 过 程 :微 生 物 将 氨 盐 基 氧 化 成 NO2-,进 而 氧 化 成 NO3-; 反 硝 化 过 程 : 化 合 的 N 以 气 态 的 N(N2, N2O,NO,NO2)返回大气层中。 其不同形态的转化如 图 1 所示。
第 49 卷第 10 期 20第10 1年0 期10 月
湖北农业科学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Vol. 49 No.10 Oct.,2010
农村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及其防治
庞朝晖 1,李立波 1,岳禹峰 2 (1.湖南工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2.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深圳设计院,广东 深圳 518031)
Remediat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ed by Nitrate in Rural Area
PANG Zhao-hui1,LI Li-bo1,YUE Yu-feng2 (1.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ngyang 421002,Hunan,China; 2.Shenzhen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 Ltd.,Shenzhen 518031,Guangdong,China)